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O屋對外開放,蔚來車主的身份感,沒了
作者:森賽,監工:Benjamin,來源:三聯電子廠Pro
原標題:蔚來NIO屋對外開放,該選“情緒價值”還是“成本控制”?
“牛屋(NIO House)開放了,車主和‘蹭咖啡的’都來了?!?/p>
最近,有蔚來車主在社媒上驚呼,因為她在自己家旁邊的蔚來牛屋里發現了大量“陌生”的面孔,原本到店就能參加的車主活動,現在也需要預約了。
牛屋原本是蔚來品牌的線下體驗中心,更像是新能源車主的專屬俱樂部。這里的咖啡品質在線,有免費的零食和小吃,精選書籍隨手可翻,成年人能在 Library 閱讀人生,而品牌講座和社群活動更是讓車主們有了一種高端會籍的歸屬感。
以前,這里是蔚來車主們心照不宣的私人領地,只有蔚來車主才能刷碼進入,但現在,推門而入的陌生面孔越來越多了。
圖自小紅書用戶@蔚來見電
汽車博主@蔚來見電 最近在廣州廣粵尊府樓下,發現了全國首家對外開放的牛屋。
作為一名 ET5 和 ET6 車主,他倒是挺樂見其成——畢竟,新能源車主們多了個社交場合,聊聊換電、智能駕駛,甚至八卦哪個車企最近又整了新活兒。
“牛屋的旁邊就是法拉利的4S店,樓上就是高端住宅區,每平米到了22萬元?!?/p>
“以前這里人不是很多,上回看到一個阿斯頓馬丁超跑俱樂部的線下聚會,直接就在牛屋里?!?/p>
另一邊,zhangdd 作為一名“非蔚來車主”,卻在北京華熙 live 的牛屋,意外解鎖了周末遛娃新天地。
他本來只是聽說這里咖啡免費,打算來試試,卻驚喜地發現三樓不僅有兒童游樂區,還有母嬰室,完美解決了“周末帶孩子去商場沒處坐”的尷尬問題。
“比起瑞幸、星巴克,這里環境更松弛,還不用搶座位跟背單詞的學生硬剛。”
圖自小紅書用戶@zhangdd
牛屋的開放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討論,這種變化不只是一個空間使用方式的調整,從目前形勢來看,更像是新能源品牌從“精英式運營”向“全民化普及”邁進的一步。
但不是所有人都表現出樂觀。
有蔚來車主調侃:“這感覺就像你辦了一年高端健身房私教課,結果健身房變成了社區活動中心?!币灿腥死斫馄放频淖龇?,覺得新能源車還需要更多人關注,擴大受眾,才是長遠發展之道。
唯一的共識就是,“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了,座位越來越難找了?!?/p>
01
新能源車主為何比傳統車主更敏感?
曾幾何時,牛屋是新能源車主身份認同的精神堡壘,“開蔚來,不止是一種出行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起碼曾經是這樣。”
然而,北京、廣東等地的蔚來中心陸續對公眾開放,牛屋的門檻消失了。曾經的會員發現,不僅是車主,誰都能進來喝一杯,連帶著之前象征尊貴的那點儀式感也跟著稀釋了。
最扎心的,可能是天津的車主。有人在小紅書上感嘆:“天津竟然好像只剩下萬象城唯一一家牛屋了,還全面開放,也不用掃碼了,真是唏噓?!?/p>
從最初的專屬空間到如今全員共享,某種身份感的稀釋讓人難以適應。
而浙江的車主們也開始議論紛紛,部分牛屋開始逐步開放,工作日還維持車主專享,到了周末就變成對外營業,車主只能和普通消費者一起排隊等座。
“關鍵是餅干還不免費了。”一位剛提車半年的車主抱怨,“以前進牛屋有免費的咖啡、點心,現在餅干2.5元一塊,我還能理解降本增效,可是當初選蔚來,很大原因就是牛屋的服務。半年不到,待遇就不一樣了。”
面對突如其來的全民開放,一些蔚來車主們的情緒開始分裂。
一部分人認為品牌“背刺”了忠實用戶,之前享受的私密體驗突然變得公共,原本以為自己是特邀嘉賓,結果發現只是眾多路人的一員。另一部分人則表現得更加豁達,認為公司需要盈利,開放牛屋可以帶來更多潛在客戶,對品牌是好事。
但更值得討論的,是為什么新能源車主總是這么敏感?
