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說:火爆《人民的名義》居然反轉了
作者:峰少,峰加實效營銷(ID:Fun-Plus)
原標題:《人民的名義》被人說爛,為什么爆款/文總是難逃反轉?
圣經說:『日光之下并無新事?!还?,大家一早起來是不是被滿屏的“人設崩壞”事件給炸開了鍋。大家是不是繼不相信愛情之后,又對婚姻失去了信心。好吧!峰少不賣關子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人民的名義》居然反轉了。
繼《<人民的名義>:一場酣暢的商業“冒險”》把《人民》捧上政治的神壇之后,業內人士也終于坐不住了——《水戲多,剪輯爛,神劇<人民的名義>大有問題》,覺得《人民》還是安安分分的當個“良民”就好。
說白了,就是業內人士眼紅了,開始想方設法地收割《人民》最后的“紅利”了。
截至4月7日,《人民的名義》累計全網播放量為16.2億,在湖南衛視的收視率破2,豆瓣評分8.7分。無論是漂亮的數據,還是劇集內容,《人民的名義》都注定成為17年現象級電視劇。
《人民的名義》越播越火,先有“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劇”的名號引人矚目,后有戲骨豪華套餐加持圈粉。尤其最近幾日,以李達康為代表的漢東男子天團在社交網絡刷屏,網友紛紛沉淪在達康的銀河系雙眼皮里,一心守護書記的GDP。
但是盛名之下,劇情卻出現了反轉。
在考慮《人民》為什么會反轉之前;我們不妨分析一下,《人民的名義》到底火在哪里?
第一:名正言順
作為一部反腐反到“副國級”,13年來首次解凍的反腐劇;《人民》釋放出來的政治信號。往小的方面說,它讓人們看到了政府反腐的決心;往大的方面說,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國家的希望;尤其是在這個言論愈發“自由”、個人權益愈發“凸顯”,每個熱點都必須承受互聯網放大風險的新媒體社會;這樣一部具有政治色彩的電視劇,很容易被上綱上線的同時,會給予不同人不同層次的“使命感”。
第二:小成本,大制作
這個幾乎就不用說了。吳亦凡1.2億、鹿晗1億、楊洋0.7億,李易峰好像是0.26億。相比于片酬無上限、演技無下限的小鮮肉來說;4800w投資打造的“小成本”良心制作就已經有足夠的話題備受關注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民》的演技完全吊打小鮮肉的任何片子。要知道,就連演技在線的大叔@陸毅 都在一群老戲骨飆演技的誠意之下,被批評演技不夠;想想,如果是小鮮肉的話,早就無地自容了吧!
當然,我們無法忽視的就是小鮮肉的反面教材確實給了《人民》神助攻: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第三:十八路自媒體甘當自來水
不知道大家有木有看過新榜上《<人民的名義>一周55篇10w+,感謝達康書記守護小編的KPI!》這篇文章。
據新榜日常采集庫的微信公眾號(現已超過36萬個)數據顯示,最近一周內,有8451篇微信文章提到“人民的名義”,其中包含55篇10w+爆文。無論是新榜微信趨勢查詢、微指數、百度指數或相關微信指數,都呈現斗坡式上升。
大家可以看到,在這陣追熱點的高潮之下;獨立魚電影、新聞哥和嚴肅八卦以及花兒街參考都收獲頗豐,就連“高冷”如人民日報都在不要錢的給《人民》安利。
此時不火,更待何時;盛贊之下,必成神劇——說的就是《人民》。
第四:《人民的名義》代入感
《人民》的出品方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等單位”就不必說了。在花兒街參考林默的文章《都說人民的名義編劇out了 可擋不住這些神助攻的in啊》中:在《人民的名義》播出到第二十集的時候,世界告訴你,能的,他不僅能改變世界,他還能被世界改變;在《人民的名義》播出到第二十集當天,2017年4月10日,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涉嚴重違紀被調查;1999年,作為審計署京津冀特派辦特派員的項俊波,接到群眾舉報,天津薊縣國稅局在稅收征管工作中存在嚴重問題。18年前,項俊波是青年壯志的侯亮平,是中年奮筆疾書的周梅森。18年后,他們一起變成了高育良。這樣神似的政治情結無異于給《人民》開了一層“真實”之光。
