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人告訴你,如何鑒別那些沒營養的「垃圾文章」
本文針對營銷廣告從業者
歡迎套用其他行業文章
如果你經常興致滿滿的看那些教你如何做營銷、做廣告的“深度好文”,感覺自己“又漲姿勢咯”......那你可要當心了,因為網絡上大多數所謂“干貨”的文章,都是:沒營養的垃圾文。
這些「偽干貨」,其實并不值得你花時間閱讀。這些文章教你咀嚼過100遍的N手知識、傳遞給你可能過時的信息、不時有一些假大空的“招法”....如果每天沉浸在“認真讀文章,我又成長了”的假象里,最終情況就是:“我們聽過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看過很多干貨,你也做不好mkt
其實你也知道很多文章說的不一定對,但問題來了:作為新人,你沒有時間、經驗去分辨哪些是有用的思考,而哪些只是看上去很厲害的「垃圾文」。
所以怡叔今天就介紹幾個自己用的解套方法,幫你快速鑒別「偽干貨文」。
使用方法:看這篇文章是否符合下述≥3個的特征
原標題:《如何鑒別那些沒營養的「垃圾文章」?(不轉不是中國人)》
數英網DIGITALING 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遵守底部規范
特征1:標題夸大,自我標榜
簡單點說,就是標題黨。標題黨也有很多種,有的標題黨是編輯對現有標題不滿意而更改,有的則是直接自賣自夸。事實上,真正的好內容因為質量過硬,反倒喜歡用簡單平和的標題。
這些標題黨最常見的如:
①數字+解決方案(教你N招)
如上面這篇文章。喜歡用3招、7招這種說法來起標題的朋友,可能是希望標題給受眾一種“很簡單,幾步就可以做好”的感覺。但實際上,內容往往看上去就像是:“把大象放進冰箱里需要幾步?喔,三步。打開、放進、關上” —— 內容往往也很虛。
②強烈推薦/必看??!/深度好文....系列
看到上圖你懂了。我承認,其實這類標題黨是個概率問題。這里有點個人偏見:當我看到標題上的“深度好文/必看”時,總聞到一股濃濃的雞湯味兒,避之不及。
“標題黨”就是我的篩選器,愛用標題黨的作者很大概率是心虛。
特征2:愛用定義不清的概念
有位策略前輩說過一個很贊同的觀點:廣告行業里有許多Jargon(黑話)。
只有黑話就算了,每個公司都還特別愛造概念...愛造概念也就算了,關鍵是各種概念滿天飛的時候,大家的理解都完全不一樣....
想像一下:如果聊天雙方對同一個概念都沒有共識,該怎么聊下去?
讀文章其實就等于和作者聊天。
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這幾年特別紅的詞兒“內容營銷”,許多文章都愛用這個概念。
上圖里這段話講了什么?
好像講了傳統廣告和新時代廣告的區別?又好像說了內容營銷的方法?乍一看很有道理。但請你仔細理解,這段觀點過于粗暴、且沒有邏輯,隨意濫用“內容營銷”的概念:
①傳統廣告都在砸重金洗腦消費者么?
②消費者對傳統廣告麻痹?還是對傳統媒介麻痹?還是對傳統內容形式麻痹?
③“另辟蹊徑、‘以人為本’的初衷”這不是對所有廣告的要求么?
④內容營銷是什么?電視、海報、報紙、廣播;媒介、內容、明星,凡是信息,什么不是內容?
⑤任何廣告不都需要“從觀者角度出發,打造有價值、不違和、有傳播性的內容”么?
(內容營銷的定義,見文章尾部)
內容營銷、場景營銷,還有娛樂營銷....類似這樣的概念每天出現在營銷網站、自媒體、還有一些大咖的演講中。
很可惜——全是空的,沒有價值。
定義不清的概念,只會造成讀者和作者之間的錯位理解。
特征3:愛用象征化和過時的案例
什么叫象征化案例呢?舉幾個例子你就懂:
定位必提加多寶
海報必放對不起(這孩子我真看膩了)
微博必提杜蕾斯
這些案例被廣泛運用在各種文章、演講當中。他們好不好?當然好,在特定背景下都是優秀榜樣。
但這些案例有很簡單的缺陷——極為特殊,無法復制。
加多寶有自己的USP,對不起海報有時代背景,杜蕾斯更是如此特殊的性趣行業.....所以拿這些案例教學,只能蒙蒙小朋友。
這些案例已經被象征化,成為某種特殊營銷手段/策略的代名詞,所以會“言必提XX”。到了這個地步,那么這個case一定程度上也比較老化,如果你遇到特別喜歡用這些老掉牙案例來支持觀點的文章,也建議你少看為妙。
特征4:毫無指導意義的總結
愛總結歸納是很多作者的天性。怡叔也是這方面的愛好者,人送外號“一言不合就洞察”。正因為如此,看到文章里毫無意義的總結我也不能忍:
做內容就是要有趣有用!
