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熱度最高華語片《中國醫生》:他們也是有悲喜的普通人
作者:沈丹陽,首發:刺猬公社
導語:“最怕醫術的瓶頸還沒到,人心的瓶頸就到了?!?/p>
對很多人來說,幾天前的一個夜晚是個不眠夜。
每一次手機新聞推送聲響起,都令人忐忑不已?;ヂ摼W時代,各種疫情信息在爆炸式傳播,人們努力地分辨著“真與假”、“對與錯”。
很多事情被反復確認,又推翻。
疫情之下,唯一能確定的,是新增確診病例的數量,一日比一日多。
截至2月7日0時,全國新冠肺炎累積確診病例28138人,累計死亡564人。從12月8日第一個病例出現,只有短短兩個月。
武漢肺炎大規模爆發的同一時間,紀錄片《中國醫生》在愛奇藝悄悄上線了。 “原本的排播計劃是在2月底。大年三十那天我們臨時開了一個會,決定把這部紀錄片提檔到初三。”
愛奇藝紀錄片總監寧玉琪告訴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平臺與片方希望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的特殊時期,讓《中國醫生》的故事為普通人帶去一份信念。
幾乎沒有任何前期的宣傳,《中國醫生》自1月27日剛上線便占據了愛奇藝紀錄片熱播榜與飆升榜的首位。
這是國內人文紀錄片首次從醫護群體的視角出發,記錄醫院中最常發生的場景,聚焦普通病患的故事與一線醫生的個人成長。
這部紀錄片選取了全國范圍內六家大型三甲醫院(華西醫院、南京鼓樓醫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醫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醫院),講述了急診科、腫瘤科、麻醉科、婦產科、手術室、ICU等不同科室中幾十位醫生的故事。
年輕醫生的“困惑”
《中國醫生》播出后,片中一位年輕帥氣的醫生徐曄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很多人的微博與朋友圈被這個醫生小哥哥刷屏了。
“穿著白大褂的徐醫生又溫柔又帥,這是現實版的江直樹吧!”
“沖著這顏,我可以刷N遍?!?/p>
“徐醫生結婚了嗎?還單身嗎?”
網友在彈幕中紛紛表達對徐醫生的喜愛,她們頭一次在紀錄片中,找到了看偶像劇追星的感覺,更有網友表示,是為了看徐醫生才點開了《中國醫生》。
徐曄是南京鼓樓醫院整形燒傷科的一位住院醫師,也是中山大學的醫學博士。作為一名醫療界的新人,他自認沒有資格與眾多資深的醫學專家一起,參與紀錄片的拍攝。
當《中國醫生》的導演找到徐曄,并告訴他紀錄片需要通過一位年輕的醫生,讓大眾了解到醫生的成長之路,這才讓徐曄放下了心中的擔憂。 拍攝紀錄片時,徐曄剛好收治了一位燒傷面積高達95%的患者老劉,是位老年男性。
家中煤氣爆炸,他與老伴均在旁邊,距離爆炸源更近的老劉被嚴重燒傷,需要多次植皮手術。 手術費全部算下來,要一百多萬元。
老劉的兒子與兒媳剛買了房,開了一家小工廠,手中余錢所剩無幾。向親戚借錢、利用輕松籌向社會求助、醫院綠色通道給予的“大病援助”,這幾部分籌集來的資金仍無法覆蓋老劉的全部治療費用。
“我們現在也不能把工廠賣了,一時之間賣不出去。再說,賣了賠的更多。”
在溝通治療方案時,老劉兒子屢次強調著經濟上的困難,并再三透露出希望接老人回當地醫院治療的想法。
這期間,全身燒傷的患者本人在經歷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 如此大面積的燒傷,需要每天換藥,一次要近兩個小時。
