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粉為何癡迷小鮮肉?
來源:看你賣(微信號:kannimai)
作者:黃逸鵬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若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當李易峰撲閃著他招牌的三白眼,出現在玉蘭油的廣告中,你有沒有一點出戲:他怎么會用一個“媽媽級”的護膚品牌?
這可不是個例。比如連拍戲都要趕場子的楊洋,出現在碧浪洗衣粉的廣告里,鹿晗代言了佳潔士,TFBOYS代言了舒膚佳和自然堂,張藝興也起了汰漬洗衣粉。
楊洋擔任碧浪首席凈界官
李易峰代言玉蘭油
這些案例有時頗為招黑,一方面是粉絲會認為這些品牌與他們的偶像定位不符合,另一方面媒體們會迫不及待地給這些品牌打上“蹭熱度”、“蹭流量”、“亂選代言人”的標簽。但為什么品牌們會請那些八竿子打不著的鮮肉偶像代言?
這就要提到粉絲群體中一個低調但絕非少數的人群了。
在網上,曾經有個“粉絲圈四座大山”的視頻引發過不小的關注。前三座——王俊凱的姐姐粉、易烊千璽的蘿莉粉、鄧超的少女粉,對偶像的癡狂都讓人大開眼界,但“他們讓你懷疑人生的程度都不及第四座——張藝興的親媽粉。
在視頻中,吼著“張藝興小朋友!”、“阿姨愛你!”的中年阿姨,和印象中那些跳著廣場舞、談論家長里短的大媽產生了微妙的差異。而這些追起偶像來比小姑娘還入戲的阿姨粉,卻維系著小鮮肉的財路。
微博上TFBOYS大大小小的應援團中,有一個名叫“易烊千璽麻麻團”的賬號。這個自稱“大齡散飯組織”的賬號有6萬多粉絲。在微博上,它時而稱呼偶像為“兒子”、“寶寶”,又時而將偶像當成自己孩子的“小哥哥”,儼然是一個操心孩子的母親角色。
據了解,這個應援團中的粉絲的確都已為人母,她們的孩子大部分都在10歲以下。在易烊千璽粉絲胖大祥的印象中,平常這個粉絲團相對比較低調。但2015年易烊千璽中考時,這些麻麻團曾經組織起來應援,還讓她們的孩子手寫中考加油祝福語。
在2015年新浪推出的TFBOYS粉絲的調查中,可以看到在中文互聯網上,有20%的TFBOYS粉絲年齡在30歲以上。如果以此比例推算,那么僅這個團體的“阿姨粉”少說就有7位數。
追偶像這種貌似只有小姑娘才會做的事情,為何能讓阿姨如此狂熱?
讀讀歷史典故,就會發現其實喜愛年輕帥氣偶像的阿姨,并非只有這個時代才存在。
中國古代就有擲果盈車的典故,知名帥哥潘安出門,連老婦人都被他的顏值圈飯,用水果往他的車里丟,把車子都裝滿了(順便說下另一位帥哥衛玠直接被眾人活活圍觀致死,可能是最古老的私生飯了)。
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寶塚歌劇團也曾吸引眾多已婚的、富有的女性粉絲。這個劇團以女扮男裝的“男役”演員作為劇團靈魂,男役往往比男性演員更俊美帥氣而同時富有男性魅力,能讓女性粉絲為之傾倒。如果僅從“雌雄莫辨”的觀感上來說,這些男役更接近于我們現在的小鮮肉,而那些觀眾無疑可稱之為阿姨粉。
寶塚男役
如今,在美國,與TFBOYS同樣主打年輕受眾的電影《暮光之城》系列是作為美國青少年選擇獎(Teen Choice Award)的常客,但它卻有著一批狂熱的阿姨粉。一名叫做Cathy Ward的粉絲就曾經花費8500英鎊在自己身上紋滿了《暮光之城》的人物形象,而2012年圣迭戈動漫展上,在參與粉絲活動時不幸車禍遇難的《暮光之城》粉絲Gisella,同樣已經年過50。
大齡粉絲們甚至還為電影建立了“Twilight Moms”網站,還有一家出售“Twilight Moms”襯衫,圍裙和包包的網店。
Cathy Ward的《暮光之城》紋身
《品牌洗腦》一書的作者馬丁·林斯特龍將這樣的現象稱之為“比伯現象”,用來指那些三四十歲的阿姨粉對賈斯汀·比伯這樣的少年偶像的狂熱。在他的結論里,這樣的狂熱一部分來源于女性的對少年時代愛情的懷舊情緒,另一方面則的確是性吸引力。
