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 | 什么樣的圖片和語言才能講好一個故事?
來源:張颯的博客(ID:zhangsa.net)
編輯:插坐學院(微信號:chazuomba)
原標題:講好故事要用哪種語言模式?什么樣的圖片更有感染力?
干新媒體的要做好內容營銷,兩個基礎能力要掌握好:“編”和“排”。
“編”就是對文字的把控,把產品的介紹做成文案,說白了就是講故事。“排”則要將內容優化排版,便于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圖文并茂。今天插坐菌整理的這篇文章就是將講故事和聊圖片放在一起,讓大家更直觀的了解內容營銷。
一、講故事要用哪種語言模式?
語言不是面包和牛奶,怎么才能看得見摸得著?語言確實不能吃,但是我們在做內容營銷的時候,尤其是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讓語言真真切切可感知。否則,你的故事就是催眠曲。
寫是內容營銷人的底層能力,這種寫不能理解為寫作文,因為一提到寫作文,各種假大空就冒出來了。內容營銷中的寫, 不是為了讓人欣賞,而是為了說服。
要說服別人,當然要像平時說話一樣,或者更確切地說,就跟演說一樣。而與此相反的,就是念作文、念稿子、領導講話、新聞聯播等等讓人順利入睡并且噩夢連篇的東西。
要怎么才能讓寫出來的東西更有說服力?其實迎合人類最基礎的視覺、觸覺、視覺、嗅覺等等感官需求就可以了。也就是說,要讓寫出來的東西感知性強一點,讓人產生親身體驗的聯想。
以下幾個小技巧可以參考一下:
1、構建場景
不要使勁去說你的感受,而是要把你體驗過的場景描述出來。
比如,不要強調你今天吃的蒸排骨有多好吃,多美味,多吸引你。而要說揭開蓋子那陣熱氣飄到臉上、看到排骨閃著油光、口水上來了、肚子也響了。當別人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不是在打瞌睡,而是照著它們在還原這個場景。這樣,你的目的就達到了。
2、多用比喻
比喻就是要用大眾腦子里已經熟知的東西,去觸發他們還不熟知的東西,讓新舊知識發生關聯,從而把新知識也變成舊知識。
比如,因為國內禁用,有些人可能還不知道Twitter是什么,但是把它比喻成“英文界的新浪微博”可能就恍然大悟了。這比你使勁地介紹Twitter能干什么要省事多了。
3、多用對比
所謂對比,就是要讓對比雙方一較高低,分出勝負,然后優劣就一下子看出來了。對比與比喻有點類似,不過對比的兩者一般都是大家都熟知的事物。
比如,光說馬云很有錢 ,大家還不是很清晰。你要是說他是中國最有錢的人,就顯得有說服力多了。因為這么說就等于馬云將其他中國有錢人比下去了。
4、多用動詞
動詞是一種很男人的詞,比較接近動物本能,能夠讓人感受到力量。很多動詞都可以直接套用到日常的動作上。
比如,形容一個人工作壓力大時,用“工作壓力好大好大,心好累好累”這種柔情似水的說法是沒有感染力的,如果換成“肩上扛著的壓力像一頭好吃懶做的豬,天天在長胖,每當想使盡力氣把它頂開,卻發現全身肌肉都開始抽筋了。”
5、少用形容詞
形容詞其實是語言中的二級詞匯,就是通過初步抽象化的,已經脫離了具體事物。
比如,漂亮有多漂亮?傷心有多傷心?口渴有多渴?蛋疼有多疼?這樣干巴巴的形容,通常都像海綿一樣疲軟無力。尤其是一連串形容詞連著用的時候,一般都會釀成傳說中的“大便體”。
6、少用強調性的詞
越強調越乏力幾乎是一個真理。你越強調什么,就會暴露出你越缺什么。那些喜歡大聲喧嘩的人,往往是沒有底氣的人。
比如,“好、很好、非常好、超級好、好得不得了”這種大便,除了散播臭味,真的很從中找到有營養的成分。
7、少用專業詞匯和高級詞匯
詞匯越高級、越專業,受眾越少,感知度越低,當然說服力就弱爆了。
比如,大談互聯網思維、各種O、反式脂肪酸、不可抗力等,以及頻繁使用英文詞匯和文言文語法,后果不是讓人安然入睡就是逼瘋大夫。
講故事是內容營銷的一個關鍵環節,如果不使用直達患處、一針見血的語言,故事就只能成為弱不禁風的垃圾話了。使用語言的時候,圍繞最底層的感官體驗,給人真切的感知,會更有說服力,這也是比較適合內容營銷的語言模式。以上粗糙的建議,多多練習和總結就會有自己的感悟了。
