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團長陳紹團:每一個品牌都有與生俱來的年輕化基因
訪談:陳紹團 VS 鬼鬼(ojsngg2016)
來源:廣告常識(adernous)
本文為「廣告常識」獨家專訪,如需轉載,請后臺留下需要授權的公眾號名字及微信號。
本期訪談嘉賓陳紹團,找馬整合品牌創意創始人,從業20多年,經歷本土公司與國際4A的雙重錘煉。他為萬科、奧迪、凱迪拉克、本田雅閣、小天鵝、108兄弟啤酒等品牌創作過諸多教科書級案例。
2014年9月創建伊始,找馬策劃了小天鵝《我媽說》、小天鵝迪斯尼概念版、108兄弟啤酒《靠兄弟》、《致群主》等品牌年輕化轉型案例。作為不到10人的小型團隊,已屬難得。
2015年108兄弟啤酒,靠兄弟TVC
團長擁有出眾的大局觀和洞察力,他依據從業20余年經驗總結的實戰工具“模糊洞察”,頗有影響。詳情可讀團長去年在毛線九日談的演講《找馬陳紹團:模糊洞察,退一步看海闊天空(演講篇)︱毛線九日談第三談》。
這是一篇遲到的采訪。108兄弟啤酒的故事,去年就已開始。當時,108兄弟啤酒以水滸108將為原型包裝創新亮相,一個產品H5、一個10.8兄弟節、一支《靠兄弟》的MTV,刷新業界眼球。融合傳統文化和啤酒文化的創新符號、高度場景化和應景時代背景心態的品牌口號,以及度身定制的背景音樂,環環相扣,高度整合,相當見功力。尤其是那首原創MTV,因其酷酷的、拽拽的歌詞,集結廣州本土新銳六大RAP樂隊主唱徐真真、華仔、熊貓、TT、廖效濃、梁毅豪跨隊組合演繹,很有感染力。
我不靠泰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衡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武當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要多虧我的兄弟
我有今天多虧我的兄弟(兄弟)
不會放棄我的兄弟
有錢不會忘記我了兄弟(兄弟)
不靠山靠我的兄弟
快看一路都是我的兄弟(兄弟)
不要欺負我的兄弟
小心不要激怒我的兄弟(兄弟)
我跟我兄弟做的玩的大
兄弟在我身邊都不 怕
傻逼賺的花的花的賺的賺的花的花的賺的全部都是靠他爸
我兄弟里面沒有窩囊廢
你沒有兄弟顯得多狼狽
那些好的壞的好的壞的好的壞的好的壞的千萬不要嫌他貴
我不靠泰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衡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武當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泰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衡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武當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山,我靠我的兄弟
(my brother )你靠金山銀山泰山衡山華山黃山
uh 武夷山五臺山西樵山峨眉山白云山獅子山
你的你背后靠既系座喜馬拉雅山
我兄弟出馬起碼拖夠四百九十三
有冇野穩我私過,call 馬不過的果幾個
我靠兄弟怕你得果兩三個
我有啤酒尊我等幫你上翻課
兄弟兄弟飲醉跟著一起唱山歌
你班兄弟只要系我后面企(起頂)
幾點都會出黎理你幾點
你靠山我靠兄弟酒快點拎離
關翻好歌冰柜ei
(my brother)
看到嗎站在我后面得都是我得兄弟
我不靠山不靠山我就靠我的兄弟
我爹不是李剛有事我自己抗,我喜歡
活得像水滸傳,我把命給賭上
一起打拼一起上
uh今朝有酒今朝干
我沒有靠山,我的靠山是兄弟
結在一起發揮大功力
一不靠泰山二不靠華山
有了兄弟我就像是有了強心劑