這也就能解釋《暮光之城》為何對“師奶”們殺傷力如此巨大。研究“暮光之城”書籍的里士滿大學英語教授伊麗莎白·格魯納(Elisabeth Gruner)說,《暮光之城》對婦女們的強大影響,來源于它提供了懷舊的味道,讓女性可以回憶自己十幾歲的時光。尤其是這部影片缺乏露骨的性描寫,“純愛”的氣息更能讓婦女們產生共鳴。
當然,如果純粹用異性情感來界定,就很難理解為什么為什么會有粉絲熱衷以“親媽粉”、“麻麻團”自居。美國演員蒂娜·菲曾在《周六夜現場》的短劇中飾演比伯的高中老師,她說:我不知道我是想嫁給他,還是想把他放進手推車里推著他在購物中心里轉。
可以看出,阿姨粉們對小鮮肉的感情是復雜的,并非純粹是懷舊或者兩性吸引能概括的。
在歐美歷史上首次“以女性為主的追星狂潮發生在60年代中期披頭士樂隊引發的。在當時保守的,且對女性極為不平等的社會環境中,對男明星的渴慕成為了年輕女性一種“合理”的性表達。粉絲文化研究著作《The Adoring Audience》中對這場追星潮的評價中說到:“公開宣揚這種沒有希望的愛,就是對青春生活中精心計算的,實用主義的性壓抑的抗議”。這場追星狂潮與隨即到來的女權運動之間的關系,也被后來眾多學者反復研究。
1965年披頭士的粉絲們
但無論是異性角色,或是家人角色,鮮肉偶像都成為了眾多阿姨粉自我表達的出口,或者說這些阿姨粉正在試圖通過粉絲活動來重新樹立自己的形象,傳統社會中“母親”、“妻子”所不同的,更有話語權,更自由的形象。
回到中國的親媽粉們,她們對于小鮮肉從精神到金錢的全方位支持,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女性權利。用更流行也是更不受粉絲們待見的說法,小鮮肉們大多是“養成系偶像”,并非傳統藝人出道就掌握了專業技能。傳統的男權社會,女性往往依附于男性,服務培育下一代的角色?!梆B成系”則給了粉絲一種“我可以掌握他的人生”的權力感,以及培養出完美孩子的成就感(雖然事實上,偶像的成長還是要靠娛樂工業體系化的訓練)。
而這一切,對于品牌來說,當然意味著商機。
在波士頓咨詢公司消費者洞察智庫的一份報告中顯示,62%的中國家庭消費由女性主導,而25-35歲上層中產階層女性和年輕媽媽則是消費市場主力。艾瑞咨詢在今年推出的一份2017年女性消費升級趨勢洞察中提到,成熟女性更容易被傳統渠道廣告圈粉。雖然全世界都在討好年輕人,認為他們是未來的消費力,但當下成熟女性才是真正手握錢包的一群人,也正是品牌們所看重的。
當然,這不能完全解釋為什么如今媽媽品牌都開始找小鮮肉當眼,畢竟那些傳統藝人也不乏大齡受眾。像郭冬臨和海清這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明星代言起汰漬來,看起來比張藝興更有說服力。
但偶像和傳統明星對粉絲的購買行為的確有著不同的影響力。如果說小鮮肉只是讓阿姨粉產生:“我買了舒膚佳,就能讓我的孩子和TFBOYS一樣健康”,那和傳統明星就沒有任何區別了。然而,當偶像向阿姨粉推薦商品,他們就像你家的孩子,撲閃著水汪汪的大眼睛對媽媽或姐姐說“給我買這個吧”,殺傷力就完全不一樣。
人們往往可以抵擋來自明星代言的誘惑,因為數十年來他們早就免疫了那些高高在上的說教。但在營銷中,來自一個真實人格,尤其是活在我們身邊的人的說服行為,幾乎是不可阻擋的。
除了真實(至少包裝得看似真實)人格在交易中的說服力,偶像在代言上更大的一個優勢(也是國內偶像的共同黑點)在于他們缺少作品或某種才藝,因此粉絲們必須用自己的消費力和人數來填補。他們能為和他們相關的一切(影視、廣告、雜志)等帶來流量。
因此我們常常聽到粉絲圈有一個常用詞叫“守護”,守護XX明星的夢想意味著要有幾百萬轉發量才能讓他在某個代言上站穩腳跟。比如楊洋,滴滴4月推出的五大安全科技的視頻,十幾萬的轉發大半都被楊洋的粉絲承包了。去年雙十一,也有粉絲在貼吧里驕傲地曬出楊洋代言品牌的傲人銷量,并將其歸功于楊洋。
圖片來源:滴滴出行官方微博
圖片來源:百度貼吧
如今社交媒體廣告盛行,線上流量成本日漸高企,能擔流量的明星就如同能扛票房的演員一樣,永遠是廣告商眼中的香餑餑。
所以不要為小鮮肉偶像代言低端洗發水、二線護膚品而驚訝,也許哪天你就能在姨媽巾廣告上找到他們。
看你賣(微信號:kannimai)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