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站在巔峰、又逐漸被遺忘的民族品牌,你還記得嗎?
時間是把殺豬刀,不知揮霍了多少肥豬仔。他們曾是巨人,卻被小人物收購;他們曾浮華半生,談笑間卻都灰飛湮滅。那些年我們曾引以為豪的國民造,現在卻成了美國進口、德國制造、澳洲原產、韓國原單。當回力黯然,健力寶開始隕落,英雄鋼筆開始賤賣,那些蘊含了民族責任感,傳遞了中華優秀品格的國民品牌,未來,該走向何處?而你,還能記得幾個?
原標題:那些逐漸被遺忘的民族品牌,你還能記得嗎
數英網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本人
一、健力寶
在當長的時間里,健力寶都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飲料品牌。游走在飲料與保健品之間的產品定位,讓它在廣大的城鎮市場獲得了幾何勢的爆發增長。彼時懷漢新的太陽神和宗慶后的娃哈哈雖然已經嶄露頭角,但與這款東方魔水相比,還是差的太遠。所以,在10多年的時間里,健力寶一直是中國銷售效益最好、持續銷量最穩定的飲料品種之一。
1984年,廣東三水縣三水酒廠廠長李經緯獲得一種新型運動型飲料配方,推出“健力寶”飲料品牌。當時在眾多中國飲料企業中,李經緯是第一個提出用易拉罐包裝的,并且其引入的’健康,活力’的保健意識。而就在1984年,健力寶成為了中國奧運代表團的首選飲料,在這一屆奧運會,中國實現了’零’的突破。奧運會的成功極大的激發了全民的熱情以及民族自豪感,而健力寶就這樣走進了中國民眾的視野。在國外,健力寶也被日本媒體譽為“東方魔水”。
1984年健力寶贊助奧運會
從1984年到1989年,健力寶通過'金牌'營銷,成功的打造了一個民族品牌,其年銷售額也從1984年的345萬增長到了1989年的5億,5年時間增長了140多倍。
健力寶1984-1989銷售額
進入90年代的健力寶,勢頭仍然強勁。1990年投入1600萬贊助亞運會,成為民眾焦點。
健力寶贊助1990年亞運會
1991年,李經緯策劃出'拉環有獎',這一舉措直接打開了中國城鄉市場。1994年,李經緯甚至還進入美國市場,并動用巨資購進紐約帝國大廈其中整整一層。雖然在美國,健力寶從未獲得真正的成功。1996年,健力寶的收入已經突破50億元,當時的健力寶是中國當之無愧的飲料第一品牌。
1997年,38層高的廣州健力寶大廈落成,健力寶總部遷到了廣州。產品銷售額突破了50億元大關。4月,健力寶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評定為第一批“中國馳名商標”。8月,中國飲料協會公布行業數據,健力寶在產量、總產值、銷售收入和稅利4項上均排名第一。
廣州健力寶大廈
到此,健力寶達到了歷史的峰頂。而就在最輝煌的時候,危機也隨之而來。
健力寶最大的問題來源于其歸屬問題,健力寶到底是誰的?
很顯然,健力寶究其本質是屬于三水市政府的。健力寶確實是李經緯一人獨立做大的,但在歸屬權上,健力寶卻和他沒有任何關系。所以,李經緯決定把健力寶從三水遷到廣州,也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逐步解決企業歸屬權的問題。然而企業遷址的決定,無疑讓三水市政府感覺到“背叛”,畢竟,健力寶是三水最大的納稅企業。稅源始終是地方政府賴以生存的基礎,主政者業績的最好證明。
之后隨著1997年健力寶香港上市方式的被否決,彼時的李經緯與三水市政府的關系已然惡化。在“國退民進”國企產權明晰MBO成為新的政策下,健力寶被三水市政府轉讓給了當時年僅28歲的資本玩家張海。然而張海并未給健力寶帶來大的作用,市場占有率與品牌知名度一路下。直到2007年統一二度并購并最終成功入主健力寶,它的品牌價值雖然巨大,但企業早已沒落。在飲料品類層出不窮的今天,已很難看到健力寶的影子。也許還會有很多人想法設法的購買,但終究不過是為了情懷罷了。至于健力寶創始人李經緯,在2002年因"涉嫌貪污犯罪"被捕,2013年溘然離世,一代傳奇也就此隕落。
健力寶創始人李經緯
在整個80年代,中國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鄉鎮企業。他們大多由當地政府出資建造,都曾名動一時,但多數也黯然收場。在進行產權明晰化的過程中,如何有效的實現:創始人、國家與企業三者的利益最均衡,考驗著無數企業家的智慧。或許,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特征吧。