換藥的過程是把所有傷口都打開,重新敷藥再包合。 “基本上臨近不可忍受,跟酷刑也差不多?!毙鞎显谄薪忉尩溃幢慵恿随偼磩┮仓荒苌晕p緩疼痛。
老劉燒傷最嚴重的地方是雙手,徐曄本計劃四天后為其進行植皮手術。
這次的手術可以相對提高患者日后的生活質量。可在多次與老劉兒子溝通之后,對方依然選擇了放棄手術,悄悄轉院治療。
很多時候,讓人難過的是,醫術還沒有到瓶頸的時候,人心就已經到瓶頸了。
“我們真的不想老劉兒子因為這部紀錄片成為眾矢之的。”《中國醫生》總導演張建珍在與刺猬公社的訪談中提到,片中的時間看似過得很快,實際上老劉已住院一個多月,花了30多萬元。用5%的完好皮膚,為95%的傷口植皮,要近十次手術。 “片子播出后,很多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譴責老劉兒子。”
張建珍能夠理解觀眾的想法,認為做子女的即便傾家蕩產也該救父母。
但是作為導演,她沒有過度渲染這種情緒,而是以一種極為克制的剪輯手法客觀地展現了家屬的難處。
老劉轉院后,徐曄在空蕩蕩的病床前站了很久。他想起一個月前,另一個重度燒傷的病人,家屬因為同樣的原因放棄治療,最終患者去世。 年輕的徐曄對此十分困惑。
他不知道對于醫生來說,什么才算“把病人治好了”,是通過治療讓病人可以出院,但日后生活質量大幅度下降,同時也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還是應該尊重患者家屬的選擇,因為他們也是這場災難中的受害者。
同樣經歷著心理上極速成長與裂變的,還有武漢一線的抗疫醫生們。 一位來自武漢一線的抗疫醫生,接受了《財經》記者的采訪。
在疫情不斷擴散中,這位醫生所在的科室共有醫患人員30人,短短10天內,7名醫護人員被感染。 口罩防護服等物資緊缺、忙到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時刻暴露在被感染的環境中,這些是他們每分每秒都在面對的客觀問題。
晚上畏寒、食欲不振、生物鐘紊亂也是一線抗疫醫生群體普遍存在的狀況。
摘下口罩與護目鏡后,醫護人員“受傷的“面龐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微博
但更加耗費心血的,是幫助數量龐大的患者們疏解心理壓力。 “病人排隊時間超過6小時的比比皆是,很多病人情緒不好,大哭的、爭吵罵人的、打砸的情況很多,隨著開放醫院的增多,這種情況雖有所緩解,但問題仍然存在?!?/p>
接受采訪的醫生口述道。 “有位確診的病人早上還感覺“蠻好”,但晚上情況急轉直下,搶救無效后去世了。
我們親手把他放到停尸袋里,再將其送入殯葬車?!?另一位接受三聯生活周刊采訪的醫生,孫鵬口述道。他說如若是平時,家屬和殯儀館會自行處理遺體,但在當下的特殊時期,為了疏導家屬的恐慌心理,醫護人員會親自來做這份工作。
今年的除夕夜,孫鵬照舊在醫院度過,從前醫院的年三十多少有些年味兒,這次卻絲毫沒有。 搶救完病人的他,身心俱疲。 “這種無能為力的感覺不好,真是難過得很?!?nbsp;
“做不到”的將心比心
除了講述醫生自身的成長經歷,《中國醫生》的鏡頭也聚焦到了醫患關系上。
“中國的醫患關系,在世界范圍內都算是比較特殊。我國每天就診的人數超過2000萬,中國的醫院是超級醫院,醫生也是超人?!?/strong>
張建珍導演說,我國醫生的工作時長、強度、與心理壓力在國際上是十分罕見的。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醫院的一位主任醫師,也是《中國醫生》紀錄片中另一個故事的主人公。