這個社會像個大染缸
有了兄弟我就像米倉
有難兄弟一起幫
有事兄弟不緊張
沒事三五個成群結伴瞎嚷嚷
今晚不醉不歸就在老地方
我一不靠西樵山而不靠白云山
有兄弟背后支撐向前沖不會孤單
社會已經變質父親成為靠山
但我老豆唔系李剛所以一切事由我承擔
我不靠泰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衡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武當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泰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衡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武當山,我靠我的兄弟
我不靠山,我靠我的兄弟
卡位兄弟情感,近用古惑江湖義氣,遠借水滸梁山的兄弟故事。這個產品創新,委實天衣無縫。
108兄弟啤酒2015部分主視覺
“傳統文化年輕化,基本上雅俗共賞、老少通吃的。70后80后喜歡,90后也很有感覺。而且我們很巧妙地把傳統文化跟啤酒文化結合在一起,用很年輕化、場景化的方式表達出來。”團長在電話里這么解釋108兄弟啤酒的人群洞察。
經過1年的調試,找馬團隊幫助客戶逐步完成了108兄弟啤酒從年輕化入口到平臺的設計,產品全家福(108罐)于今年10.8兄弟節完整登場,概念上也完整豐滿起來——從名字到兄弟節,緊緊圍繞108兄弟展開。
不過,用戶沒記住官方給出的那個長長的品牌名字,而是用108兄弟代稱,用作正式的新品牌的名字。
《致群主》
點擊查看案例:http://www.dh-gg.com/projects/19100.html
群主駕到
恭請群主圣安
蒙群主大恩
眾兄弟靈魂穿越
共聚一群
有道是
群友如兄弟
群主如皇帝
自建群以來
我等莫不以群主為尊
拳拳忠心日月可表
天地可鑒
群主說一
我等絕不說二
群主往東
我等從不往西
但凡美女入群
群主不先搭訕
我等絕不開口
但凡群內兄弟聚餐
群主未到
我等就當菜還沒上
但凡群主酒后尿頻
我等從不懷疑群主的腎
有問題
但凡有人起哄要群主發紅包
我等必諒解群主視而不見
正所謂群主無對錯
放P
亦真理
但凡是群主開口
無論是對中東局勢之高瞻遠矚
抑或是對小朋友包皮過長
之真知灼見
我等必將爭相點贊
未敢有半點造次
我等急群主所急
好群主所好
生是群主的人
死是群主的鬼
但求群主富如東海
帥比長江
然有道是
天下沒有免費的群主
自盤古開天地以來
歷代群主莫不奉此為真理
10月8日兄弟節來臨
兄弟們聽聞108兄弟啤酒
全家福上市
無不愛之切切
口水直流
以群主之巍巍聲望
過億身家
每人送一套108全家福作福利
不過九牛一毛
卻足顯群主之皇恩浩蕩
一套多少錢?
那一箱多少錢?
身為群主
當大氣為上
大氣為上
上面這條《致群主》,今年108兄弟節的視頻,于10月7日起在自媒體上廣為傳播。說到幕后的過程,團長開始點贊客戶。
起初,我以為這是對客戶的客套和禮節性恭維。但隨后團長歷數他和客戶合作多年的點點滴滴,發自內心的感恩和默契溢于言表,關于客戶的胸懷、品牌意識、創新行動力等等。
“優質客戶是案例成功的首要因素”,團長多次強調。依我對團長的了解,如果不是發自內心,不會輕易說出這句話。不少廣告人是不愿意承認這個事實的。
如果說去年的《靠兄弟》是年輕化產品創新的戰役經典,今年的《致群主》則是以社群為洞察的戰役示范。從執行來說,這條廣告片,可能是近年來廣告圈最具江湖豪氣和武俠氣質的廣告。
這次的文案也頗有社群感,我本想偷師學藝的問13個問題,but,團長不按套路出牌呀,電話訪談之后,我重新刪節編排了,為你摘出9個品牌年輕化的作戰思考,以2016年10.8兄弟節為例。
問=Q=Adernous
答=團=團長
Q1:逢年過節,“逼群主發福利”已成一種文化現象,這次《致群主》怎么想到以此為策略切入點?