二、圖片,不僅是緩解眼睛疲勞
大數據時代,數據量實在太大,文字實在讓人疲憊,數字更是讓人作嘔。于是,我們盡量把文字設計成 圖片,把數字設計成信息圖,這樣一來,我們的互聯網生活就輕松愉快多了。
有兩個數據需要分享一下:
1、人腦處理圖片的速度是處理文字的60000倍;
2、人在看報紙時,99%的文字信息會自動被過濾掉,腦子里只殘留了可憐的1%。
這是非常嚇人的兩個數字,可能會讓我們對圖片的威力產生了一點興趣。下面再來分享一個很科學的事實:
人腦處理文字信息與圖片信息的區別:人腦處理圖片信息是同步進行的,而處理文字信息則是一步一步 循序漸進的,而且一篇文字下來,大部分人只記住了其中的20%。
在互聯網信息匱乏的年代,網文都是很珍貴的東西,往往被人當做真理。那時候,文字當道,圖片只是 作為分割文字和緩解疲勞的工具。
現在,上網的頻率太高了,文字信息太多了,人是不可能消耗掉那么多文字的,但是又不得不上網獲取信息,否則就跟不上了。
于是,有些人想到了在圖片上做文章。
這里的做文章,不是隨便找個圖來配上那么簡單,而是把大量的文字信息壓縮到一張圖片里面。前面提到的數字:60000,可不是鬧著玩的。加入看一篇60000子的文章需要十分鐘,則壓縮成一張圖片就只需要十分鐘/60000的時間。
當然,這只是數字上的差距,圖片的意義還不止停留在速度層面。比如,圖片還留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 、圖片可以體現真實性(所謂的有圖有真相)、圖片讓人賞心悅目等等。
總之,現在使用圖片不僅僅是分割文字和緩解疲勞,現在圖片絕對不是“配圖”,配角的配。圖片應該成為主角。因為,有時候一張圖片可以表達的東西很多,比如:
最典型的,一張圖片可以是一個廣告:
超薄的聯想電腦
超大號的杜蕾斯,你懂的
一張圖片就可以完成一個公益宣傳:
禁止疲勞駕駛
吸煙有害健康
一張圖片可以是一個笑話:
一張圖片可以是一個故事:
純凈水一樣的愛
一張圖片可以反映人性:
都一把年紀了,荷爾蒙還這么旺盛…
一張圖片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
一張圖片可以是一個時代、一段傳奇:
張伯倫與20000個女人同床共枕
張伯倫創下NBA單場最高得分100分:
一張圖片可以是整個人生
這就是圖片的威力。圖片不能只是文章里面的配角,而要成為主角。當然圖文搭配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 效果,如想圖文結合威力有多大,可以參考:標題黨是怎么樣煉成的。
因此,在這個信息泛濫的互聯網,在這個選擇困難癥橫行的年代,我們要懂得利用圖片,巧妙借用圖片的威力,讓圖片說話,而不是擺設。
真正的好圖片都是與文字相互作用的,兩者應該有機結合,只有兩者配合得好,才能迸發出讓人尖叫的 表達效果。
其中以下幾點可以借鑒:
1、文字提示:文字里面要提到并指示圖片,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如圖所示”、“圖片中的某某某 ”等等;
2、圖片位置:圖片出現在文章前三分之一,大段文字后出現圖片。這主要是發揮圖片基本功能,即“防瞌睡”;
3、圖片里面的字體:圖片里面盡量不要出現文字,尤其是大段文字。If have to,保證文字必須清晰可辨;
4、文字居左,圖片居中。這是節省眼力的一個細節,很多人都沒有在意。
當然,圖片本身清晰、大小適中等等都是基本要求了。
沒有圖片的文字就像吃飯沒有菜光吃白米飯一樣,吃多一點就會想吐;沒有文字的圖片就像吃飯光有菜 沒有沒飯一樣,雖然吃得很滋味,但是總像沒有吃飽的感覺;圖片和文字沒有配合起來,相互孤立的網文,就像用白米飯下酒一樣,既迷糊又鬧心。
圖片和文字的配合,是互聯網時代傳遞和表達信息的偉大創新。
原文鏈接:
http://zhangsa.net/content-creating/pen-with-power.html
http://zhangsa.net/content-creating/pic-power.html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