傳統燃油車車主買車更多是為了代步,很少會因為4S店的咖啡不夠熱、店里來了太多非會員而焦慮,但新能源車主的情緒起伏卻格外明顯。
有常去牛屋的車主,也有了經驗,能對比出不同城市的牛屋服務,好像新能源車主的關注點,有相當一部分都留在了汽車之外。
問題的核心,可能就在于新能源車主的身份感。
從一開始,蔚來、小鵬、特斯拉等品牌就不只是賣車,而是在賣一種品牌理念。
他們讓車主覺得,自己不僅是用戶,還是品牌的一部分,是共創者,是精神股東。
特斯拉車主自豪于極客精神,小鵬車主熱衷于智能駕駛討論,蔚來車主則沉浸在社區文化和高端服務中。
過去,買蔚來車不僅是買一輛車,更像是加入一個特權俱樂部。
牛屋不僅是一個空間,更是一個象征,它代表著新能源車主的身份感和歸屬感。
現在,牛屋的功能悄然變化,逐漸變成“新能源車展廳+共享辦公區”。有人表示:“以前是高端車友會,現在像個新能源聯合辦公空間,滿屋子人都在談項目、寫PPT。” 甚至有人笑稱:“牛屋已經不是牛屋,而是牛馬屋,大家都在里面干活,奶茶成了精飼料?!?/p>
“不過還好,對于我們這些職業牛馬來說,去外地商務出差,能找到牛屋就很不錯了,有wifi有茶歇,場地空間大,安靜無打擾,這不就是找對了自己的牛棚嗎?還要什么自行車?”
圖自小紅書用戶@青銅圣斗士
蔚來早期的用戶運營策略,幾乎是互聯網企業級別的寵粉:終身免費換電、高端車主空間、專屬服務……這種高成本運營模式,讓車主已經習慣了“被寵”。
現在,蔚來似乎不僅要盈利,還要保持市場競爭力,當牛屋的“會員制”變成了“瑞幸模式”,車主的心理落差自然出現。
這種情緒并不只是蔚來車主獨有,而是整個新能源車主群體的縮影。
傳統豪華品牌車主,很少會因為奔馳的4S店里多了幾個人就覺得自己降級,但新能源車主則容易對品牌的一舉一動產生更深的情緒波動。
這可能是因為新能源車企一直在塑造一種身份認同,讓用戶覺得自己不只是消費者,而是品牌的一部分。
問題是,當這種身份感受到挑戰時,車主就容易陷入焦慮。而這一次牛屋的開放正是這樣一種挑戰。
最終,牛屋變了,但蔚來車主的心理還沒跟上,其他品牌的車主倒是很開心,能隨便去牛屋了,可見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
圖自小紅書用戶@別惹小炸毛
02
如果車主不吵架了,未來可能才更焦慮?
有蔚來車主曾表示,蔚來車主的圈子感極強,這不僅是因為車本身,還因為他們享受的服務、參與的活動、甚至門店里那杯被戲稱為“車圈茅臺”的咖啡。
品牌溢價不僅僅體現在車價上,更體現在車主的參與感和歸屬感里。
可問題是,當這種歸屬感遇到品牌自身的戰略調整,沖突就難以避免。
就像一個原本高端私密的俱樂部,突然開門迎接了更多新朋友——
問題來了,是志同道合的新貴,還是沖著福利來的老頭樂?
“之前還有很多人,在閑魚和小紅書上求蔚來車主帶自己去牛屋,要么為了打卡拍美美噠照片,要么想蹭頓免費下午茶,都成了產業了。”
可見牛屋對于潛在車主來說,的確算是一種稀缺吸引力。
車主的高參與感帶來了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但他們的熱情也是雙刃劍。愿意在社交媒體上為品牌辯論,說明他們在乎,可如果某一天,他們突然不愿意吵了,連抱怨都懶得發,那才是最危險的信號。
一個品牌的核心價值,從來不是“沒有負面評價”,而是“有沒有人愿意為它站臺”。
有意思的是,我們采訪的蔚來車主中,有不少人是把蔚來作為家里的第二輛車,他們以前可能是奔馳車主、奧迪車主,能讓他們不斷在社媒發聲探索駕駛樂趣,蔚來的粉絲粘性超乎想象。
圖自小紅書用戶@剛在加電
“其實吵架歸吵架,我們也是希望蔚來好啊,你看看多少新能源品牌倒閉了?大家都怕自己變成下一個‘遺孤’?!?/p>
更現實的是,在新能源市場大浪淘沙的過程中,倒下的車企已經太多,蔚來作為一個高端新能源品牌,車主們當然希望它活下去。畢竟廠牌活著,自己的車還能保值,服務還能繼續享受,換電站不會變成廢墟。但他們的期待和焦慮,顯然比BBA車主更高。
所以牛屋突然的變化,就會讓部分車主變得神經敏感。
蔚來要如何安撫現有車主,同時拓展市場?這個問題,考驗的是品牌策略。
如果繼續維系高端社區的氛圍,就意味著某些新朋友可能無法輕松融入;
