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與工資不成正比?如何應對決定了這是機會還是倒霉
來源:YouCore(微信號:YouCore)
文 / 王世民
深圳爾雅總裁 | YouCore創始人,著有《思維力:高效的系統思維》
交流微信:youcore_6
1
春節剛上班,我們所有人手頭的事情就多得忙不過來了,因此請了一位兼職過來幫忙。
我一天觀察下來,發現工作水平還真不錯,趁著休息間隙,就問她現在念大幾了。畢竟,能初八就過來兼職的,最有可能的就是大學生了。
結果,她卻說她去年已經畢業了,春節前辭的職,因為春節后還沒有公司招聘,就先做做兼職了。
我就很好奇,問她為什么要春節前離職,知不知道春節假期是帶薪的?
她說知道啊,但就是覺得上一家公司太不公平,一刻都不想再待了。
她說自己是同一崗位的6個人里,工作最努力的,部門經理也經常當著其他5個人的面說她能力最強,還說準備提拔她做主管。
像其他人的PPT、思維導圖這些啊都是她給培訓的 ,結果年底的時候,卻無意中發現她竟然是工資最低的、年終獎也最少。實在憋不下這口氣,就辭職了。
“她們做得沒我好,卻拿得比我多,這么不公平的公司有什么好呆的?”雖然過了個年,但依然能從她的語氣里聽得出不忿。
2
付出的比別人多,拿的卻比別人少,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可能是職場中最普遍的了,每個公司估計都有。
為什么會出現這么普遍的不公平現象呢?
一般的常見原因估計你都清楚,比如所在行業或公司的業績不好啦,老板摳門克扣啦,按資排輩搞關系的不正之風啦等等。
不過,這類原因知道了也沒啥幫助,因為你已經很清楚如何應對了:
① 如果自己翅膀已經夠硬了,或者你是李逵式脾氣的,那就瀟灑地直接拿腳投票唄;
② 如果自己翅膀還不夠硬,那就忍一忍等時機成熟了再跳。
真正棘手的在于,如果這種不公平現象不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的,你會怎么應對呢?
你是選擇留下來繼續努力地工作?還是降低付出,拿多少錢干多少事?或者以離職要挾加薪,不加就走人呢?
3
撇開那些不入流的原因外,導致付出的多卻拿的少的一個核心原因在于:你傳遞出的欲望需求偏低。
比如,兩個人在面試同一個崗位的時候,一個人要求的薪資是1.2W一個月,另一個人要求的卻是8K一個月,這就是傳遞出的欲望需求不同。
如果這兩個人最終都通過了面試,那么入職的薪資很可能分別就是月薪1.2W和8K,
因為任何一個招聘崗位的薪資都是一個浮動區間,而不是一個固定死的數值。
入職工作一段時候(比如半年)后,即便月薪8K的這位無論是表現出的能力、還是做出的貢獻都比月薪1.2W的這位強,可是只要月薪1.2W的這位也沒到不合格的地步,公司也照常會用他。
如果公司的調薪周期比較靈活,可能會給月薪8K的這位加薪25%(這可能已經是絕大多數公司單次薪資上浮的最大幅度了),達到1W一個月;
如果公司的調薪周期固定為一年的話,這時可能還一分錢都加不了。
于是,付出與工資不成正比的不公平現象就產生了。
4
你從這個案例中得出的領悟是什么?是不是應該提高自己傳遞出的欲望需求?
看到這里,絕大多數人得出的感悟可能都是如此。
誠然,傳遞出更高的欲望需求,獲得與自己的付出更匹配的工資,這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
但有沒有一個具體的限度,是不是將自己傳遞出的欲望需求提得越高越好呢?
這就要看你到底想從這份工作中獲得什么了。
如果,你只是想從這份工作中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回報的話(比如,你就只想通過這份工作,在2年內積累好出國留學的學費),那就盡量傳遞出更高的欲望需求,直至達到你的能力上限所匹配的薪資。
以離職要挾加薪,就是很多人已經成功了的做法。
其實,如果你這么做了的話,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獲得高于你能力上限的工資,也就是你的工資會大于你的付出,成為不公平的現象中占便宜的一方。
5
但如果除了工資收入外,你還想通過這份工作更快提升能力、收獲人脈、積累階層跨越的資本,
那么你就要適當降低你的欲望需求,至少要做到讓你的付出大于你的工資,成為不公平的現象中吃虧的這一方。
這個建議你是不是覺得有病?
舉個例子,你就不會覺得有病了。
假如你有兩個朋友,關系跟你都挺不錯的,相互之間也都會幫幫忙,借借錢什么的。
朋友A就是每次借多少就按時還多少;朋友B呢,不僅每次會提前幾天還,而且還會主動加上一定的利息。
請問,如果以后兩人同時跟你借50萬,偏偏你又只有50萬富余,你是會借給朋友A,還是朋友B呢?
再進一步,假設你有了一個很好的賺錢機會,要找一個信得過的朋友一起合作,你是更愿意找朋友A,還是朋友B呢?
