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殺死SEO
SEO關注的是“內容能不能排到搜索引擎首頁”。
而GEO關注的是“內容能否成為AI答案的一部分”。
仿佛一夜之間,GEO(AI搜索優化)成為品牌營銷領域的新寵!
GEO,又叫生成式引擎優化,既可以理解為一門生成式AI技術,也可以被視作一項服務。
理想情況下,它就是能利用生成式AI技術,創建與用戶意圖高度匹配的內容,再提升這些內容在AI搜索中的排名和引用率,強調內容的可解析性與權威性,直接輸出答案而非引導跳轉(這點很關鍵)。
對提供GEO服務平臺或者代理商來說,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圍繞增長結果找辦法”的工作原則,針對不同 AI 平臺的引用偏好——
將品牌信息轉化為AI算法喜愛的內容格式和風格,使品牌信息成為算法的必選項。
來源:甲方財經
原標題:《一文讀懂GEO動了誰的奶酪?》
01
根據頭豹研究院預測,未來五年,GEO將引領超3000億元市場價值重塑。(數字看看得了,未必嚴謹,但增長勢能確實喜人)
自2019年起,GEO市場規模已經從72億元增長到了2024年的167億元。預計2024-2028年,將以189.8%的年復合增長率持續擴張,2028年市場規模有望達3650億元。
作為對比,傳統SEO市場增長動能減弱。2024-2028年的CAGR預計為-29.8%,此消彼長。
其實從運作模式上看,GEO服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廣告形式,不過與傳統的SEO關注點又有很大的不同。
SEO關注的是“內容能不能排到搜索引擎首頁”,而GEO關注的是“內容能否成為AI答案的一部分”。
如果說搜索本質是對人需求的理解,幫助用戶精準獲取有用信息,那么GEO真正顛覆的地方至少有三:
精準匹配用戶需求,即懂得語義理解與意圖預判,直達決策點。
AI 搜索結果和大模型具備語義理解和上下文分析能力,可以解讀用戶語義,預判用戶意圖,從而更精準地推薦內容。
例如,當用戶搜索 “辦公室場景的小電風扇” 時,AI 可以解讀出用戶對噪音、耗電、便攜性等方面的需求,進而推薦符合這些條件的產品。
與傳統SEO不同,GEO不依賴用戶點擊網頁,而是直接被AI應用調用并生成答案,減少了用戶跳轉路徑,實現了從 “網頁曝光 - 點擊跳轉” 到 “問題 - 答案” 的零距離觸達,更高效地滿足用戶需求,提升了用戶體驗。
優化內容提升引用率,提升內容質量與權威性,重新定義了優質內容的標準。
GEO強調對內容進行優化,使之更易被AI理解和引用。
這包括優化內容結構、語義邏輯、數據信源的可信度和權威性等。
通過這些優化措施,品牌信息在 AI 回答中的曝光率和引用率得以提升↗,從而使品牌更容易被用戶發現。
與此同時,GEO還將重新定義了優質內容的標準,強調內容需具備創新性觀點、實踐可復現性以及新鮮數據支撐。
在GEO時代,具備創新性思維、可復現的方法論與新鮮數據的內容,將在GEO語境中被視為信息體系中的稀缺高價值資源,更受 AI 搜索結果和大模型的青睞。
這對各行各業的流量生意而言,無疑是一次重構。
過去,消費者通常是通過主動搜索信息來做出購買決策,例如在百度上搜索產品參數、在小紅書上刷測評等。
但現在有數據證明,每7個網購用戶中就有1個,會在結算前利用AI進行最后的校驗。
當AI推薦影響力變得越來越大,用戶在 AI 平臺(如 DeepSeek、豆包、kimi)上詢問相關問題時,
如果品牌沒有出現在推薦列表里,就相當于錯失了巨大的流量和曝光機會$。
反之,那些能夠借助 GEO優化成功躋身推薦列表的品牌,就可以在眾多競爭對手中嶄露頭角,優先被消費者看到和選擇。
就像占據數字貨架的C位一樣,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和購買欲。
02
GEO崛起之后,哪些行業最最最受傷?
