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媒體們,別再培養“無腦”用戶了!
來源:媒介360
原標題:內容背后的真相探尋:無腦比無聊更可怕
最近,媒體有點忙。前有抖音和騰訊你來我往幾十回合的抖騰大戰,從商業互噴到互相封殺,互聯網上口水戰四起。后有崔永元以一己之力撕開娛樂圈逃稅案,從范冰冰馮小剛到楊子黃圣依,但轉眼又道歉平息事端……媒體界大戲一出接連一出,看得吃瓜群眾一臉懵逼。
眼下,用戶有點忙。刷不完的短視頻、朋友圈……大量時間被信息流瓜分擠占,各式奇趣吸睛的消息如洪水猛獸般沖垮人性的堤壩,人的判斷力和自制力一再刷新底線。無聊可怕,而更可怕的是無腦,是無選擇的全然吸收。我們,不再追求真相和真理。我們,只是一群情緒動物。
媒體:你給世界帶來的是什么?
1、名人撕逼的擂臺,觀眾云里霧里
在崔永元和范冰冰馮小剛等人的撕逼戰中,觀眾們沒看到一點點正義。
最近 “崔永元炮轟范冰冰”的消息沖上了熱搜。原因是崔永元今昨兩天,在微博上發布了范冰冰的演藝合同的詳細內容。還出言形容范冰冰“你不用表演,你是真爛”,言語中充滿了鄙夷。
崔永元開撕的原因是:2004年馮小剛的電影《手機》,被認為影射當時任職央視《實話實說》欄目主持人崔永元,電影講述了嚴守一出軌、離婚的一系列故事。《手機》一上映,不少人把崔永元代入角色,輿論沸沸揚揚,最后崔永元還發表了萬字文章炮轟這部電影,更直接和馮小剛劉震云結了梁子。
但過了幾天,畫風突然一轉,有傳聞說小崔向范冰冰道歉了,說6月3日晚,崔永元在最新采訪中向范冰冰致歉,在記者的求證下,崔永元明確表示,“4天6000萬片酬合同”涉事明星并非范冰冰,涉案金額也遠超目前曝光金額的十倍以上。
內幕你揭不揭,它早在那里,黑不拉幾。一場揭開內幕的戰役,如果不是維護自身利益,如果不是演變成撕逼,那本該是正義的。只是在這場撕逼戰中,觀眾們并沒有得到實情和真相,沒有看到一點點的正義,觀眾像極了一群被媒體耍弄的猴子。
2、什么都可以拿來惡搞,擦槍走火
5月中旬,新浪微博、愛奇藝、今日頭條、騰訊微信公眾號、知乎、優酷等平臺相繼宣布下架“暴走漫畫”相關視頻,并對其賬戶進行封禁,其官網也被限制訪問。
曾經擁有百萬粉絲、深受學生群體歡迎的“暴走漫畫”為何一夜間眾叛親離,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呢?
5月8日,“暴走漫畫”在今日頭條等平臺發布了一段58秒長,含有侮辱董存瑞烈士和葉挺烈士內容的短視頻,其中含有對烈士侮辱性質的臺詞。
本來好好的搞漫畫,也是沒問題的。然而為了搞噱頭吸引眼球,非要把矛頭對準英雄烈士們, 這不找死嗎?英雄烈士們在革命戰爭年代,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舍身赴義保家衛國,方才有了現在的和平幸福生活,如今王尼瑪們卻搬起石頭砸烈士的碑,致《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于不顧,不被懲罰才怪。
3、消費情緒,媒體進入劇變的“動亂時代”
最近騰訊視頻的自制明星養成類綜藝節目《創造101》,成為眾多年輕群體和互聯網新媒體人的關注。就算你不怎么看綜藝節目,但是你至少被人安利過“王菊”了。
但王菊的走紅,與其說是她的個人魅力所致,不如說是網民在社交媒體上尋求的一場狂歡。畢竟現在討論度最高的,不是她這個人,而是她的粉絲以及各種土味表情包和文案。這是一場荒誕的審“丑”狂歡,甚至可以說是暗合互聯網營銷規律的一種必然。
如今,在技術革命、商業利益以及話語權平權化多股力量的席卷之下,全球媒體業正在進入急遽變化的“動亂時代”。
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像接力棒一樣,將憤怒的情緒不斷傳給家人、朋友和陌生人。江歌案、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杭州保姆縱火案、山東辱母殺人案、榆林產婦墜樓案、李文星誤入傳銷死亡案、章瑩穎失蹤案,每一個突發事件被爆出伊始,無一不是情緒泛濫,謠言遍傳,真相缺失,凸顯媒體的尷尬。
大家關注的是情緒,是立場,而事實本身的供給少了。
用戶:媒體控制下的無腦人
1、娛樂至死,被垃圾節目占據大量時間
無時無刻看視頻,已經成了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心甘情愿成為娛樂的附庸,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地鐵上,因為過于聚精會神看節目,錯過站?在過馬路時,低頭看視頻節目,差點被車撞?在吃飯時,沉迷于看視頻,導致一頓飯吃了幾個小時?睡覺前,原想打開節目助眠,不知不覺看到了天亮?
