如何成功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力?
作者:vertuhuang,來源:TalkUX
原標題:一場關于「注意力」的獲客之旅
注意力,在信息大爆炸的商業社會中逐漸成了“硬通貨”,甚至有人提出了類比GDP的“國民總時間(GNT)”概念。顯然,爭奪注意力是一切商業活動的最底層邏輯,只有理解了注意力的運作機制,才有可能在以流量為主的商業競爭中獲得更多生機。
在既定的流量渠道中,如何提升觸達效率,并順利完成引導從“感知-理解-決策-執行”的消費行為,在本質上,我們則需要摸清與消費者注意力的相處之道。
一、獲得感知,從瞬間注意力開始
注意力分為瞬間注意力、短期注意力與長期注意力。要在多元或嘈雜的環境中建立與消費者的連接,首先需要獲取本能觸發的瞬間注意力,比如我們評論一個廣告不夠“搶眼”,這里說的就是它獲取瞬間注意力的能力比較弱。
在線下服務的信息觸達,撬動消費者的遠場感知(如視覺、聽覺、味覺)均有較高可行性;而在線上場景中,因硬件設備的局限性,則更依賴視覺感知。這里我們著重了解一下可以利用消費者哪些生理習性,來提升注意力的獲取效率:
1)出眾的
想象一下在人群中,一個異裝Coser是不是比普通著裝的路人,更容易獲得關注?很明顯!人們總是很容易注意到與周圍環境有別的事物,這也是為什么設計師會在廣告設計中通過加大留白空間來突出焦點,或通過顏色/樣式對比度來塑造視覺沖擊。比如無印良品2013年那組《地平線》系列廣告,通過“大場景+少信息”的對比吸睛無數,因為人們早已疲于接受那種內容擁冗的廣告信息。
2)意外的
不按套路出牌,超出預期的事物也更能撬動人們的感知。比如2011年“黑色星期五”這個美國全民瘋狂購物日中,各大商家一如既往做各種促銷廣告,唯有一家戶外運動品牌卻反其道而行,在《紐約時報》上刊登正版廣告規勸消費者不要過度消費,理由是每件產品生產的背后都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可以說,這則“反消費”廣告打破了人們關于“黑五”的預期,反而引起巨大的關注,此后兩年該品牌的銷量增長了40%。
再想想,為什么快閃店這種形式越來越流行?為什么喪茶火起來……其實都利用了人們對“意外”的敏感效應。
3)有情緒的
當我們評論一個廣告或者文案無力“打動”消費者,其實說的就是無法喚起受眾情緒。當大腦處于“待機”狀態時,注意力的泛散的,而通過外界的刺激調動消費者的情緒,能夠將其注意力集中起來。這也是為什么媒體人通常會在標題中使用“可怕”、“震驚”等情緒化詞語。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情緒性的圖片、影片等,比如,定位農村教育的公益組織“希望工程”,就選用了一位充滿求學渴望的女孩作為形象代言人,她眼神里流露出的對求學的渴望,感動了很多人,使得更多人關注并參與“希望工程”項目。這也很好解釋了為什么現代廣告偏愛使用人物形象,因為人物能夠更輕易傳達情緒,吸引受眾甚至引發共鳴。
4)動態的
相比靜態的物體,動態的可能更具危險性,人類在進化的歷程中,也就對動態的物體保持著本能的敏感,這一生理特征也早已被廣泛應用,大家都知道Gif動圖就是比靜態Banner來的更搶眼。當然,即使在靜態的載體中,展示具有動態感的視覺元素,也是行之有效的,比如一輛快要沖出畫面汽車、一塊正在落下的巨石。
5)熟知的
人們對自己熟知事物,總是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度,因為這些事物跟他們的生活可能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人們總是可以在嘈雜的環境中,聽到別人呼喊自己的名字。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大腦總是優先感知接受難度低的信息,比如我們在外國街頭,總是可以很快看到印有漢字的商店招牌物料。