團:碎片化時代,如果你預算有限,你尋找的突破口應該小。你只能集中資源優勢,從最小的口切進去。
任正非說過,找到你的一個城墻口,一天到晚往里沖,總有一天會沖進去。他這個是從時間的角度、從品牌戰略的角度來說的。其實這個道理同樣適合產品創新、用戶、渠道、媒介、傳播。從入口的角度來看,產品也是入口,媒介也是入口,渠道也是入口,或者話題也是入口。如果你的兵力很有限,你只能找最小的入口去突破,太大你根本沖不進去。
微信社群無疑是今天效率最高的傳播入口。如果能依據微信社群的傳播規律,創造出好的內容,那么以小博大是完全可能的。更何況108兄弟概念本來就和社群平臺高度契合。也就是說,社群營銷本身就是我們的方向和重點所在。
如何利用108全家福上市契機傳播10.8兄弟節,以及,如何以有限的預算創造影響?如果能發動天下群友,逼宮群主在兄弟節以108全家福做福利,則大事可成。
每個人都是群主,每個人也都是群友。我們平時在群里,也是這樣,特別喜歡搞搞氣氛,起哄要群主發紅包是常有的事。我們把群主捧天上去,讓他下不來,要不要發“福利”,這是個面子和錢包的博弈。這樣戲劇性很強。其實這也是相聲和喜劇常用的套路,只不過我們把它用到了廣告創意上。
Q2:108兄弟節第二年,就實時數據來說,微信傳播環境與去年有哪些變化?
團:去年是4小時14萬,今年4天15萬。區別就在于,去年的社群也好,微信也好,媒介的熱度比今年要高很多,也就是說現在的微信傳播環境已經沒有那么好了。比如說一般人朋友圈花的時間減少了,或者我加入的群至少有幾十個,每天都看不過來,我就會挑重點的群,其它的我會慢慢退出來。
一開始你會說人越多越好,加群越多越好,后來你發現浪費你太多工作的時間,你就會精選,只看某一個部分的朋友圈或者說只入某個部分的社群,多余的社群你就不想加入。從媒介的環境來說,傳播的難度加大。
但我要特別強調一下:其實我覺得內容制作也好、媒介投入也好,低預算、零預算什么的其實是不值得鼓勵的,好內容就應該多花錢制作和傳播,不然就是浪費內容。我想,不管是去年還是今年,如果有預算的話,這樣的內容放在優酷或者騰訊視頻的首頁流轉幾天,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放大應該不是問題。當然這里面有行業的原因,有客戶自身的資源原因。
2015年10.8兄弟節H5截圖
2016年10.8兄弟節H5截圖
Q3:《致群主》找了很多廣告業界的資深前輩們客串,為什么會如此選角?
團:既然是社群傳播,那么距離我們自己最近的社群就是源發性的種子社群,酒圈、創意圈都是。再說找兄弟們幫忙客串,本身就是一個話題,又符合108兄弟啤酒的文化。還有個原因,是預算問題。原先的資源預算基本都分配在10.8兄弟節的活動上。但是后來,我們覺得,影響力可能不夠,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增加了這個視頻。
Q4:“當大氣為上”等臺詞,特別適合做表情,《致群主》還會有哪些后續動作?
團:客戶現在正在嘗試挑4款延伸到線下去。比如說魯智深、武松、李逵、林沖等大家最熟悉的人物,推向地面市場。
從整個傳播的角度來說,除了有108兄弟啤酒,108罐全家福,還有兄弟主題的公眾號,做推廣聯動。
還計劃打造一個落地的適合社群聚會和活動的會所,因為社群如果僅僅局限在線上,基本上就類似于一個品牌局限于空中,結構上不完整,驅動力也不行。108兄弟,好就好在它具有社群的概念,那么基于社群的角度,打造場景是順理成章的。如果108兄弟啤酒以此能夠聯動所有渠道的話,那么推廣的速度是很快的。
如果能推動線下渠道商家跟108聯動推廣兄弟節的話,那啤酒也好,品牌也好,這個節日也好,它會很快的聯動在一起。比如說可以跟足球俱樂部,跟戶外登山俱樂部,跟龍舟俱樂部,跟嘻哈樂隊俱樂部,就不同主題的聯動,定期舉辦社群線下聚會,源源不斷地為線上制造話題。
到最后,它是高度整合的一個品牌系統。不是說單純的一個產品。
Q5:能否就今年108兄弟節,聊聊找馬的創作及服務理念?