但如果徹底走向大眾化,原本的鐵粉車主可能會覺得品牌調性下滑,社區氛圍被稀釋。
圖源:小紅書用戶@蔚養新社
有人提議可參考一下機場和高鐵站的做法,普通乘客在候車大廳,VIP乘客有貴賓室,大家各自安好,誰也不覺得自己被忽視了。
這種分層服務的模式,或許是蔚來可以考慮的方向。
不久前,有人在上海虹橋機場內發現了有家蔚來牛屋,汽車博主@橘子大不了 表示“這是全球首家開在航站樓里面的新能源汽車品牌VIP休息室?!蔽祦碇鞔蛞粋€聽勸。
“不僅零食飲料全部免費,還有一份伴手禮可以帶上飛機,因為這家中心就在登機口附近,只是目前還是需要蔚來車主身份才能進入?!?/p>
圖自小紅書用戶@橘子大不了
蔚來的門店、換電站、車主中心,這些社交空間是它區別于傳統豪華品牌的關鍵賣點之一。
然而,線下空間的租金和運營成本,卻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此前曾有媒體透露蔚來牛屋北京王府井旗艦店的年租金高達4000萬,這個消息隨即被蔚來汽車總裁秦力洪辟謠。
這說明公眾似乎都對牛屋的高奢配置充滿想象。
03
不止是蔚來,就連AI都開始做墻繪廣告了
最近,有人回了趟老家,結果在村口的墻上看到一幅讓人迷惑的廣告:“騰訊元寶,助力鄉村振興!”再往前走幾步,是某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換電站宣傳,甚至連高端咖啡連鎖店都在隆重推出鹵肉飯。
過去,科技公司和新能源品牌習慣站在城市的C位,談論未來、智能、生活方式,仿佛它們的客戶群體永遠活在北京、上海、深圳的高樓里,拎著手沖壺、滑著智能駕駛系統。
但現實卻是,不僅蔚來在下沉,新能源車企們正在以比互聯網公司更快的速度,跑向更廣闊的市場。
特斯拉、小鵬早就悄無聲息地把超充站鋪到了三四線城市,甚至縣城。曾經,新能源車企的營銷邏輯是打造品牌感和科技感,讓人覺得開這輛車就像在參與一場新的工業革命,而現在,它們開始學會一個更重要的詞——接地氣。
蔚來也不例外。
過去,它是新能源車里的“愛馬仕”,牛屋是它的專屬會員俱樂部,換電站是一種身份象征,積分體系讓人覺得自己像個被精心呵護的貴族。
但當企業做出實質性“降本增效”的舉動后,宣布盈利,調整策略,一些車主們的第一反應卻是:“干脆獨立運營做加盟得了”、“沒必要搞得跟分階級一樣”、“問過我了嗎就開放?”
如果說曾經的蔚來是一場情感運營的實驗,那它現在正經歷從寵粉到務實的蛻變。
就像B站的用戶,既希望自己喜歡的UP主能接廣告活下去,又害怕他接太多廣告變味了。
而在這場新能源車企的務實轉型中,王鳳英的身影也不可忽視。作為長期在汽車行業深耕的老將,她深諳降成本的必要性,也明白只有讓企業跑得更穩、更久,才能真正實現新能源出行的普及。她的加入,標志著新能源整體正在從一場用戶運營實驗,向更扎實的商業模式邁進。
3月27日,蔚來通過閃電配售的方式,成功募資40.3億港元,年內累計融資已近90億元。資金將主要用于智能電動技術研發和資產優化,這多少能讓蔚來和蔚來的車主們都松了一口氣。但與此同時,新一輪融資也意味著李斌的股權比例將被稀釋到8%以下,相較之下,李想在理想的持股比例為21%,何小鵬在小鵬的持股比例為18.8%。
供應鏈優化、裁員縮編、削減非核心業務......一場“瘦身”行動正在悄然展開。理想也在精簡成本,小鵬也在優化供應鏈,而蔚來正在經歷從“高舉高打”到“精打細算”的轉變。
企業的戰略可以調整,營銷的打法可以變,但新能源車主的焦慮卻不僅僅是關于權益縮水,而是關于生活方式的選擇。
曾經,他們選擇蔚來、選擇換電、選擇智能化,是因為相信這不僅僅是一輛車,而是一種更智能、更輕松、更可持續的出行方式。
現在,品牌的策略在變,行業的邏輯在變,但所有車主們對于更好生活的追求,卻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好在,新能源的大勢還在,選擇沒有被辜負,前路依舊值得期待。
視覺流水線丨小漢堡
圖片來源丨互聯網
作者公眾號: 三聯電子廠Pro(ID:cyberlife2024)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