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是唱作人》看廣告圈的鄙視鏈和大眾傳播
作者:潘二蛋,首發:廣告百貨
前言:圈子讓我們更專業,但圈子又使我們太狹隘。
近來愛奇藝又出了一檔高質量綜藝《我是唱作人》(至少我認為),看了前幾期,除了創新的形式和綜藝節奏及音樂觀賞性外,我發現里面不可忽略的現象——音樂圈的鄙視鏈在這里被無限放大。
高進作為一個流行音樂人不僅受到音樂圈音樂人的專業打壓,還被“觀眾”自動劃分為low歌制造者的陣營里。
但還有另外一個現象,高進的歌絕大多數觀眾都聽過,車載音樂,商場超市都能聽過他的歌,甚至是KTV必點曲目,換句話說他的歌很紅,但絲毫不能提高他的音樂地位,該鄙視的鄙視,該唱的依然唱。
與此“唱作人”里擁有眾多粉絲的QQ三巨頭之一汪蘇瀧(另外兩個,一個是許嵩,一個是徐良,長期霸占QQ音樂榜單前三),也因為網絡歌手的出生,和因為音樂相對通俗,在音樂圈的地位也處在鄙視鏈的末端。
看到這個現象,我當然也是同情高進他們的,作為一個局外人,客觀來說他們的歌算好聽的,而且確實很容易上口,但作為廣告行業的從業人員,我還聯想到了其它的事情。
鄙視鏈和大眾傳播的問題,接下來簡單的和各位探討下我的看法和思考。
1、哪個行業哪個圈子都有鄙視鏈,很正常
就拿廣告圈來說,從外至內,處處充滿了鄙視。首先從公司來說,流傳了一條已久鄙視鏈,創意熱店鄙視國際4A公司鄙視國際非4A公司鄙視本土4A公司鄙視本土公司鄙視本土地產公司。
而在公司內部同樣有一條完整的鄙視鏈,做策劃的鄙視做設計的鄙視做插畫的鄙視做文案的鄙視做客戶的鄙視做新媒體的。
但近年,隨著廣告環境的變化,大家似乎慢慢淡忘了這兩條鄙視鏈,開始統一了戰線,共同鄙視無腦循環的洗腦廣告,大罵這些廣告垃圾噪音行業恥辱等等,所以鄙視鏈再正常不過。
2、流行意味著大眾化
大眾化的門檻往往相對較低(和不好不是一個概念,別杠),包括專業、審美、知識結構,和文化氛圍。縱觀各行各業,表現出來的確實基本上也是這樣,但凡和大眾傳播相關的在民間越流行在圈子內就容易越遭白眼。
很不幸高進和汪蘇瀧就被劃分為這一波,如果他們想提高自己在音樂圈的地位,就需要提高他們音樂作品的音樂性,或者以其它的什么方式往鄙視鏈的上游靠(或許參加綜藝節目就是其中一種),但這樣做的情況下,很可能會換得音樂圈的尊重,卻以喪失或者削弱它的傳播性為代價,這就需要自己權衡了。
這亦和如今廣告行業很像,傳播性和美譽度的問題,只是現在有個事實是無論對廣告夸贊還是批判,大多的話語權掌握在廣告從業者手中,參考音樂行業,樂評人基本上也是圈內人(或者覺得自己懂音樂的人),他們只是基于專業去評判一首歌好不好,高不高級,但事實上大眾其實不是特別在乎音樂性,越簡單越直接的音樂可能他們越喜歡。
所以在圈子的局限下,廣告人對于廣告的評判是不是也有局限,是否只是利用專業和已知的經驗去蓋棺定論?換句話說,那些在鄙視鏈底端的廣告,是不是真的有可能也具有流行性,對大眾是有效的?
3、認為的大眾或許不是大眾
我曾經看到一本叫《共鳴:內容運營方法論》,里面有一個觀點,信息繭房加劇了情緒的傳染,待在信息繭房里的人,會受困于自己所獲得的信息,造成觀點的偏頗,而根據沉默的螺旋理論,在圈子的集體失真下,最后會造成觀點極化。
按照這個觀點,某種程度上圈子也是一個信息繭房,在有限的專業知識和信息里,以為自己足夠了解受眾,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去看問題,以為看清了全局,但可能還是滄海一粟,地球外,還有火星木星天王星,之外還有銀河系等等,所了解的受眾,依然不具備普世性,以為的大眾傳播,只是局部共鳴。
4、跳出圈子思維
可能看到這里,會有人說,照這樣說那廣告人永遠都在信息繭房里,做不出真正大眾化的廣告。如果假設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那的確是這樣的,但影響不大,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大眾化傳播的追求,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跳出圈子,盡量走到真正的大眾群體中去。
我記不清哪本書里還是誰曾經說過,要做出真正具有傳播力的廣告,應該到縣城或者鄉下走一走,他們才是大眾里的大多數,看看那里的人如何生活,如何說話,如何表達,甚至可以觀察什么樣的廣告對他們是有效的。
當然了,并不是要各位風塵仆仆的花大精力跋山涉水,這不現實,但有一點可以做到的是,從辦公樓里走出來,到街上、超市、商場任何有人的地方,不要預設結論,帶著些許的目的,去和他們去交流或一樣去體驗、感受,或許能夠撬開大眾傳播的一扇窗。
總之,我認為無論是制造傳播產物,還是評判傳播產物,站在更大的圈子總歸是更客觀、更真實、更有效。
不過這絕不是吹噓說廣告行業不需要專業,恰恰相反,我認為廣告的專業技能是廣告人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讓廣告人更快的找到一條路,是思路和方向的指南針。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啟發。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廣告百貨(ID:p2gift)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