團:應對媒介碎片化、年輕人崛起等背景,各家各派各有各的招。比如場景派、爆品派、話題派、定位派、符號派……。但一方面,理論歸理論,功底歸功底。你看看周圍,爆品喊得最響的,不一定是做爆品最好的;定位喊得最響的,不一定是定位做得最好的;符號、場景和話題也一樣。另一方面,我覺得,品牌營銷有多少扇門,就有多少種成功的可能。
符號、定位、場景、產品、人群、渠道、媒介、話題,所有這些,要想牛X,首先洞察要要夠牛X。我們最強的地方,是從案子出發的地方就跟別人不一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模糊洞察。
從出發的地方退后看,放大看,放遠看,可能細節不清楚,但更能洞察整體和變化、共性和規律。
比如說我們看人群,不僅僅把他放在消費環境中看,我們會把他們放到社會環境中看;不僅僅看他們的今天,還要把他們的昨天和明天。看整體和共性,看變化和規律。所有理性的賣點或者痛點或者癢點,如果加入社會環境和時代趨勢的因素,那么你對消費者的洞察就更準。你抓到痛點可能就更痛。你抓到癢點可能更癢。
大家最喜歡掛在嘴邊的就是“消費者”。但實際上,“消費者”就跟“人民”一樣,它太抽象了,對吧?
通常大家最喜歡這樣為消費者畫像:年齡25到45歲,白領,有一個孩子,一年出國旅游一次,正在事業上升期,樂于嘗試新產品……實際上這些沒有太大的意義的。因為每一個消費者千千差萬別,是吧?但是我模糊看待他,我只關注他們最重要的共同的東西。他們跟我這個產品以及這個品牌存在最天然最直接最深度的聯系到底在哪?我們只關注一點。至于他們究竟25歲還是35歲、喜歡哈巴狗還是短尾貓,跟我們有毛關系?
從品牌來說是講究個性,但是到了消費者那邊,我認為共性是最重要。消費者的共性就是品牌的個性。你要找到與品牌、產品聯系最強的共性,你就要放大看,就要模糊洞察。要把它放在社會背景和趨勢變化的角度,去審視看待這個人群的內心需求。
我做過的東西,從萬科時代開始,一直到現在。其實都是基于模糊洞察,都是把人放在社會環境和趨勢下考慮,而不是僅僅放在消費環境下考慮。
模糊洞察不僅僅適用于人群,也同樣適用于品牌營銷的其他環節。比如說,尋找品牌、產品、人群的最強聯系,或者尋找驅動品牌效率最高的入口。你站得夠遠,或者站得更高。雖然看不清楚細節,但是你整個塊面看的比較清楚。我們可以更容易看清楚品牌、人群、產品、定位、渠道、媒介、場景、話題彼此之間的關聯。這就好比,你你如果俯視一個謎宮,你就能知道最近的出口在哪里。營銷本來就是,你有多少入口和大門就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性。因為你解決品牌營銷的每一個問題,入口都是很多的,而這個入口好不好呢?效率高還是低?有沒有更近、更簡單、效率更高的入口?這個入口有沒有拓展為大門以及平臺的潛力?他是否能否驅動整個品牌?所以說,不管是品牌基因挖掘、品牌營銷整合、品牌年輕化或者高端化、符號和概念開發、產品和產品定位的創新、傳播平臺設計、話題制造等等,模糊洞察都是很好的工具。