如果不故意抬杠的話,我們肯定都會選朋友B。
為什么?因為朋友B通過一次次的主動給利息,在你心目中積累了比朋友A更多的信任。而這個信任,恰恰是朋友B贏得的最大的回報,這個收益是遠遠大于他所付出的利息成本的。
職場上的發展更是如此!
職場上最不缺的就是專業人才,這也許特別違悖你的認知。
特別是在中國這個有14億人口、還特別擅于逆(shan)向(zhai)工程的國家里,任何一個專業活兒都遠遠不止一個人會,也許你是第一個做出來的,但只要有人愿意“逆向”,分分鐘就有無數的人會了。
我們所有人在職場上發展的最大瓶頸,到最后都不是專業瓶頸,而是被“伯樂”相中的機會瓶頸。
古人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就是因為我們人多,專業人才也多,但是職場金字塔上層的機會卻永遠就那么些。
因此,普通人要想實現職場的快速晉升、階層的躍遷,就需要在更高階層的“伯樂”那里積累足夠的信任成本。這個“伯樂”在職場上,就是你的領導、你的老板。
如果你每次的付出都索取了對等的工資,甚至有時索取的報酬還超出了你的付出,那在“伯樂”眼里就是一筆對等、甚至有點虧本的交易而已,不會有任何信任的積累。
因為他知道,以后你成長了,你就會索取比成長帶來的收益還要高的回報,既然如此,他只要愿意出足夠多的成本就能找到替代你的人,又何必在你身上浪費一個“千里馬”的名額呢。
而如果你能做到付出大于工資,那每一次多于工資的付出,都是一次在“伯樂”心中信任的積累。
慢慢地你就成了“伯樂”眼中的“千里馬”,他就會愿意培養你、提拔你,因為你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如果你想在一份工作中快速晉升,得到長期的收益回報,就要不計較暫時的不公平,而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利用可以做得更多的條件,更快地提升自己,最終你的薪資會遠遠高于以離職要挾來的加薪。
6
其實,除了真實的付出與工資不成正比的現象之外,職場上還廣泛存在著一種由達克效應引發的虛假不公平。
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是由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唐寧和他的博士生賈斯汀·克魯格在1999年提出的。
達克效應的研究起源非常搞笑:
1995年的一天,一個名叫麥克阿瑟·惠勒的壯碩男子,不慌不忙地在大白天搶劫了兩家匹茲堡銀行,他未戴面具,也沒有進行任何偽裝,只是帶著微笑在監控下出入銀行——隨即當晚被抓獲。在警察給他看監控錄像時,惠勒無比驚訝: “我抹上果汁了呀。不是都說檸檬汁是隱形墨水、火烤才現形嗎!我涂了一整臉!”
唐寧和克魯格對研究這件事很感興趣,于是就發現了人類社會廣泛存在的達克效應: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產生對自己過高的評價,至少會把自己的能力評價在平均水平以上。
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高估自我。
比如,80%的司機都認為自己的技術高于平均水平;當人們評價自我的相對受歡迎度和認知能力時,也會有類似的結果。
這主要是當人們發現自己能力不足時,不僅得出錯誤的結論,做出不佳的選擇,還會喪失意識自我錯誤的能力。
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一書中寫道:無知比知識往往更容易產生自信之心。
因此很多時候,哪怕我們的付出其實已經小于工資了,但也還會覺得付出與工資不成正比,從而對這種虛假的不公平產生抱怨。
達克效應還有另一種表現:能力越高的人,則會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
在唐寧、克魯格的經典研究中,成績好的學生認知得分均在前1/4,預測成績時卻低估了自己的能力。這些學生認為,如果這些測試對他們來說很容易,那么對別人來說也一樣。
這就是為何面試時,能力強的人有時提出的薪資需求反而會低于能力不足者的原因。因為,他們更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能力不足者往往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無知。
因此,當我們開始抱怨付出與工資不成正比時,最好能先反省下我們是否已經不小心陷入在了達克效應中。
反省標準很簡單,就是我們的業績是不是排在前20%,因為業績越靠后,我們越容易對自己做出偏高的評價。
7
遇到了“付出與工資不成正比”的不公平問題?
其實,問題從來都不是問題,你會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如果你發現,這只是達克效應在作祟,那就要趕緊從這個認知偏差里走出來了,不要被這種虛假的不公平干擾了你的心態。
如果確實是付出與工資不成正比了,而且還是因為老板摳門克扣、公司論資排輩講關系等等導致的,那我鼓勵你趕緊準備好自己,換個更適合的地方。
但如果只是因為你傳遞的欲望需求偏低,導致的付出與工資不成正比,那你就需要認真思考應該如何對待了:
① 如果你只是想通過這份工作賺取短期的工資收入,那就大膽地傳遞出更高的欲望需求,甚至以離職做為加薪的籌碼都行;
② 但如果你想通過這份工作獲取更為長期的收益,比如更快地提升能力、收獲人脈、積累階層跨越的資本,
那就要坦然接受付出大于工資的不公平,因為這能積累領導、老板這些“伯樂們”對你的信任,從而幫你更快地實現職場晉升、階層跨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