“我想把你撕成碎片。” 回憶中,一位患者家屬曾當面這樣對朱良付說。家屬是位上了年紀的老奶奶,她認為朱良付害死了自己的丈夫。
患者因高灌注(腦高灌注綜合癥)去世,是種少見但致死率很高的疾病。 “我近來血壓有點高,你再幫我看看。” 老奶奶一邊譴責朱良付,一邊要求他給自己看病。
朱良付明白,老奶奶的內心知道他是個好醫生。 “但是這并不耽誤她投訴我?!泵鎸︾R頭的朱良付,表情既無奈又委屈。
他說,患者生前與他的關系非常好,是位慈眉善目的老爺子。 這僅是朱良付日常要處理的眾多醫患關系之一。 另一邊,一位60歲高齡的腦卒中患者,在半夜十一點被送到了朱良付所在的醫院。
腦卒中是我國死亡率最高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后的6小時是最佳搶救時間。 如此分秒必爭的時刻,朱良付卻必須在手術前,一邊告知家屬患者的病情與治療方案,另一邊舉著手機將整個過程錄制下來。
對于手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后續的并發癥、以及每一步需要的費用詳細地向家屬闡明。
“你們理解我說的這些問題嗎?你叫啥名字?是患者什么人?你知道手術的風險嗎?你同意做手術嗎?” 這是朱良付需要對著每一個在現場的家屬確認一遍的問題。
患者家屬對醫生所講的內容顯得懵懵懂懂,復雜的醫學專有名詞與未知的領域,即便通過醫生通俗化的講解,也無法客觀清晰的理解。
但他們知道,親人的生命危在旦夕,需要盡快手術。 這一幕十分的機械且略帶尷尬,卻是醫患關系緊張下,患者救命與醫生自保所不可缺少的環節。 在探討“醫患關系”這一話題時,《中國醫生》并沒有選擇各方情緒激烈的第一矛盾現場,反而通過追蹤醫生日常工作流程中的“查房、會診、手術、換藥、值班”等細節,來捕捉真實,觸動人心的醫患故事。
“這次,我不是通過掛號來接觸的醫生。通過長時間的相處,我看到了他們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也見到了他們的悲喜?!?/p>
負責拍攝朱良付故事的柳亞在導演手記中寫道。 “他們也是普通人,受制于醫療的局限性和生命的規律。” 柳亞希望,看到這部紀錄片的人們,以后在看待醫患關系時,能多一份同理心。
然而將心比心很難。
在武漢抗疫前線,也頻頻傳來醫患矛盾事件。
1月29日,新冠肺炎定點醫院之一的武漢市第四醫院,傳來兩名醫護人員被患者家屬打傷的消息。
據三聯生活周刊報道,患者是一位68歲的老年男性,在29日中午失去生命體征。
患者的女婿柯某于當晚21:50分來到病房,見到岳父遺體后激動地大喊大叫,要求醫護人員進行搶救,但患者已過世,搶救無效。23:30分,柯某在與醫護人員溝通中,表示無法接受現狀,爭執中動手打了值班醫生與護士。
醫生頸部被抓傷圖片來源:微博
根據受傷醫生家人發出的照片,柯某造成了醫生脖子上兩道近十厘米的撓痕。
除此之外,該醫生身上多處軟組織受傷、跟腱斷裂,而值班護士身上的防護服被大面積扯爛。兩位醫護人員均被送入隔離室,無法再正常工作。
受傷的醫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大家還是要同仇敵愾,把仗(抗疫)打贏。如果您現在關注我,就幫我們醫院多募集些物資。”
奮戰在武漢一線的醫護人員圖片來源:今日頭條@125娟
《中國醫生》朱良付故事的結尾,他在例行查房。病房中的幾個老年病患看見他,雖然身體動不了,卻咧嘴朝他笑。
朱良付握住一位老大爺的手,讓他也用力回握來測試其大腦的恢復程度。
檢測完,朱良付突然打趣兒地問老大爺,“你穿紅褲頭了嗎?”,老大爺一臉懵懂。 “聽說14床的已經買來穿上了,穿紅褲頭病好的快!” 聽完朱良付的解釋,一屋子老人都笑了。
中國醫生,加油!
