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咋成熱門節點了?
精神荒蕪的年代,今年世界讀書日的存在感格外高。
“過去一年你讀了多少本書?”“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么?”媒體、平臺輪番問候。
啊,這,我……長時間被短劇、短視頻消解的大腦,在這一天陡然陷入“我讀書少”的窘迫,“我要讀書”的沖動立馬上達天靈蓋、下達購物車。
電商平臺圖書、線下書店的銷量又到一波新高。
嗅覺敏銳的品牌們,也緊跟著送上書單、閱讀會、讀書企劃……
今年世界讀書日,扎堆的品牌活動,包括但不限于:
天貓「翻開世界的一角」、京東圖書「從一頁開始」、抖音商城「翻山越海」、小紅書「樂讀企劃」、B站「沒有書的圖書館」、閑魚《閑魚文學》、BV×余秀華「一場詩意的對話」、伊利×劉震云《一頓早餐》、伊索「圖書交換企劃」、茶顏悅色「翻書越領」、亞朵「行走的圖書館」……
平臺賣書的意圖不說,品牌押中世界讀書日,更多也是想借讀書日的文化氛圍,拔一拔自個兒的文化高度。
回顧今年世界讀書日,“作家談心”的套路之外,也呈現出一些文化溝通的新趨勢。
01 文化人的事,也不必太有文化
讀書日,最適合講些讀書人的事兒,做些深刻但有效的文化溝通。
但當文學圈都開始呼吁“文學屬于大眾”,可能品牌需要注意的,恰恰是別太深刻、太有文化了。
要呈現閱讀“方寸間丈量思想”的廣度、深度,更要有輕盈的動作導引,讓陷入“腦腐”的當代人,有動力跳出疲懶的天性。
// 天貓「翻開世界的一角」
世界讀書日的核心主題,說來說去就是勸人讀書。讀書的好處大家都知道,要順利勸學,不如把閱讀門檻設低一點。
睡前的精神面膜、早起的咖啡伴侶、露營搭子、旅行讀物、地鐵細糠……在天貓圖書發布的 7 大場景必讀榜,讀書不再是特定時間而后場景才能做的事。
打破場景限制之余,天貓還著意解構閱讀的意義感,聯合大冰、九鷺非香、蔡宏達等作家推出短片《不為什么而讀書》。
老實說,短片的敘事有些略顯虛無了,但個人還是很喜歡“書架之外,皆是書房”這句話。
不用端坐桌前,拿起書、翻開一頁,就有可能打開新的世界。對于陷入閱讀焦慮的用戶而言,這樣的鼓勵,恰到好處。
給“文化行為”減重,溝通就格外輕盈。
// 京東圖書「從一頁開始,翻閱世界」
“先翻書、再看書”的洞察,不是啥新奇的創意點了。
前兩年京東圖書就有爆款案例《京東圖書,向你賣書》,今年品牌又換了個視角,“春風吹到哪頁就讀哪頁”,傳遞輕松閱讀的價值主張。
“上班殺死了年輕人的文化體力,年輕人不是不愛讀書,是累到翻不動一本書。”基于這樣的洞察,京東圖書從閱讀的最小單位——一頁書開始,在線下活動的提樣中鼓勵人們:不用在意厚度,翻一頁讀一頁就好。
京東圖書 《從一頁開始,翻閱世界》
在北京,京東圖書打造了一條“書香路”。邀請大家在一棵書香樹下,摘走一頁春天;在春天,拼貼一頁小詩;在斑馬書頁上,走一路讀一路;用一頁書,照亮一個愛讀書的人……
一邊City Walk,一邊City Read。將“一頁一世界”的理念,轉化為一種好玩的體驗。支持輕松閱讀的品牌,完成了一場輕盈的文化對話,也順道實現了引導人們去平臺買書的目的。
02 “送書”的福利,可以多些儀式感、體驗感
不光是京東,線下的“讀書活動”,這兩年,已經成了一種流行的文化營銷方式。
自從伊索38送書的活動火了之后,今年世界讀書日,前有BV聯合余秀華送書,后有漢堡王買起了圖書隨餐盲盒,甚至久光中心等商場也開始扎堆送書了。
但一本免費的、附贈的書,一場平淡的讀書沙龍,已經不足以挑起大家的興趣了。
儀式感與趣味性兼具,線下的文學活動才更能激起大家的參與欲。
//伊索 「圖書交換計劃」
把38節送書做成品牌特色的伊索,今年讀書日之際,發起了一場圖書交換計劃。
交換讓讀書日有了特別的儀式感:預約成功后,帶上一本自己的書,到伊索的門店,寫下自己喜歡它的理由,敲章、包裝、放入書筐,并拿走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
一次知識的傳遞與循環,讓關于書的交往不只是發生在品牌與用戶之間,也在用戶和用戶之間。
靈感與智識的交集,豐富了參與者的體驗;完成了這一系列動作的雀躍后,品牌一貫延續的文藝氣息,也有了更深刻的傳遞。
// 南京景楓中心 「戶外圖書館」
南京景楓中心的戶外圖書館,示范了怎么把一場文化活動做得很完整。
書單有料。有南京圖書館的Top100書單、有各家出版社的推薦書單,以及“被名字耽誤的好書”、“女性友好書店”等等……
活動也知識和趣味兼備。市集集章、繪本講讀之外,景楓中心還聯合未讀發起“一小時沉浸閱讀挑戰”。躺著讀、坐著讀、站著讀、邊吃邊讀,只要一小時不碰手機,就能帶走一本樣書。
有書也有酒。從圖書中獲得靈感的特調雞尾酒,可以邊喝邊在閱讀中微醺。
活動還設了個狗狗圖書館,對于靠氣味探索世界的狗狗來說,一根木棍就是一本書。人有書看,狗狗也有,也深化了“寵物友好商場”的認知。
03 制造文化產品,讓品牌成為“閱讀”的對象
文化溝通,從“閱讀”上面找選題之外,還有怎樣的解法?