6)未知的
好奇心是人類的一大天性,因而人們對于未知的事物有著近乎本能的探索興趣——當人們知道自己對某個問題無解時,那就像在大腦中挖了一個坑,人們會不自覺地為這個坑找到那個蘿卜來填下。利用這一點,我們在廣告設計中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的形式,來預設未知或埋下懸念,這對顧客的吸引力可能會比直接把產品功能全盤傾出來的更好一些。比如下面兩組獲客feed,都是利用預設懸念與好奇心的作用來提升點擊率。
二、幫助理解,構建符合受眾心智的認知
從感知到理解的過程,就好像當路人開始有意識停下來聽你“推銷”,如果不能在兩句話之內讓他理解要賣的產品是什么,那么缺乏耐心的路人就會走掉,之前獲得的瞬間注意力也將灰飛煙滅。因而,我們需要在幫助用戶理解認知這件事上下一些功夫:
1)建立基模
首先,什么是基模?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很多知識都是以基模的形式儲存在人的記憶系統里。在“可得性偏差”理論中,因為人們受到記憶力或知識等限制,在對一件事物做判斷時,總是習慣利用自己熟悉或容易想象到的信息。
因而,對于創新型(未為大眾熟知)產品服務,我們需要借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來構建描述,讓受眾短時間內更好地理解你將推出的產品或服務。
比如,iPhone問世的時候,喬布斯在介紹iPhone時并沒有直接說“智能手機”,而是這樣介紹“iPhone=1個大屏iPod+1個手機+1個瀏覽器”,因為當時還完全“智能手機”沒有這個概念,大眾也對此很難有具象的認知。而喬布斯正是利用了人們所熟悉的幾個概念(也即是基模),讓人們很快就理解了什么是iPhone。
在產品特征或核心功能的介紹上,同樣可以尋找用戶廣泛已知的對象進行關聯,因為對于用戶來說,越是貼近自己經驗或已有認知,就越容易接受與記憶。
當年蘋果公司推出MacBook Air的時候,號稱是世界上最薄的筆記本,那到底有多薄呢?一般廠商可能會在產品宣傳中羅列一堆數據,但喬布斯直接在發布會上從信封里面拿出了MacBook Air,一切盡在不言中。
2)認知對比
如果我們向顧客推銷的產品屬于一個成熟品類,沒有顛覆性的新功能,那么賣點通常是“某些方面更好”!《影響力》中提到:“人類認知原理里有一條對比原理,如果兩件東西很不一樣,我們往往會認為它們之間的差異比實際的更大。”也即是在實際應用中,如果先指出競品的差,再描述自家產品的好,就會顯得格外好。相反,如果只是描述自家產品優點,聽起來更像是自夸。雷軍在小米9發布會中,就借用友商手機拍攝月亮的效果,來突顯MI9月亮模式的成像品質。
3)調動感官
很多感受型的產品賣點,如果能在顧客構建認知的時候,調動他們的感官,將可能事半功倍。比如一款香薰蠟燭,僅用“香味濃郁”這樣的描述難以建立與消費者感官的連接,也就難以調動。而用文案或者圖片等形式去傳達“北非百合花,混合著剛割下的青草香氣,與高山上清新空氣的味道”這樣具體的氣味感受,消費者對“香味”這個賣點的認知可能更加立體清晰。
同樣,當我們希望通過品牌溫度去傳遞人文關懷時,也可借用某個特定場景激發消費者對“溫暖”這個抽象感受有更深刻的感官共鳴,從而高效建立具象認知。
4)場景植入
“產品何時何地如何使用”其實是個思考題,但消費者在看廣告時又能有多少愿意費腦深入去思考呢?因而,解題的人應該是賣方,你需要通過洞察潛在客戶的生活習慣,然后把產品的賣點植入到他們的生活場景中去,并描述出來產品將帶來的價值,以此打動消費者。
比如經典的腦白金廣告,就直接植入了一個過節送禮的場景,一次次地對消費者進行洗腦,塑造了一個“送禮佳品”的產品定位。畢竟,它無論從功能還是體驗上去打廣告——比如“一款口味新奇的補腦保健品”,都很難像“送禮佳品”這樣給消費者一個購買的理由,更別說打動作為消費主力軍的中青年送禮群體。
三、促成決策,制造一個合適的理由
