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點評致歉小紅書,內容抄襲“瘋”卷互聯網圈
作者:溫斯頓,來源:知呱呱研究院
在電子科技與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手機APP的種類和使用場景都越來越豐富。相信每個人的手機上,都有過這幾個“裝機必備”APP:微信、支付寶、大眾點評……
其中大眾點評“出道”最早,已經問世15年了。作為全球最早建立的獨立第三方消費點評網站,大眾點評曾風靡一時,成為很多移動應用和網站模仿抄襲的對象。
而近日,大眾點評卻因“抄襲門”向上線不到4年的小紅書公開致歉。這到底是怎么了?
小紅書斥大眾點評百萬量級抄襲,稱:不可能一鍵復制
近日,不少小紅書的博主反映自己曾在小紅書上發布的原創點評內容出現在大眾點評上,有的發布者是與她們小紅書ID同名注冊的新號,但這些都并非本人操作。
7月28日下午,小紅書官方微博發布聲明,指責大眾點評冒用小紅書用戶名稱賬號,通過批量建立虛假賬號,抄襲、搬運小紅書用戶發布的原創筆記,此舉嚴重侵犯了小紅書及小紅書用戶的合法權益,并稱將采取法律手段,處理維權事宜。
在聲明末尾,小紅書還提到“非一天建成,更不可能一鍵復制”。
次日,大眾點評也在官方微博發表了致歉回應,稱這次事件發生的原因是“違規轉載”。盡管小紅書很快轉發大眾點評的微博,結束了這起“抄襲門”風波,但雙方用戶還是沒有停止對大眾點評最近“迷失自我”的表現展開紛紛議論。
不少用戶調侃大眾點評的改版,模仿抖音、小紅書,頁面越改越亂等問題……自今年5月1日以來,大眾點評近3個月在IOS端APP store上一共更新了11次。對比一下二者的界面,確實有些相似。
左為小紅書界面,右為大眾點評界面
有用戶評論稱“大眾點評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讓人想到短短幾年前,大眾點評還只是類似事件中的受害者,它撕過網易、懟過百度,為何今天自己也陷入了模仿的漩渦呢?
大眾點評被網易、百度抄襲 ,曾直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12年,大眾點評曾直指網易“飯飯”大量抄襲來自大眾點評的內容。
當時大眾點評親自抽樣6000家商戶的數據做比對,大力舉證證明網易“飯飯”抓取了與大眾點評上商戶數據重合度高達97%以上的信息。并在4月26日知識產權日當天正式發出律師函。
2016年,由于百度地圖或者百度知道上搜索某家商戶時,會出現大量屬于大眾點評的商家信息和用戶評論,大眾點評起訴百度不正當競爭并索賠9000萬。
該案以大眾點評勝訴告終 ,法院判決百度賠償大眾點評 323 萬。
大眾點評曾飽受內容被抓取、抄襲之苦。網易飯飯抄襲大眾點評時,網易正公開譴責騰訊抄襲其新聞客戶端,當時大眾點評還曾直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今天看來,這句話用在它自己身上也很合適了。
轉型更要注重IP保護,互聯網“老字號”也不應趟雷
近期拼多多、小紅書等新興IP大火,社交屬性賦能似乎已成了行業內公認的流量準則。大眾點評先是嘗試“好友去過”功能不成,又開始模仿抖音、小紅書等流量APP的界面,甚至曝出抄襲小紅書用戶內容的丑聞。
盡管這次大眾點評看起來僅需付出“內容清理下線”+道歉這樣微不足道的代價,但該事件對品牌造成的惡劣影響是短時間內難以消除的,并且這種“違規轉載”行為也不可能長期有利于IP打造。
在這個更新迭代速度極快的時代,大眾點評的15歲高齡在眾多互聯網產品中已經算是“長老”級別了。用戶之所以對它如此“長情”,正是因為它的差異性。
近期的改版,引起了大多數用戶的不滿,很多用戶還是希望看到以前的大眾點評。看來,模仿不能真正解決任何問題,企業無論要發展還是轉型,都應該通過自主創新這個途徑來完成。
如今,連身為“全球首家”的大眾點評也出現了“搬運工”問題。這不只是一家企業在轉型焦慮的體現,從中我們更能看到近年來互聯網內容抄襲之風愈演愈烈。
尊重原創,品牌打造才能避免“自傷”
搬運行為看似是“零成本獲取內容”,所付出的代價通常也只是刪除道歉。但其實這不僅影響自己的品牌,也傷害了行業環境,長此以往只會造成市場縮水,環境惡劣,最終會是兩敗俱傷。
尊重互聯網原創內容,不僅是對自己品牌的保護,也是對整個行業環境的促進。只有一個真正尊重知識產權的互聯網環境,才能留得住好的內容創作者,以產出吸引流量的優質內容。
不僅小紅書這類內容電商平臺如此,任何行業都是這樣。一味的模仿、抄襲 ,或許短時間內會嘗到不正當競爭的甜頭,久而久之行業市場卻會變為一潭死水。正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致力于自主創新、保護原創內容,企業才能不斷產生新的突破,從而進一步拓展市場。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知呱呱研究院(ID:zhiguaguacom)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