而在陸毅的演技背書之下,網友開始自發的尋找《人民》中的幕后黑手、以及現實中對應的“原型”,就更加得心應手了。這無疑給《人民》平添了一抹“神秘”與“揭秘”交鋒的游戲樂趣。況且,丁義珍居然還蹭上了美聯航的熱點。
盛極而衰,古人誠不欺我。就在《人民》大肆收割收視率和話題的同時,終于有人看不過去了。在十八路自媒體捧紅《人民》之后,業內人士終于出來“收租”了。
娛樂資本論《<人民的名義>有槽點?業內人士:水戲多,剪輯爛》;君臨《<人民的名義>概念股被嫌棄,達康書記也拯救不了》;未來商業《<人民的名義> :一部披著反腐劇外衣的時裝劇》;電影符號學《懇請<人民的名義>剪掉低配版的李蛋和林華華!》;
以上文章只是百度百家上的部分節選……
而且,我們通過新榜趨勢很容易就可以發現,4月10日之前,有關《人民》的文章,還只是各種相對“正劇”的爆文;但是到了4月10號之后,有關《人民》的文章居然一下子就改變了風向。
《<人民的名義>中檢察官辦案和現實差距有多遠?》——這里已經開始否定之前把《人民》捧上神壇現代版“官場現形記”的真實性;《犯了什么錯,這樣欺負我們?!》——這里已經就在開始跑題,跑到了美聯航;《想給<人民的名義>的剪輯師寄刀片?。≌l要看鄭勝利張寶寶和林華華?》——這里就開始釋放用戶對于《人民》的最大怨念;驚濤拍岸之下,《人民的名義》開始反轉,這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人民》瘋傳之中已經沒有了神秘感和新鮮感;
第二:大眾對于老戲骨演技開始審美疲勞,吳剛的表情包也開始泛濫;
第三:政治劇本身就有局限性,它被限制在一個固有的框架里,離觀眾的生活太遠;
第四:自媒體能奉承的話都說完了,觀眾也對《人民》不再感冒,自媒體人便像高潮一樣來得快、去得更快;
第五:曾經的少數人開始抱團取暖、在《人民》退燒的過程中集體反撲;
第六:《人民》的名義被過度透支,但又沒有新的東西開源節流;
第七:《人民》班底開始分心為《天上人間》借勢;
那么我們借著《人民》反轉之際,不妨來看一看是哪些人在期待劇情的反轉、又是哪些人在制造混亂?
就像曾經刷爆過朋友圈的:2016年11月25日:羅爾事件——房子要留給兒子;2017年 1 月11 日:鳳姐事件——勵志軟文居然是代筆;2017年 2 月22日:創業者事件—老婆干政;以及最近的于歡事件;諸如此類的反轉劇情太多,也至于網友都不敢輕易的表態,更別提站隊了;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會“翻車”。。。
那么傳播這一類反轉的,又是哪一類人?
1、一部分開始就沒有好感的人,對于這種反感樂見其成
2、一開始很有好感但是追下來累覺不愛的人,急于印證
3、對于事態發展沒有想法,但是卻迷戀“幸災樂禍”的人
那么炮制之一類反轉的,又是那一類人?
1、沒有趕上事態紅利,急于標新立異以此來吸引眼球的人
2、趕上事態紅利甚至頗有付出,但沒有收效心存怨念的人
3、本身就善于鉆營各種漏洞,總想標新立異一鳴驚人的人
4、擅長道德綁架借勢發揮,用毀三觀的劇情博取眼球的人
好吧!如果峰少說至今還沒追過《人民的名義》,這算不算一個反轉?
其實,反轉的核心就是在挑戰固定認知,當你對一件事情已經產生了既定的“第一印象”之后,就很難逃出自己的認知模型。你只會帶著“有色眼鏡”來審視周遭發生的一切,并提取你愿意相信,足夠支撐你的認知的東西。這個時候,只要跟你有不同觀點的人都會被你視作“異類”。但你又忍不住站在“道德”“認知”的制高點來蔑視并且說服他們,你們想的都是錯的。
一旦發生爭執,說服的底線就已經脫離了問題的本身,輸贏才是根本。我們大可不必深入劇情,只需以偏概全然后借勢發揮,就足夠吸引眼球了。
當然,如果你已經有了龐大的粉絲群,這種挑戰傳統價值觀念的“言語”,或許會被粉絲視為“新媒體主義教條”,也說不定。
說到這里,你腦海中是不是已經有一個樣本了。不要說破,心知肚明就行。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