路人了解產品之后,是否進一步成為“客戶”,這里會有短暫的決策過程,而制造一個合適的理由,可以避免類似公眾場合中“自我介紹完就要加微信”的唐突。
1)心理賬戶
通常對于超預算的非剛需產品服務,消費者面臨的決策障礙多為價格因素,這時他需要更多其他的“正當理由”來克服消費的負罪感。這里引入一個“心理賬戶”的概念,人們在進行各個賬戶的心理運算時,實際上就是對各種選擇的損失-獲益進行估價,且并不是追求理性認知上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上的滿意最大化。
比如,同等分量的巧克力可以賣20元,也可以賣200元,甚至更貴,那么為什么同樣是巧克力,有的能夠賣這么貴呢?很簡單,這就看所賣的巧克力放在消費者的哪個心理賬戶里,如果它只是一個食品,消費者這個月對于零食的預算只有200塊錢,那么他最多也只能花20塊錢買你的巧克力。
但如果消費者把你的巧克力放在情感維系賬戶里,他是節日送女朋友的,這個時候,巧克力對他來說,就不僅僅是一個零食了,他占用的就是你情感維系賬戶里的預算,那情感維系賬戶里,預算自然更多。巧克力就能夠賣得更貴了。
2)權威轉嫁
這是為什么很多消費品牌會砸重金請明星代言,或申領德國iF、紅點設計大獎的原因!確實,當權威的第三方給予認可時,可信度將比“王婆賣瓜”式的信服度高很多。舉個例子,華為P20發布會上關于攝像頭的展示“根據DXOMark測評對比,P20成像分數名列世界第一”,這個說法相比“P20的攝影能力堪稱世界頂級水平”的說服力,高下立判。
3)消除顧慮
消費者決策時,如果除了價格因素之外還猶豫不決,那么一定有其他的顧慮在阻礙著他。如果在獲客階段能提前洞察到這些阻礙消費者決策的“顧慮點”,主動將其消除,可一定程度上提升決策成功率。比如,網購情趣用品時,消費者除了擔心質量問題之外,還擔心隱私泄露,賣家如果能在商品詳情頁中著重強調“隱私保護”之類的做法,將可降低下單時的顧慮。
4)限時限量
多數消費者從決策到執行注冊或購買之間,有時會存在一定的“拖延”時間差,這時需要一個“趁熱打鐵”的助推,限時限量是常見的做法,它在營造稀缺感的同時,也試圖告訴消費者如果不及時行動,將會失去當下的“實惠”,讓消費者的行動轉化出一種“占便宜”的感覺,這也是在實際營銷中被廣泛使用的套路。
四、引導執行,鋪設無障礙的最后一公里
品牌廣告可以止于認知,但效果廣告必須要有轉化,而這個轉化即是消費者決定成為你的客戶之后的行為,這時他需要的是一個明確的行動路徑,比如會員注冊、體驗試用、購買支付等。你需要做的是盡可能降低行動障礙,鋪平獲客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1)可見性
體現在數字視覺媒介中,通常是一個CTA按鈕或者二維碼;在實體溝通中,可能是一句明確的引導話術;總之在不同的場景中,執行路徑的“可感知性”非常重要,你需要讓消費者輕易地找到這個轉化的入口。
2)唯一性
盡可能保證路徑是唯一的,是縱深而非泛化的,因為如果同時給予消費者多個轉化的入口,比如既能注冊賬戶,又能免費體驗,還能直接購買,這無疑給消費者增添了選擇的障礙。
3)順承性
轉化入口的位置,應該是承接上文放在尾部,也即只有消費者完成了“感知-理解-決策”之后,才有可能觸發轉化行為。就好像相親場合中,對方還沒做自我介紹,一上來就直接“拉小手”,是很難被接受的。
4)預知性
消費者在執行每個轉化操作時,通常需要被明確告知操作的預期,降低他對“下一步”的未知,在某種程度上提升消費者在消費轉化行為上的安全感。
在一整個獲客的過程中,無論哪個環節,都是在與消費者的認知心智博弈,本質上也是在迎合他的注意力,因為大千世界太精彩,如果門口的客戶一旦“走神”,連接再難重建!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TalkUX(ID: TalkUX)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