大概從2014年,大量的綜藝節目開始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之中,各種的真人秀挑戰、訪談、搞笑節目玲瑯滿目。每年數百檔的綜藝節目,用戶的時間已經不夠用了。
再加上這些節目內容只是停留在娛樂和狗血層面,沒有更深刻的精神內涵和價值意義,導致用戶時間被這些過度娛樂化的“垃圾節目”占據,每天只剩淺顯的歡聲笑語。
2、獵奇成癮,沉迷定制推送信息流無法自拔
高考剛結束,網上就開始瘋傳一個段子:抖音、王者榮耀、吃雞導致高考失利,家長們口誅筆伐……
這些信息推薦平臺讓用戶上癮的秘密,在于它的推薦算法,即平臺總能猜到用戶喜歡看什么,比用戶還懂自己。
雖然我們一直在批判信息推薦平臺,內容標題黨、色情、低俗、狗血云云,然而,正是這些套路能夠吸引用戶的不斷點擊,智能算法才會持續向用戶推薦,形成循環系統。
當下一個常見的場景是,人們正捧著手機,對著短視頻APP,搖晃在地鐵、公交車、人行道、餐桌、沙發和廁所,跟著“獵奇、搞怪、高萌”內容傻傻發笑。
3、人性決堤,缺失判斷力和自制力
生活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娛樂觸手可及,誘惑無處不在,人們越來越沉迷于感官愉悅,耗費大量時間在聲色犬馬上,導致人性決堤。
在持續長期的淺娛樂刺激下,人類的大腦,很可能發生神經變化,部分思考功能甚至會萎縮和退化。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已經變成巴普洛夫的狗。消息提示觸發了強大的刺激,讓我們強迫癥似得去查看智能手機。看完信息,又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實際上,真正有價值和有趣的信息,并不多見,期待和落差太大。
如果我們持續放任自流,缺乏主觀的判斷和自制,最終將成為媒體控制下的無腦人。
媒體、品牌,別再培養“無腦”用戶了!
在社會批判學家尼爾·波茲曼看來,電視和網絡媒介之下,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人類心甘情愿成為娛樂的附庸,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
如果說30年是電視娛樂的時代,那么30年后的今天,波茲曼的擔心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面對著這樣的現實,我們能夠呼吁的就是“媒體、品牌,別再培養“無腦”用戶了!”