現在碎片化時代,一定要找個最簡單、最近的入口,比如說我可以從品牌頂層直接做,我也可以從產品入手,我也可以從人群入手,我也可以從定位入口或者渠道入口,我也可以從媒介入口。比如說像寶潔或者西門子,他可能每一個入口都做到七八十分都做得不錯。對大部分中小品牌來說,他沒有這么多資源,更何況現在碎片化時代,連寶潔都覺得均衡做每一個入口都很吃力,更何況一般的品牌,所以他只能優先選擇最重要的入口,就像我們去年108兄弟啤酒產品創新這個入口,其他就是一個支持系統的配套創新。
選擇哪個入口取決于你的目標和基因,優勢基因決定了你的資源跟你的能力,也就決定你最優的路徑和方法。你的品牌基因是什么?你有多少錢?你有多少其他的資源?你是渠道最強、還是產品力最強、還是社群最強?還是對消費者的研究最透?綜合評估,哪一個的口子進去,進去的效率是最高的。只有模糊洞察整體和變化、共性和規律,你才能據此選擇最佳入口。
平時我們經常談談品牌引擎,其實就是品牌入口,一個好的發動機來帶動產品平臺甚至聯動整個品牌結構。我們找馬就這個意思。每一個入口都是一匹馬,但是最好的那匹馬,就好比一個頭馬,可以帶動一群馬,然后帶動它們一起往前走。就像如果你能夠從N多個入口里面,找到最佳入口,這個入口就可能成為帶動整個平臺和結構。
Q7:就108兄弟啤酒這個互聯網品牌,找馬已不僅是廣告服務,更是參與到產品的設計,你們是如何做到的?
團:優質客戶是成功案例的首要因素。至少就這個案例來說,我覺得客戶因素遠遠超過其他。一個好的客戶通常具備胸懷、品牌策略意識、創新欲望和落地執行力,他們都有。
第一,有胸懷。人家說中國是“官本位”社會,其實我覺得是“權本位”。何止當官的人架子大,有權的架子都大。一般的客戶,大大小小,在那個位置,最在意的,不是對錯,而是自己的感受,很少真正站在企業的立場考慮問題。所以如果你遇見胸懷寬的客戶,那是你的幸運。
第二,品牌策略意識。他們總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嘗試一些新的東西。比如品牌二維碼策略、品牌互聯網轉型嘗試等等。很多我們圈內的人都說做廣告辛苦,其實是很文藝的看法,因為你根本沒見過客戶如何做營銷的。尤其是啤酒企業,典型的必須以量取勝,平時在地面上打的都是白刃戰,非常耗精力,這個情況下依然保持強烈品牌意識和創新欲望,是非常難得可貴的。
第三,創新欲望和執行力。他們做108兄弟啤酒,其實是在全國啤酒市場整體下滑的背景下率先做的事情。抵住很多壓力,你看一個職業經理人都要在一個非常功利的系統里面。一方面要頂住利潤的要求,或者說有利潤壓力的狀態下還勇于創新。一般的企業就是,我先把年度任務完成再說,才不管你什么創新不創新。一般來說都是最好按照既定的傳統的軌道,保護它的優勢嘛。
像這樣的客戶,你一定愿意為他多付出,對吧?我覺得遇到一個投緣的客戶其實是非常難得的。廣告人畢竟很倚重甲方的系統,因為廣告也好,創意也好,不可能獨立存在,或者獨立產生價值。如果說品牌是一棵樹的話,那你得借這棵樹創造價值。
Q8:您說找馬團隊要做特種部隊,找隊員您會看哪些潛質?