朱良付和徐曄的故事絕不是個例,只是千萬醫護人員的縮影。
被家人遺棄的兔唇寶寶在舒茂國醫生與社會的救助下,綻放出燦爛的笑容;“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麻醉師王強以精湛高超的技術,配合著外科手術醫生,救人無數;還有數十年來致力于攻克白血病,絕望卻不曾放棄過的孫自敏醫生。
“疫情嚴重,醫患都很緊張,《中國醫生》似乎成為一個入口,讓我們更好地觀望生命之重?!?nbsp;
眾多網友留言中熱度最高的一條寫道。 在人們無比關切一線疫情的治療時,這部紀錄片及時地為觀眾呈現出醫療界的“眾生相”,也為眾人內心惶恐焦慮的情緒,找到了某種支撐點。
近年來,國產醫療紀錄片開始走入大眾的視野。《生門》《人間世》《急診室故事》等作品均取得了極高的口碑。其中,《生門》豆瓣評分9.5;《人間世》兩季度均獲豆瓣評分9.6;《急診室故事》奪得了當年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最佳紀錄片。
與這三部國產醫療紀錄片有所不同,《中國醫生》沒有像《生門》《急診室故事》一樣聚焦極端情況下的醫患故事,也沒有如《人間世》第二季般完全從患者的角度出發,真切而深入地探討“死亡”話題,直面生命的脆弱與現實的殘酷。
《中國醫生》的故事線脫離了“緊張、刺激、悲痛”的場景,以一種“溫暖、平和、細致”的基調展示著醫生視角下的場景。
“在這個紀錄片中,我們沒有特意地渲染沖突,而是真實地呈現出醫患之間為什么沒有相互理解。”
總導演張建珍說,從她多年拍攝醫療紀錄片的經歷來看,導致醫患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患者與家屬無法接受醫學的不確定性。
“很多人到了醫院,把看病當成是一個消費行為:我來醫院花了錢,你就得給我解決問題,你就得幫我治好。” 張建珍解釋道,這種理解是錯誤的,花錢可以買東西,但是不一定能救命。 縱觀整部紀錄片的制作與拍攝,沒有華麗精致的鏡頭,也沒有煽情悲壯的配樂,就連旁白也大多點到為止。
平淡、樸素、走心、最大限度的還原醫療一線真實的場景,是《中國醫生》導演與整個攝制組的用心。
這樣一部看似操作并沒有難度的紀錄片,實則遇到過很多拍攝挑戰。 “整個拍攝過程是紀實跟拍,既不能影響醫生的工作,又要保證拍到足夠的畫面。”張建珍導演回憶道,拍攝中很多瞬間過去了就無法補拍。
另一個跟蹤拍攝的難題,是攝制組遇到突發醫療情況時,在現場的他們并不能理解當下發生了什么、病人究竟得了什么病、有多嚴重、周圍人與病人之間是什么關系也來不及問。 “為了保證每個故事的情節完整,只要一開機就不能停下來?!?nbsp;
張建珍導演說,雖然有以往拍攝醫療題材紀錄片的經驗,在這次的攝制中,還是要全程跟拍結束后,才能尋機補充采訪醫生與病人來補充細節信息。
“紀錄片一直很小眾,水位比較低。但實際上它的力量和用戶需求是非常大的。”寧玉琪解釋道。作為國內流量最大、會員人數最多的在線視頻平臺,愛奇藝希望用戶能在此找到優質內容,紀錄片生產方能夠在平臺上實現價值變現。
《中國醫生》已播出四集,豆瓣評分高達9.2。張建珍導演坦然地說,這部片子的“出圈”一定程度上與當下的疫情大環境有關。截至目前,《中國醫生》是2020開年來熱度最高的國語片。
經刺猬公社向張建珍導演確認,《中國醫生》片中的很多醫護人員,已在武漢新冠肺炎爆發的第一時間奔赴前線,其中包括四川省華西醫院的尹萬紅醫生、浙江省人民醫院的何強醫生、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施秉銀醫生等等……
84歲的鐘南山,于1月18號沖向了武漢最前線;73歲的李蘭娟與病魔賽跑,每天只睡3小時;1月23日,曾參與過抗擊“非典”的南方醫院醫療隊全體成員,簽下了“請戰書”,自愿請命奔赴武漢一線抗擊疫情;截至2月5日,全國共有107支醫療隊,派出共10596名醫療人員支援湖北。 這些“逆行者”,在用生命守護著千萬國人的平安喜樂。
中國醫生,加油。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