前不久的8月28日,在公司32周年慶典上,健力寶品牌發布了新的包裝形象,似乎又讓人看到了它重回巔峰的決心。只能說,期待健力寶,以后越走越好吧。
健力寶新包裝
二、鳳凰牌自行車
創建于1958年5月的“鳳凰”品牌,很早就成為國內自行車累計產銷量第一的民族品牌。上世紀70年代,大街小巷里“鳳凰”牌自行車隨處可見。“鳳凰”被人們視為吉祥和高貴的象征,半個世紀前被喻為”草窩里飛出金鳳凰”的鳳凰自行車。成為姑娘出嫁時一份很有“面子”的嫁妝。
28杠老鳳凰自行車
1958年,上海的267家小廠合并,組建成了上海自行車三廠,也就是鳳凰自行車廠的前身。
幾年后,由這個廠生產的鳳凰牌自行車,開始成為全國名牌,并大規模進入國際市場,出口量長期名列全國自行車行業第一。1992年,上海鳳凰自行車公司成立。
1993年,鳳凰自行車公司整體改制成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這一年,鳳凰的年生產量躍過了500萬輛大關,達到523萬輛。
在那時,國內(大陸)出口的自行車有三分之一都是鳳凰生產。連續8次在全國同類產品質量評比中榮獲第一名,獲國家銀質獎。
就是這樣一家民族企業,卻幾乎毀在了“聯營品牌”的戰略上。
鳳凰品牌logo
在1986年前后,以鳳凰為“龍頭”,在江蘇、浙江、廣西、陜西和新疆等地的43個單位,聯營組成“鳳凰自行車(集團)公司”。 由“聯營”帶動,鳳凰產能迅猛擴張。1989年,整個集團共生產鳳凰牌自行車620萬輛。
然而隨著自行車市場產能過剩,市場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鳳凰的產量逐年下降。那些之前與鳳凰合作的小型制造商,在具備了相當的生產能力之后,脫離鳳凰宣布單干,開始成為鳳凰強勁的競爭對手,還把鳳凰拖入了低價競爭的泥潭,使其無暇顧及開發新產品、新市場。再加上臺資和外資自行車公司乘虛而入,使得鳳凰壓力倍增。
如今的鳳凰,每年的產量徘徊在當年水平,但市場地位已今非昔比。近些年,鳳凰公司在上海市金山區國資委的有意操作下,為了維系上市公司的運營,已逐步向房地產企業轉型。而鳳凰品牌逐步邊緣化,也讓很多懷舊人士黯然神傷。那么,在電動車、童車、賽車等方面,鳳凰是否有可能涅槃重生,再次譜寫傳奇呢?
三、回力球鞋
說起“回力”鞋,上世紀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甚至“80后”們,無人不知。曾幾何時,中國的校園、工廠……滿是白遍的“回力”鞋。
有兩個事例可以說明回力鞋廠當時的氣派:上世紀40年代中期,回力鞋廠率先派人赴美留學,員工們在美國完成了碩士學業,帶著先進的制鞋技術和設計理念回國,極大提升了回力鞋廠的實力。1948年全運會前夕,回力鞋廠推出新型弓形特質球鞋,他們雇傭飛機飛撒宣傳單,一時名聲大震。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回力就已經是中國膠鞋業的“第一品牌”。
申報上的回力廣告
在1927年7月,雜貨店伙計出身的江蘇江陰人劉永康與人合資,在上海唐山路開設義昌橡皮制物廠,生產一款“八吉牌”膠鞋。1934年,經改組并易名為正泰信記橡膠廠,生產回力牌球鞋。在1935年4月,“回力”牌商標注冊。而后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回力逐漸被收歸國有。在1956年,回力專門為國家男子籃球隊研發了“565”高幫籃球鞋,這也是回力最經典的一雙籃球鞋,一經推出,立刻成為時尚的象征。
在平均工資為三十幾塊的七八十年代,回力就敢賣八九塊,堪稱國內最高檔的運動鞋。有很多孩子為擁有一雙回力鞋,不但省吃儉用,還積極完成父母制定的學習任務,甚至參加學校專業運動隊。
《山楂樹之戀》里男主的回力鞋
可是“好景不長”,到了90年代耐克、阿迪達斯等國外品牌的強勢涌入,打破了“回力”一統江湖的局面。它們用料考究,做工精良,花樣繁多,輕易俘虜了眾多追求新奇時尚的消費者。而國產的李寧、安踏也隨之聲名鵲起。彼時,已經70歲的回力如同遲暮的美人、末路的英雄,褪去了所有的光華,靜靜的躺在批發市場的小攤上在,早已不再是時尚的代名詞。
回力鞋廠的工作流程
1994年,回力不得不關掉了第一家生產解放鞋的分廠。從那以后,每一兩年關一家,直到2000年,旗下的7家分廠和1家研究所全部關門,8600名工人先后“下崗”。