團:特種部隊這種說法,目前更像一個理想,而我們,正在往這個目標前進。理想中的特種部隊就是,每一個人就是都是多面手,能夠獨立地、以一當百地達到目的。每一個成員,看上去可能只是一個人,但是其實他背后是整個系統。比如美軍捉拿本拉登,也就二十個人,但每一個人的背后,都是一個信息搜集系統、情報分析系統、衛星導航系統、決策指揮系統。
再舉個例子,好萊塢電影《偷天陷阱》。一個富翁看上了一個博物館里面的一幅名畫,他找到一個很牛逼的策劃高手,說你幫我偷出來我先付給你500萬,事成之后我再給你500萬。這個牛B的高手就從不同地方找了5個人,甲是情報收集高手,兩天就把博物館所有的通道弄得明明白白;乙是攀爬高手,可以從樓底徒手攀爬到樓頂再從樓頂吊到一樓大堂,不會有任何閃失;丙是穿越紅外線能力的超級高手,丁可以在3分鐘之內打開世界最難的鎖,戊是江湖賽車手,高速公路無人可及。他有這樣的一個團隊之后,他很輕松就把這個畫偷出來了。偷出來后把這個500萬分給別人,分頭玩去了。他下一次任務我再通知你。對吧?這不就是互聯網時代“化整為零”用人策略嗎?但是,如果你想成為這樣的人,首先,你得知道另外那幾個人在哪里,其次,他們要愿意跟你。要知道,高手都是難管的,你得足夠的胸襟和能力。
以我們行業目前的狀態、以及公司目前的階段,找到這些人、以及建立完整的系統,顯然尚需時間。目前來說,我們干起活來,比特種部隊費勁多了。
現在,整個行業環境方方面面都在發生變化。如果再像過去那樣子,迷戀4A式的大兵團規模化作戰,效率太低。崗位分工太細,每一個人,都是從一個最小的螺絲釘熬成一個最大的螺絲釘。沒有大局觀,也沒有創新欲望;既不利于培養人,也不利于機動作業。我覺得特種部隊就是從長遠來說,一定是要堅持的模式,不管做什么。目前來說我覺得我們當然還達不到這個要求,它是必須努力的一個方向。
Q9:小天鵝“我媽說”、“迪斯尼概念版”、“108兄弟”、“致群主”都是品牌年輕化戰役,品牌年輕化方面您有什么建議?
團:其實品牌年輕化和品牌高端化一樣,都是基于社會環境和趨勢變化、人群需求變化的結果。過去二十年,中國基本上就是巨無霸的物欲的垃圾場,山寨、土豪、投機、快餐文化鋪天蓋地。嚴格地說,多半的50后60后70后80后,不是土豪就是土鱉,從90后開始,中國人的心態、品味和價值觀才逐步恢復正常。這意味著,對傳統的消費者,有著巨量的品質改造升級的高端化需求,同時也有品味升級的年輕化需求。看看中國海外購買欲望就知道這一趨勢多么強勁;而90后,他們希望擁有自己的品牌和自己的符號,直接驅動創新品牌和創新產品的出現。
品牌年輕化,首要是人群品味、心態、價值觀的年輕,不一定是用戶年齡意義上的絕對年輕。其次是產品創新,新技術、新功能、新工藝、新設計,產品創新是品牌年輕化的最主要的載體。
如何在傳統品牌中找到年輕的基因是需要洞察的。其實,每一個品牌都有與生俱來的互聯網基因,每一個品牌也都有與生俱來的年輕化基因。基因與定位不同,定位是隨著需求變化而變化的,比如說,萬科的企業定位,以前是住宅開發商,現在是城市配套服務商。但是萬科的基因是沉淀的、積累的、相對不變的。每一個品牌文化都有年輕化基因,這些基因不在董事長的腦海里,而是用戶的心里,只是,多半需要創新改良、與時俱進。世界一直在變,互聯網時代只是其中的一種。人心的變化,其實比互聯網有過之而無不及。當世界發生變化的時候,你有沒有可能改良你的基因,順應全新的時代,需要意識、方法和勇氣了。