做品牌其是就是講故事!
新時代營銷關鍵是“場景”!
....................................
上面這段話你是不是很熟悉?
這些總結一般都有一個問題:總結的太大太淺,沒有指導意義。說白了都是行業里稍微資深一點的人大家口頭常說的東西,只有在做的時候才能看出好壞差別。
這些概念常見于各類演講分享
“做營銷就是講故事”——這種萬金油式的總結你也聽了N遍可你能將自己的品牌營銷做成“小說般”的故事么?你知道故事指的是品牌故事?創始人故事?還是廣告的敘述邏輯故事化?講故事類比到廣告內容中,又該怎么應用呢?
類似“講故事”這樣的總結,在社會傳播學書籍中早有說明,建議你不如直接看書去了解“為什么人更容易被故事吸引?”。
這些教學文章就像是美味湯,每個人都可以做一碗湯,這并不難。難的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勺子....就像了解現象背后的原理一樣。
特征5:明明有經典理論,卻寫成了個人經驗
還有一些干貨文作者很努力。把自己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一些想法分享給讀者,可惜本質上是傳統理論中非常淺顯的東西。容易誤導讀者。
舉個栗子:
一篇寫《什么是洞察》的文章里有一個觀點是:溝通時不只要洞察賣點,更應該站在消費者角度上洞察“買點”。這個作者認為,買點就是洞察。且不論“買點就是洞察”這個表述對不對....這位作者“不只思考賣點,要思考買點”的觀點其實就是營銷學里的基本概念:Laddering。
什么是Laddering呢?看下面這張圖:這張老圖簡單的說明了從功能利益到更高層面利益的分層,像一個梯子一層一層。
上面說的“賣點”就是product benefits,比如手機特別薄。而“買點”就是consumer benefits,如因為薄所以好攜帶。
買點可以是洞察,也可以不是洞察.....完全視情況而定。
這樣的概念在書里面是較為基礎的內容,而且有詳細的解釋和經典案例,真的比看這些個人經驗總結好多了。
其實還有一個更完整版,我手動做了一張圖給你們看:
廣告策略的任務之一,就是決定傳遞信息應該在laddering的哪個層次
上面這六個層次基本就是“階梯”的所有層次,從產品內在到品牌的外在。另外,銷售員培訓中有個術語叫“FAB”,其實也就是特征→產品利益→消費者利益,是這個梯子的一部分。
知道了這些,你是選擇看個人總結,還是看經典理論?
特征6:行文過于娛樂化
什么文章都能塞小S的冷漠臉和GIF圖,這是個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現在已經略low的一個趨勢。
前一陣子,打開個人公眾號文章,逗比一點就算了,結果打開所有廣告圈的公眾號,滿城遍是“冷漠臉”.....只能用無聊來形容那時的心情。
小s冷漠臉之后還有各種gif,有的圖不對文,有的是什么好玩吸睛就放什么。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感覺,再有趣的gif看多了也要吐。
這一特征背后的道理很簡單:內涵不夠,GIF來湊
一些對內容信心不是特別足的作者小伙伴們,比較喜歡把時間花在找gif圖上來博觀眾一樂。這些文章一般還有個特征,圖多廢話也多,我想目的還是要湊字數吧.....
所以,如果你看到談營銷專業話題的文章里也有茫茫多搞笑動圖,建議你也早些關了吧。
到這里,垃圾文章的六大特征就揭露完畢!
請注意使用方法,文章是否符合≥3個的特征?歡迎對號入座。
畢竟作者是人不是神,不能完全避免上述bug(我當然也寫過),所以本文僅為提高你的閱讀質量。
最后,到底什么樣的文章值得你看呢?個人更推薦下面三種類型的文章:
1.直接源自經典書籍的文
經典書籍的讀后感或摘錄,以及有書籍為論據的文章。讀書更加。
2.全面詳盡的case的文
如果有詳盡介紹案例的文章,讀者可查閱資料仔細分析節點。
3.非常私人的經驗經歷文
怡叔也喜歡那些非常帶有個人想法甚至偏見的公眾號/文章。他們往往是在某個領域真刀真槍的做過事兒的人。文字偶有偏激,但更有精彩的思考和人生經歷,值得學習。
當然,再好的文章和思考, 也得看讀者是否和作者真正契合。
但愿垃圾文章越來越少,希望有幫到你:)
補充:內容營銷的定義
1.內容營銷是一個umbrella term (雨傘術語)——它是個概括性的詞語。因為內容形式廣泛,所以任何涉及到產生及分享內容,以吸引消費者而產生利潤的行為都算是內容營銷。
2.精確定義:創造與產品無直接相關的內容,讓這些內容具有資訊性、教育性、娛樂性等吸引目標人群的特質,并展示在消費者的面前以吸引注意力,讓他們更加了解你并產生利潤的營銷手段。
本文作者:李怡
專注Social Marketing & Strategy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