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老了
馬云
草根逆襲的王者
宗慶后
低調的實干家
柳傳志
有爭議的野心家
……
這是我少年時的企業家敘事模板,宏大、熱血、充滿史詩感。
如今,互聯網的聚光燈下似乎只剩:
“雷軍的皮衣、雷軍的寫真、雷軍的評論區回復……”
“圣人”于東來,以及,71歲的董明珠。
我無意指摘一位已經71歲的女性實業家。
提筆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在我看來,
“董明珠”三個字從勵志符號淪為爭議靶心的過程,
能反映出時代情緒復雜且微妙的變遷。
而把握情緒、提煉洞察,正是你我工作的一部分。
01
“鐵娘子”的人設正在坍縮
你印象中的董明珠什么樣?
是那個從基層逆襲成掌門人的勵志銷售?
還是被嘲“把企業當個人秀場,吃相難看”的靶子?
是那個承諾“員工一人一套房”,
但被懟“畫餅充饑,公積金一調就露餡”的管理者?
是那個在綜藝喊話“年輕人不能躺平”,
反被諷“自己‘獨斷’卻怪年輕人躺平”的長輩?
是那個跨界造手機、造車,
卻被笑“除了開機畫面啥也沒留下”的人?
還是那個直播帶貨沖銷量,
卻被批“搶經銷商飯碗,自斷后路”的人?
董明珠的爭議從來不是單一維度。
她的個人經歷、管理風格、戰略選擇,都曾成為輿論的話題中心。
但更深層的矛盾在于,董明珠的“鐵娘子”人設,正在被這個時代的情緒所撕裂。
她的強硬、她的執拗、她的“獨斷專行”,曾經是她成功的標志,但在一個崇尚“平權”和“情緒價值”的時代,這些特質卻成了她的“原罪”。
02
董明珠的執念,和時代的耳光
格力轉型陣痛期遇到的問題并不神秘。
第一重關卡:渠道改革的困境
在董明珠的勵志人生劇本里,經銷商曾是她的“命運共同體”。
1994年,格力空調銷量低迷,經銷商拖欠貨款近3000萬。時任銷售經理的董明珠帶著團隊“追債”,硬是把爛賬一筆筆追回。這一役,奠定了她在格力的地位,也讓“經銷商”成為她事業版圖的基石。三十年后,這條護城河卻淹沒了自己——
當她在直播間喊出“3小時破億”時,經銷商的罵聲也不絕于耳:“線上低價,線下門店怎么活?”
當規則被重寫時,最先被淘汰的,往往是規則的既得利益者。
第二重關卡:業務結構的單一
“好空調,格力造”
這句曾經家喻戶曉的Slogan,是王冠,也是枷鎖。
盡管格力早在十年前就布局多元化,但消費者始終無法將“格力”與“生活電器”畫上等號。
財報顯示,2024 年上半年,空調占格力集團總營收近八成,即78.1%。
沒有拳頭產品的支撐,品牌的“多元轉型”就成了空洞的口號。
格力玫瑰空調的爭議,正是這兩重關卡的縮影。
這款空調售價高達29999元,設計靈感來源于玫瑰,寓意愛情的長久與美好。然而,其粉紅色外觀和機械玫瑰造型卻被網友吐槽“又土又貴”,甚至被貼上“90年代審美的回潮”標簽。盡管格力強調其搭載國際領先技術,歷經三次換代、四次升級,但消費者并不買賬,銷量僅百余臺。
問題的核心在于,消費者不再僅僅為“硬核技術”買單,而是更關注產品是否能融入他們的生活方式。玫瑰空調試圖通過“藝術品”的定位打動消費者,但這種定位顯然與現代家居審美和實際需求脫節。
格力的轉型陣痛,并非僅因產品設計,而是整個商業模式的滯后。
03
為什么“強硬”不再是答案?
如果把時間撥回2015年,董明珠還是那個“中國最硬核女企業家”。她能在股東大會上拍案而起,也能在央視鏡頭前喊出“格力不靠房地產活著”。
這不是董明珠老了,而是時代變了。
更值得深思的是,企業家IP的意義正在被流量經濟重新定義。
過去,企業家是“實干”的象征,是“改變世界”的代名詞;
而現在,企業家更像是“流量節點”,是“情緒的放大器”。
董明珠的“硬核”人設,無法適應這種新的邏輯。她的“強硬”,在流量經濟的語境下,顯得“不合時宜”。
董明珠的爭議,不是她一個人的宿命,而是這個時代的隱喻。
時代的浪潮不會停下來等任何人,但或許,我們也可以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企業家?需要什么樣的時代?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