其實,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文化。只要不脫離當前的大眾文化相關,將一種品牌獨有的內容形式、調性風格做成文化產品,品牌的文化溝通也可以言之有物。
// 閑魚 《閑魚文學》
給自己出本書,也是一種塑造品牌文化的策略。前提是,品牌需要有撐得住篇幅的素材,讓一本書有看頭。
像閑魚在讀書日出的《閑魚文學》。這本書,內容來自用戶,也是社區文化的集合。
在閑魚,總有一些“賣掉了”,得歸功于那些“出其不意”的出物文案。他們集霸總文學、抽象文學、賢夫文學……為一體,有人出口就是一本小說,有人是古代詩人轉世,有人超絕黛玉 plus 體,閑魚就為這些“當代文豪”們出了這本書。
將社區文學打包出版,與用戶玩在一起,品牌下場強化了平臺共識,閑魚也對自己的社區化道路,展現了一次階段性成果。
//B站 「一座沒有書的圖書館」
讓自己成為書,又是一種另辟蹊徑的品牌文化包裝路徑。
閱讀的對象一定是書嗎?紙媒衰落的今天,積極點想,我們也可以把對“書”的理解打開些:是否能豐富智識的事務,都可以當作書?
“如果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或許,視頻可以是電梯。”B站聯合宇樹創始人王興興、MiniMax創始人閆俊杰等十余位科技大佬,分享他們的“書單”。不過里面沒有一本書,而是他們的B站收藏夾。
把 B 站當成“一座沒有書的圖書館”,把 UP 主的視頻當成書籍,大佬們的收藏夾自有含金量。閱讀的邊界打開了,也深化了“B站是個學習網站”這一內容心智。
寫在最后
如前文說的,世界讀書日成為熱門營銷節點,本質體現出來的是品牌文化表達的積極性。
進入新的消費時代,“腳踏實地,仰望星辰”的我們,不光更追求實用、便捷了。閱讀焦慮的背后,是不愿被“快”裹挾的我們,向那些緩慢、深刻的事物,展現出曖昧的親近。
所以,當下的品牌,尤其是那些有國民度的、販賣高端的,格外被要求“有文化”。
比如前面提到的近兩年通過綁定女性主義,文學氣質,逐漸在中女化妝桌占據一席之地的伊索,就是如此。
還有前面沒有提到的亞朵。其實單看活動,亞朵今年讀書日和往年、和其他品牌相比,并沒有非常出彩。品牌主要以“行走的圖書館:跟著文字去遠方”為主題,亞朵圍繞“閱讀與旅行”展開了一場文化對談。
但回頭去看,“行走的圖書館”已經辦了14期,還有酒店大廳、客房床頭置放的書籍,都已經把閱讀這件事納入了亞朵的品牌文化體系。當品牌的文學性逐漸樹立起來,高端酒店的定位,也有了更多依據。
當然,還有一些品牌,甚至無需費力塑造,文學自會向你吻來。
比如可口可樂最近發起的一項品牌活動——Classic(經典)。斯蒂芬·金的《閃靈》、J.G. 巴拉德的《極端隱喻》、 V.S. 奈保爾的《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世界文學史上重要著作,都有可口可樂的影子。
用經典文學的文化權威,讓可口可樂的品牌地位已無需多言:一個頂級品牌,就是一個文化符號。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