可是,命運似乎很眷顧回力。2005年,法國人派特斯來京學習武術期間,注意到了這雙僅售十二元的鞋子,并把它帶回了法國,成為歐洲時尚界的寵兒。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網上流傳了一張好萊塢電影明星在拍片現場穿回力鞋的照片,一下刮起了經典鞋復古風的時尚潮流。回力品牌也開始逐漸復蘇,重新躍入人們的視野。2010年9月回力開出了第一家旗艦店,也大獲成功。
這個已在鞋業市場摸爬滾打89年的“回力”品牌,是一段傳奇。它經歷過鼎盛也直面破產,“浴火重生”的歷練讓它寵辱不驚,它以堅定的步伐不斷推陳出新,為時代注入新鮮元素。
四、英雄鋼筆
今年6月,上海英雄金筆廠度過了它的第85個生日。盡管對外宣稱“風采不減當年”,但在這個“打字成了工作,寫字成了情懷”的年代,出于情懷的懷念并不能拯救已經式微的鋼筆產業。
它曾靠一支鋼筆,幾乎壟斷中國市場份額,總資產超過7億,遠銷60多個國家地區。同時無數歷史大事由它簽訂,品牌估值可謂無價。
之后,,它開始迅速衰敗,從3000多人的大廠到最后不足150人,凈資產減少到200多萬,抵不上上海一套房子,甚至不得不以250萬賤賣49%的股份。它是最偉大的民族品牌,也是最沒落的國有企業。
英雄logo
1931年學徒出身的浙江奉化人周荊庭,為了打破“中國人生產不了鋼筆”的說法,以1.5萬銀元創辦華孚金筆廠,隨后更名英雄金筆廠,這標志著隨后影響中國85年的英雄牌鋼筆的誕生。
1958年“英雄”掀起了趕超美國名牌“派克”金筆的熱潮,僅用9個月研發的“英雄100型”,從抗漏、圓滑度、間歇書寫等11項指標上追趕派克,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為此還拍攝了影片《英雄趕派克》。
電影《英雄趕派克》截圖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在藍色滌卡上衣的口袋中插一支英雄鋼筆,是知識分子和干部的代表性打扮。英雄鋼筆還見證了無數激動人心的歷史大事件。如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上海合作組織成立聲明、中國首次APEC會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均由“英雄”簽署完成,并多次作為國禮款贈國際友好國度首腦和運動健兒。
英雄筆見證的大事
不僅擁有“英雄”的中國馳名商標,在鼎盛時期,英雄產品占有率接近市場總和的70%,更是遠銷歐洲﹑北美﹑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自1992年英雄上市之后,總資產曾超過7億元。可是好景不長,1999年開始,英雄的主營業務開始出現虧損。2001年左右,英雄的業績下滑嚴重,“英雄股份”不得不黯然退市。
為了改變每況愈下的境地,英雄曾多次謀變,更是確立了高端化路線。自2007年起,英雄注重開發禮品市場,如大銀行的VIP客戶禮包、汽車銷售禮包喝重要會議指定用筆等。
英雄牌彩筆
但這些努力并未有多少起色,英雄鋼筆的銷量依然在縮減。2012年11月,英雄集團以250萬元的低價轉讓上海英雄金筆廠49%的股權,不得不讓人大有英雄末路之感慨。
有人認為是因為英雄盲目擴張導致了衰敗的結果,也有人說是國有體制的僵化致使英雄無法有效改革。但視點君認為,歸根結底還是市場需求的萎縮。當鍵盤取代了書寫,除了書法愛好者和被老師要求使用鋼筆的學生,還有多少人視鋼筆為必須呢?
結語
沒有成功的企業,是有時代的企業。小霸王的消失,波導的沒落,太子奶的崩盤,非常可樂的萎靡,熊貓電視機的衰亡.....等等這些曾經被國民基于厚望的品牌,都淹沒在了僅僅幾十年的商業歷史中。是時光拋棄了他們,還是他們摒棄了流年?
1997年,北大經濟學家魏杰曾下過一個預言: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代,非常痛苦。我估計再過十年,現在的名營企業200個中間有一個保留下來就不簡單。垮臺的垮臺,成長的成長。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偉大的公司,他們在改變人類的生活、行為,乃至所生存的這個世界。那再過20年,又能保留下來幾家呢?
最后,在你的印象中,還有哪些被“遺忘”的民族品牌,歡迎評論區留言哈~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