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意擺脫自嗨,3個關鍵密碼
首發:廣告百貨
原標題:為什么你的創意總在自嗨?這三個關鍵密碼讓用戶追著買單
深夜11點的會議室里,策劃團隊第7次推翻方案,咖啡杯堆成小山。
市場總監盯著PPT上“年輕化”“破圈層”的蒼白字眼,突然意識到:這場營銷戰役還沒打響,就已經陷入自說自話的泥潭。
這不是個例,數據顯示73%的品牌活動都困在“創意內耗”的怪圈——策劃者沉浸在自己的專業語境,用戶卻在信息洪流中無動于衷。
那么如何跳脫出這場缺少觀眾的游戲?這三個關鍵密碼或許是改變的開始。
01 新鮮感
瑞幸咖啡與椰樹集團的聯名款,用34年不變的土味設計撕開審美疲勞;
蜜雪冰城把洗腦神曲做成方言版,讓每個城市都爭當”精神股東”;
B站跨年晚會讓虛擬偶像與交響樂團同臺,這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混搭,本質都是在用戶認知邊界撕開缺口。
要制造有效的新鮮感,記住三個黃金公式:跨界混搭(咖啡×椰汁)、技術賦能(AR試妝)、反常識切入(奢侈品做垃圾袋)。
就像日本設計師原研哉說的:“真正的創意不是發明新事物,而是給舊事物新的解釋。”
但新鮮感不是獵奇,某奶茶品牌曾推出“火鍋奶茶”,看似創新實則違背味覺規律。
真正的吸引力要像黑洞——既有神秘引力,又符合物理法則。
建議每周做次“創意CT掃描”:這個點子用戶3秒能Get嗎?傳播鏈條超過3步嗎?和品牌基因有強關聯嗎?
02 價值感
珀萊雅在婦女節拋出“性別不是邊界線,偏見才是”,把面霜變成平權宣言;
觀夏用城市記憶命名香薰,讓每個味道都成為鄉愁容器;
蔚來汽車組建用戶信托基金,把車主變成品牌合伙人。
這些案例證明:當代消費者買的不是電鉆,而是墻上的洞,買的不是產品,而是自我實現的鏡像。
價值的構建需要達成三層穿透:功能層(解渴)、場景層(辦公室第三空間)、意義層(精致生活勛章)。
就像星巴克中杯叫Tall的巧思,本質是通過語言體系重塑價值感知。
建議品牌建立“價值羅盤”:12點方向是產品硬核,3點是社交貨幣,6點是情感寄托,9點是精神圖騰。
不過要警惕價值感陷阱!某高端水品牌強調“阿爾卑斯雪水”反而引發水質質疑,某手機強調“愛國情懷”遭反噬。
真正高級的價值傳達要像水墨畫——看似留白,實則每個空白都藏著故事。
03 沖突感
特斯拉從不投廣告,但馬斯克一條推特就能引爆熱搜;
鴻星爾克野性捐款引發“報復性消費”,本質是利用了“弱者逆襲”的集體潛意識;
Keep用“人魚線雕刻營”激活健身圈的攀比鏈。
這些現象印證了傳播學鐵律:沖突越劇烈,傳播越瘋狂。
而制造有效沖突要把握三組關系:認知沖突(00后整頓職場)、價值沖突(躺平VS奮斗)、立場沖突(甜咸豆腐腦)。
就像《烏合之眾》揭示的:人群永遠在尋找假想敵。
某洗發水品牌曾策劃“長發公主VS短發女王”Battle,帶動銷量暴漲300%。
但沖突是把雙刃劍,某品牌借“容貌焦慮”營銷遭輿論反撲。
建議設置“沖突防火墻”:不觸碰道德底線、不制造群體對立、留好回旋余地。
記住,好的沖突應該像戲劇——有起承轉合,最終導向共識。
站在流量荒漠與信息洪流的十字路口,品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回歸營銷本質:用新鮮感打破麻木,用價值感建立信任,用沖突感喚醒參與。
這三個密碼不是機械的排列組合,而是有機的化學反應。
下次提案前,不妨用這個靈魂三問檢驗創意:這個點子值得用戶放下手機嗎?能成為他們的社交貨幣嗎?能讓他們忍不住@朋友嗎?
當每個創意都經過這三重熔煉,自嗨終將變成共舞。
以上。
作者公眾號:廣告百貨(ID:storead)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