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會為了5元優惠點60元外賣?
凡是做傳播的,多多少少都會接觸到一些心理學,比如大家熟悉的長尾理論、二八定律、影響力法則等等,看起來簡單,但是背后卻蘊藏著人們的各種心理需求。
雖然當今的傳播環境受到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等的影響,但是如果能更好地掌握一些心理學,會讓我們在分析用戶行為、進行產品洞察、營銷創意策劃,以及設計和文案等方面,仍然會有很大的啟示意義和幫助。
皮格馬利翁效應:請明星代言的套路
皮格馬利翁效應,簡單的說就是當一個人很信任和崇拜另一個人時,就很容易受到那個人的影響,用現在的“網語”說就是:“對對對,你說的都對”。當時的一個實驗就是校長告訴幾個老師,你們要去教最優秀的學生,其實那都是隨即選擇的一般學生而已,但是一年后他們果然成了全校最優秀的班級。這其實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覺得一個人好時,他的情感、觀念就會受到影響,而且還會調整自己的行為去迎合那個期待。
用到營銷領域的話,就有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請明星代言。比如支付寶找《中國有嘻哈》的PG ONE、TT等一些大熱的嘻哈歌手拍廣告,那么很多人就會覺得用支付寶這種“新的消費方式”很潮很酷;香奈兒剛出了一款嘉柏麗爾香水,主張自有叛逆,就找來了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在片子掙脫束縛,這跟代言人紅毯脫高跟鞋、剪寸頭等特立獨行的形象很符合,所以認同克里斯汀的人就能很準確地接受到產品主題,達到推廣的目的。
登門檻效應:為了湊優惠一個人吃了60元外賣
登門檻效應,看著就很形象,就是說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一個小的要求,后期為了保持前后一致避免認知不協調,就會不斷地接受更大更高的要求,就像登門檻一樣一級一級臺階往上走。是不是感覺很有趣呢?就像我們平時對別人提出要求的時候,總是從一個小的點去切入,對方找不到拒絕的理由,那么在后面的時候,一旦卷入就會更難拒絕了。
對于傳播來說,也許最困難的事情并非是賣出商品之類,而是首先讓用戶接受你,產生接觸的第一步。比如給消費者送試用裝,一開始他們只是想試試,但是用了之后就發現離不開了,也許就會開始真正成為品牌的忠實粉絲,升級自己的消費行為;或者點外賣的時候,它不斷地提示你,再滿多少就可以得到優惠了,等等。但是在設置目標時,一定要分析不同用戶的心理承受能力,否則也可能達不到效果。
空鳥籠效應:為了跑步添置了一身NIKE裝備
空鳥籠效應,如果一個人買了個鳥籠放在家里,如果一直都沒有鳥兒的話,他的心里就會感覺不舒服,別人也會問為什么鳥籠是空的呢。不管是出于自身原因還是懶得解釋,我想大多數人這個時候都會立馬去買只鳥兒。這種行為很常見,比如說想去跑步了,然后發現什么裝備都需要添置,即使買了后也并沒有開始跑。
在營銷中,消費者的“鳥籠子”可能多種多樣,比如一雙鞋子,一個筆記本,一張優惠券等等。不管是有形無形,物質或精神,他們都可能為了追求完美的心理添加自己一些不需要的東西。但是當大家在網上買了一堆本來不需要的東西,然后大喊著剁手的時候,以后就可能會避免這種事再次發生的概率。想讓鳥籠持續進行,就需要一種精神上的閉環。比如宜家賣的不是家具是人生理念,哈雷賣的不是摩托是生活方式,家居賣的不是枕頭而是好的睡眠等等,會讓消費者產生持續的品牌認同和追隨。
邊際效應:保持受眾興趣必須不斷創新
邊際效應,是說當一個人剛接觸到一件事情的時候,會覺得很新鮮很刺激,但是接觸多了之后,你知道的,就會“喜新厭舊”了,心理閾值的提高會讓其情感體驗也變得越來越淡漠。
所以現在有很多品牌都在不斷地進行產品的升級和多元化打造。另外在傳播上的創新時,類似“一鏡到底”等方式用的多了,大家也會感覺疲乏。保持不斷地創新,才能保持住受眾的興趣。
巴納姆效應:為什么總覺得那個產品正是我想要的
巴納姆效應,人們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星座,人有千千萬萬,星座只有十二種,但是同道大叔依然吸引到了無數的粉絲,因為大家都會覺得相應的描述就是在說自己,很準確。
在營銷中,可以抓住針對人群的某一個需求點,然后通過在各個平臺上的硬廣、軟文、廣告牌,以及搜索引擎上的熱詞等,來做一些文案等心理暗示,即使用詞普通、含糊不清、意義廣泛,但如果能夠不斷地將其心理需求放大,逐漸加強暗示,就會讓消費者產生這樣的念頭:“太巧了,這個東西正是我需要的。買買買,不買不是中國人!”
作者公眾號:一品內容官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