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經典文案,你卻偏偏看不懂?
作者:于極,來源:文案人于極
為什么有些文案,別人說是經典,而你卻看不懂呢?
比如前幾天分享過幾組汽車文案,后臺就有不少的留言吐槽說:“不知所云、浮夸、自嗨、裝逼......”
下面的案例,就是被其中的兩個。
前所未有,因為之前所有。——奔馳S級轎車
只見巔峰峭壁,高聳云天,鷹擊長空,山風勁遒,深澗飛流,百丈云梯,山道延綿,不見應酬、紅綠燈和股市行情。——凱迪拉克SRX
這兩則文案,一個出自林桂枝,一個出自陳紹團,都是文案圈中大神級別的前輩。但是你在看完之后,是不是雖然覺得文采飛揚、意境絕佳,但是卻不知所云?
1、情感認同的問題
“以情感來賣出產品,以理性來詮釋購買”,這句話出自經典的文案書籍——《文案訓練手冊》。
對于某些品類,尤其是奢侈品,消費者的購買邏輯通常是:對產品先有情感認同,然后再找足夠的理性理由,為“購買”做支撐。
比如純理性來講,哈雷摩托的駕駛體驗并不好,噪音大、笨重、故障多、造型過時、還死貴,那為什么有那么多人購買呢?
原因就是在哈雷迷心中,哈雷摩托并不是單純的一部機車,而是哈雷精神(自由、反叛、競爭)的象征。
當哈雷精神讓消費者產生情感認同之后,哈雷迷就會不由自主的,找到眾多“理性的理由”,來詮釋“購買”:比如哈雷的“噪音大”可能就變成了“拉風”、“笨重”可能變成了“男子氣概”、“造型過時”可能變成了“復古懷舊”。這些都是為“情感認同”,找的“支撐理由”。
某些“不知所云”的高端汽車文案也是一樣,他們真正想要激發的,是消費者的情感認同。
消費者花幾十萬選擇高端汽車,已經不是簡單的代步需求,而是這款汽車,具有其本身性格特點的延伸。
根據胡潤《中國豪華車品牌特性研究白皮書》,凱迪拉克的車主標簽是:企業高層、成熟。而寶馬的車主標簽是:樂享其成、炫富。路虎的車主標簽則是:男性、愛運動。
所以汽車已經是一種非常直接的“性格標簽”,而這些“性格標簽”會引發消費者強烈的“情感認同”。
汽車品牌文案的重頭戲,也會放到渲染品牌的“性格特征”方面,至于“理性詮釋”,可以放到內文或者說明性文案中,甚至4S店的銷售身上。
比如陳紹團為凱迪拉克寫的,史上最長標題文案(見文中第3張圖),就是符合凱迪拉克車主“高品位、高格調、成熟自信”的性格標簽。
2、“段位”的問題
有人說,我看到上面那段陳紹團的文案,并沒有什么感覺啊。這就要說到段位的問題。
同樣的一個詞,比如“成功”,普通百姓和上市公司創始人聽到之后的聯想,肯定是不一樣的。普通老百姓想到的成功,更多的也許就是公司上市、事業有成、財務自由。但是360的創始人周鴻祎,有了這一切之后,卻會感嘆自己的人生失敗,
這就是段位不同,造成了對于“成功”的理解不同。
同樣的一句曹操的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我們普通人讀完之后,也許只能體會到“肅殺的情懷”。但是毛澤東卻聯想到,中國天翻地覆的變化,從而感嘆“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在商業文案上也是一樣。同一篇文案,不同的人看到之后,其反應和聯想肯定也有不同。
比如奧迪A8L的這三句文案:
權力控制一切,你控制權力。
時間改變一切,你改變時間。
真理證明一切,你證明真理。
這三句文案,也是典型的不明所以型文案。
普通大學生或者剛進入社會的白領,看到之后基本不會產生共鳴,因為他們還沒有體會到“掌握權力”的快感,和“時間飛逝”的無力感。但是這款奧迪A8L的報價起碼七八十萬,其車主的典型特征是“政府官員、國企高層、成熟穩重、高品位、年齡較長等”。到了這個段位和年紀,當他們看到這則文案時,所激發的也許正是自己的“掌控欲望”:掌控時間、掌控權力、掌控一切。從而形成對于這款汽車的情感認同。
3、“窄告”的問題
和汽車文案一樣,地產文案也有很多人表示看不懂。比如地產文案的大佬楊海華的幾個作品:
眾所周知,你不一樣。
20年前,你要下海,他們都說這不安全。
你,仍然自己作出了決定。
眾所周知,你不一樣。
全北京 向上看
為什么有些人看不懂這些文案呢?楊海華有一個經典的“窄告”理論:
中國現在的廣告必須做成窄告,才有價值。對應的這個人群他全明白,其他人都不明白,這種信息不對稱就叫廣告,如果說,在中國全做成大家有共識的廣告,幾乎沒用。
所謂的“窄告”,其實就是“精準”的另一種說法。
上面已經說過了,不同段位、階層的人群,對于文字和事物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所以操作上來講,沒有哪一則文案,可以做到所有群體“理解一致”,既然這樣,還不如將文案完全變成,只針對“目標人群”的傳達。從用字、用詞、腔調、語氣到意境,只針對目標人群,而徹底忽略非目標用戶。
比如高端地產文案,楊海華總是寫的極具文化氣質。因為高端地產的產品核心,已經不是簡單的居住、遮風擋雨,而是彰顯身份。
楊海華看準了文化對部分有錢人的天生吸引力,人有錢到一定程度,一般都要開始玩文化,比如一個土豪也是要買幾張國畫、書法掛在家里來體現一下文化。所以楊海華就用“文化”來形成一種語言,傳遞給高端地產的目標消費者。
而以居住為核心的普通地產消費群體,自然理解不了,為什么買房子還要透露文化氣質。所以非目標用戶,也自然覺得文案不知所云。
4、總結
有些文案看不懂,可能有這幾個文案邏輯的因素:
1、某些品類的文案,發力點在于制造與消費者的情感認同,文案多是務虛。
2、由于群體段位的問題,同一篇文案所引發的感受是天壤之別。
3、有些文案只針對“目標人群”的傳達,徹底忽略非目標用戶。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 文案人于極(ID:jimtchina)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