最近有一個文章,說是日本的百年品牌甚至幾百年的品牌數量很大,是中國的多少多少倍。這其實跟日本人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在保持自我與順應世界變化之間的路徑有關。也就是說,面對互聯網時代也好,面對年輕化時代也好,其實并不需要放棄品牌的“自我”,只需要基于“自我”基因進行挖掘、改良或變革。但問題在于,很多企業對品牌也好,對品類也好,都充滿對自己的誤解,對自我的無知。也就是說,對自己的基因缺少真正的認知,也就不可能找到鏈接新時代的路徑。比如說一個老鐵匠,原來做鐵鍋的。突然有一天鐵鍋不流行了,不銹鋼鍋來了。那么,假如說這個是中國鐵匠,他很有可能繼續生產鐵鍋,直到倒閉;或者他干脆就改行,炒股去了。如果這個是日本鐵匠,他還是繼續做鐵匠,但是他會根據用戶需求的變化,不再造鐵鍋,而是開發任何用鐵藝可以做得更加精美的東西,甚至和設計師藝術家合作,創造設計感和品質感俱佳、價值500元的鐵制蚊香托盤,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就當下而言,日本人遠比中國人更有定力,更有平衡力,所以日本更盛產戰略家和匠人。
現在大部分中國傳統品牌,都不敢觸碰品牌年輕化。有些人可能覺得進退兩難,因為他所有的優勢全部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上。比如說,他沒有團隊。他的團隊都習慣了按照傳統的軌道前進,依賴于對傳統路徑的挖掘。逼急了,頂多就是隨波逐流搞點追熱點的花樣,比如別人搞公眾號我也搞公眾號,別人搞社群我也搞社群,或者別人做直播我也做直播,這樣的年輕化就像一個老女人戴上一只小女孩的發卡,沒啥卵用。
多數的創新來自于被動創新。如果白酒業界沒有橫空出世一個江小白,大概所有的白酒企業還在迷戀白胡子老人家端著酒杯、說幾句陳詞濫調的所謂的“白酒文化”,
很多品牌其實根本不知道白酒文化究竟是什么,只是人云亦云地按照歷史的套路出牌。江小白雖然現在并沒有顛覆白酒行業,自身也有一些問題。但是他殺出一條完全不同的年輕化的路徑。從長遠來說,他是一個變化的開始,或者說白酒年輕化的開始。茶葉也是一樣。比方說一般人搞茶館,一定是古色古色的感覺,認為這才有“茶文化”。純粹是扯淡。茶文化是一種精氣神,絕不是某種亙古不變的形。
傳統企業,他團隊沒有跟上,他的整個意識也沒有跟上,他的消費群還是原來那幫人,改變得非常緩慢,對吧?因為他有很多既有的因素,比如說它的供應商系統,它的生產線,他所有的分銷系統、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傳統”建成。包袱太重、步履太重,不變則死,變則馬上死。
最好的辦法是從產品創新開始,從培養新用戶開始。根據你新的消費人群換血的比例慢慢的增加新產品的比例,直到最后完成脫胎換骨。也就是說這個品牌年輕化過程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對傳統企業來說,因為他的包袱太重,如果你完全不創新,那么你可能5到10年內你就死掉,你沒機會了,要么你就被擠到邊緣去,專門做對廉價的東西,是吧?
但如果他你太急,你的團隊哪里來?你的客群在哪里?那原來的規模怎么辦?原來的渠道怎么辦?原來的生產線一夜之間要換掉嗎?原來的老用戶全部不要?從零開始?那么這個代價太高了,當然也沒人愿意。
所以說,年輕化肯定是必須做的,循序漸進的路徑規劃和堅定執行是對傳統企業是最合適的。他要逐步先根據人群的變化,改變它的產品。先基于新人群、新技術、新功能、新工藝、新品味、新心態、新價值觀,進行對應的產品創新、定位創新、渠道創新、媒介創新、話題創新,逐步改變。
近期文章
公號:廣告常識
微信號:adernous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