眾所周知,傳統搜索引擎靠廣告競價排名賺錢,企業用SEO優化在搜索引擎里排靠前,廣告效果好。
但AI搜索出來后,廣告都往AI平臺的推薦位和搜索結果跑,傳統廣告渠道流量和關注度下降,廣告效果變差,企業就更愿把錢花在GEO優化上,傳統SEO公司能賺的廣告費就可能變少了。
時下GEO市場正以大語言模型為核心驅動,實現對傳統SEO的全面替代與 加速重塑,成為未來搜索優化的主導力量。
原來做搜索引擎的那幫人都瘋了,都在談GEO。傳統廣告公司也受到類似的影響。這些公司習慣于通過多種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廣告形式推廣品牌。
不過,GEO 的出現導致廣告投放渠道逐漸向 AI 平臺集中,從而使傳統廣告渠道的流量和關注度降低,廣告效果變弱,最終影響了傳統廣告公司的業務收入。
而且,在GEO時代,廣告公司除了要提供創意新穎的廣告內容,
還得深入探究 AI 的推薦邏輯,制定出針對性的策劃方案,
這對傳統廣告公司的創意以及策劃能力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于是不難看到,一些廣告公司也在開發GEO服務并為之進行宣傳推廣。
“有的公司靠調用API和自研系統,有的借助AI模型訓練和多維度分析,還有的融合創意設計與 SEO、AI 技術。
盡管這些公司在具體做法上各有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通過輸出符合AI大模型偏好的內容,如具體數據、清晰格式等,來提高企業內容在AI回答中的曝光率和排名↗。
至于收費方面,會根據企業的知名度以及內容的豐富度有所不同。據相關報道顯示,有些企業需要先給出和業務相關的關鍵詞,收費是根據關鍵詞的數量以及要展現的大模型平臺數量,按季度來進行收取。
有的公司還會向客戶承諾,當用戶搜索對應的關鍵詞時,能確保客戶的名稱進入推薦范圍,但不保證具體的排名位置,不過可以在任選平臺進行推薦,要是達不到效果就給退款。
還有傳統媒體,它們所面臨的處境可能更加糟。這些媒體不僅要應對AI帶來的內容沖擊,更避免不了經歷廣告收入減少和影響力被削弱的雙重困境。
一來,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主導地位被AI平臺取代,影響力和話語權下降,進一步削弱了商業價值。
二來,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一樣主要依靠廣告收入運營。
但隨著用戶獲取信息的習慣向AI平臺轉移,品牌商必然會將更多廣告預算分配給GEO優化,導致媒體廣告收入的減少。
只能說,AI對話平臺擁有的流量實在太大了,大到足以讓人產生“不懂得GEO,就會被算法拉黑” 的恐懼。
03
只是換個了地方戰斗,終究是核心平臺吃肉,其他人喝湯?
置身生成即流量時代,品牌似乎只有兩種結局:要么成為AI的“標準答案”,要么被用戶永遠遺忘。
AI搜索優化(GEO)服務成為AI時代的生存必選項,做流量生意的平臺都想在GEO 上分肉吃。
這肯定會帶來新的生意,新的繁榮,雖然目前國內幾家熱度較高的大模型公司并未開通廣告的商業通道。
在去年11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騰訊方面還曾回應:
“騰訊元寶不會嵌入商業搜索結果。就目前而言,我們專注于盡可能地增加元寶對用戶的吸引力,而非急于進行商業變現。”
但是,GEO服務拼到最后,其實還是會變成核心平臺的博弈。
首先,這些平臺憑借品牌知名度和用戶信任度,成為企業和品牌首選的 GEO 服務陣地。
其次,這些平臺本身就掌握著關鍵資源和規則制定權。
比如豆包、百度、通義千問等核心平臺擁有強大的技術和數據優勢,能更精準地理解和滿足用戶需求,吸引大量用戶和流量。
它們可以決定哪些類型的內容更容易被識別和推薦,對內容的質量、權威性和相關性等進行評估和篩選,掌控著 GEO 優化的效果和方向。
最后,核心平臺通常具有完善的生態系統,能夠與上下游企業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
例如,百度的文心一言不僅為自身提供了強大的語言生成能力,還與百度的搜索、廣告、云服務等業務相結合,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這種生態協同效應可以提升核心平臺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吸引更多企業選擇在核心平臺上開展 GEO 服務,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
當然,所有這些預期都基于一個重要前提:平臺的AI搜索當本身要好用。如果AI搜索結果不準確、不相關或用戶體驗差,用戶便會流失,GEO 服務根基動搖。
此外,平臺需確保信源真實權威。在信息爆炸時代,虛假信息泛濫成災,平臺需建立嚴格審核機制與評估體系,對內容質量、權威性和相關性進行精準評估篩選,確保推薦內容真實可靠。
至于其他玩家,有口湯喝就不錯了。
04
甲方財經的思考:GEO政策法規還等待完善。
在互聯網的商業版圖中,廣告已成眾多產品難以掙脫的終極歸宿。
曾經,
OpenAI高管對ChatGPT廣告植入持保留態度,阿爾特曼更將廣告視為“最后選項”,
甚至在推出內置購物功能時,都刻意強調產品展示的自然排序屬性,極力撇清廣告嫌疑。
然而現在不一樣了,他曾公開表示過Instagram的廣告挺酷,不過得謹慎做好。
可以看到,GEO雖在內容品質與用戶需求契合度上精研細磨,但盈利核心仍為企業付費提升內容在AI生態中的“曝光率”與“排名”。
從現行《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來看,付費置頂以促銷售的行為本質仍是廣告,需遵循廣告規范,如明確標注廣告屬性。
像 Perplexity 去年底就在自己的搜索 App 上投廣告,廣告都標“贊助”。谷歌更早以前也在對話型 AI 產品里加廣告,廣告內容和產品同樣都標了明顯的“贊助”字樣”。
很顯然,GEO政策法規還是等待完善的,但用戶在AI生成內容中接觸廣告,終究會成為數字化時代的常態景觀。
作者公眾號:甲方財經(ID: jiafangcaijing2019)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