1、媒體請重視內容建設,多點價值觀
在當下浮躁的媒體傳播環境下,很多媒體為了追求收視、流量以及關注度,而忽略了媒體產品本身的初衷。有些互聯網平臺,依靠算法能夠實現對用戶需求的精準分析,分發內容帶來大量流量,但是算法不能有效監管分發的內容,依賴算法構建的平臺只能是“沒有態度的”平臺。
在沒有價值觀導向的媒體傳播行為中,效率越高的傳播危害越大。作為有著影響力的媒體平臺,內容產品具有非常強的外部性,更要通過媒體自身的實踐去創造強價值觀勢能,從精神層面去影響和引領用戶。建立在共同價值觀基礎之上,媒體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關系,才會堅固、可持續以及真正的相互吸引。
2、追話題、蹭熱點?有情感的品牌才更有價值
追社會熱點話題,借勢轟動事件進行營銷,是許多品牌在網絡營銷上所共用的方法。雖然不能否認跟風般的追熱點,借勢營銷的確有效果,而且效果要比按部就班的營銷來得快,但也絕不能什么熱點都追,什么事件都借勢。
品牌幫助消費者最終獲得的是自我實現,而不再是名牌時代的自我標榜。所以對品牌來說,需要思考的是:要做一個真正有影響力的,有傳承性的可以長期存在的品牌背后的價值觀到底是什么?價值觀的影響力如何才能夠持久地傳達下去?
現在中國有很多新的互聯網品牌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快速獲得知名度,但是這個知名度是不是真正可以成為一種號召力,進而成為一種持久的影響力,是特別需要考慮的。
Nike一直以來向普羅大眾傳達的就是Just do it!的體育競技精神,是勇于挑戰自我不言敗的堅持精神。
Apple,從它的產品設計到客戶的體驗都體現了一種簡約至上,禪學之。對它的消費者來說,雖然果粉不一定是產品擁有者,但是這也絲毫不影響他們欣賞和贊許它的設計感和價值觀。
用戶,請多些覺察,以“有腦”狀態看東西
咪蒙曾說過“內容必須寫的簡單粗暴。因為讀者不需要思考,只需要站隊。”
的確,她說的沒錯。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也是“有腦”讀者急劇收縮的時代。
“有腦”讀者不會只挑一些簡短的內容來閱讀,因為有很多問題并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會盡量避免片段式的閱讀,簡短的內容會讓人自以為懂了,但其實懂的只是皮毛,根本未能深入問題的核心;不會要求文章要有娛樂性質,因為娛樂是沒有內容的,娛樂的目標不是深入討論某個話題,而是借著某個話題來嘩眾取寵。
而目前,那些無底線、無節操只為搏眼球的內容盛行,導致謠言被奉為真理廣泛傳播。說到底,還是“無腦”讀者的缺失判斷力和自制力。
都說現在是“知識付費”時代,一些“愛學習”的用戶為了脫離愚昧讀者的范圍而去假裝思考。但是三到五分鐘的音頻,一兩千字的文章,又能算上什么“知識”?
因為它們并不成體系,也無法在你的工作學習中發揮創造力和聯想力。這些零零散落的碎片化內容只能帶來短暫的滿足,實則是尼爾·波茲曼所描述的“娛樂至死”的年代中娛樂的另一種方式罷了。
當然也可以說是環境因素使然,媒介載體從紙質讀物變成電子設備之后,用戶多年以來的閱讀習慣也被打破。一個媒體平臺想要獲得更多的關注必須遷就這種習慣,甚至一些知名學術期刊的內容想在微信公眾號上的呈現時,也是會對文章進行內容簡單化、用便于閱讀的形式呈現給用戶。最終導致淡化嚴謹的邏輯推導和論證,文章也丟失了最有價值的啟發性。
所以建議可以適度回歸以文字為載體的紙質讀物,因為在紙質閱讀時代人類創造了大量的經典文本。這些文本以文字為主要信息載體,以紙張為主要物質載體,蘊含著無窮的智慧,當代人仍然能通過閱讀它們激發思維活動,提高創新能力。
另外,提醒用戶們,請多些覺察,以“有腦”狀態看東西。認知自己和社會,可以讓你重拾判斷力和提高智商。當你處于這個娛樂世界之中,思考更為必須和有意義。
結語
我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但碎片化的有毒信息足以毀滅人生。互聯網平臺、媒體、品牌等等,都在為了自身的商業目的、用戶活躍度和KPI,在海量制造讓人上癮的內容。如果用戶沒有判斷力和自制力,一味沉迷于感官聲色,參與到這場“娛樂至死”狂歡中,最終承受慘痛代價的只是自己。
警惕,無腦比無聊更可怕!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 媒介360(imedia360)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