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社會的主流將變成“人人都是非主流”
首發:老苗撕營銷
原標題:小眾:我就是喜歡你看不慣我又拿我沒辦法的樣子丨老苗撕營銷
導讀:
社會的的主流將變成“人人都是非主流”
1
關于大眾心理學,最有名的著作應該是勒龐的《烏合之眾》了。里面有個重要結論是,群體有著盲從、情緒化、狂熱、輕信、智商降低等特征。
這本書曾被很多人認為是“大毒草“,是“專制者的愚民工具”、是”對人民群眾的污蔑“,這是個誤讀?!比后w盲從”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并不矛盾,各自有各自存在的條件。
“烏合之眾“需要一定的條件,不是一堆人湊在一起就形成”群體“。
比如在上海早高峰趕地鐵,烏泱烏泱的人,但他們不是“群體“,僅僅是一大群人。有的企業有成千上萬人,但他們不但不是“烏合之眾“,反倒更可能是一個有效率的組織。有組織有紀律的軍隊就更不是,他們往往是分工明確組織嚴密的戰爭機器。
但一旦發生一些狀況,上面講的這些人群就可能變成“群體“、變成”烏合之眾“。
比如突然發現早高峰的地鐵站被“恐怖分子放了炸彈“,恐慌一旦傳播就會發生踩踏事件,人群變成了群體;比如”江南皮革廠老板帶小姨子攜款逃跑了“,員工們討薪無門,去廠里拉條幅、搶東西,這也是群體;軍隊打了敗仗,四散奔逃,”風聲鶴唳“,一個戰斗團隊就變成了”烏合之眾“。
群體的這種反映,在大眾心理學中叫“廣場效應“,社會學家帕克說,這種集體行為要經過”接觸與摩擦、情緒感染、群體激動“三個步驟完成。
如果人群是被意識化和組織化,就有能變成高效組織,所以很多牛逼企業都強調自己的使命感、價值觀。毛偉人說“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有了”革命目標“,群體變組織,效果就大不相同。
人群有三種典型狀態。
1、第一種是自然人群,人跟人之間相對割裂,獨立,相互之間影響不大,比如正常狀況下大街上的人流,一個小區里的居民。
2、第二種是群體,也就是勒龐說的“烏合之眾”,他們是情緒化的、盲從的,比如因為釣魚島事件而砸日本車、“薩德事件”中砸搶樂天瑪特超市的“愛國群眾”,王石號召理性捐款卻給予他網絡痛罵的網民,上面提到的“風聲鶴唳”的軍隊,發生踩踏的人群。
3、第三種則是組織,組織是在群體情緒化的基礎上進行了引導,有分工協作,溝通有序,方向明確。比如一家優秀的公司、紀律嚴明的軍隊,宗教、黨派等等。
2
科特勒說,互聯網時代,人們看似更個性了,實際上是更加從眾了。但科老爺子沒說的是,現在的從眾跟以前的從眾大不一樣了。
原來的從眾是集體型的,主流VS非主流,非主流被打為異端,是被碾壓的存在。劉春雄老師說,“小眾天然具有招黑特質。”這是因為打壓異端具有深厚的群體文化基礎,幾乎是植入到本能中的。
可能看官們都熟悉“猴子定律”,這是一本名叫《為未來競爭》的商業書籍中提到的寓言(據說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但無法證實)。
五個猴子被關在一個籠子里,籠子上方掛一串香蕉,每當有猴子去摘香蕉,就會被實驗人員用水龍頭去噴所有猴子。
時間一長,猴子們都變乖了,建立了一去拿香蕉就會被噴的條件反射。這時候實驗人員換掉了一只猴子。
新猴子不知道規矩,就上去摘香蕉,結果是還沒等實驗人員拿水沖他們,其它猴子就把新猴子暴扁了一頓,慢慢新猴子也不去摘香蕉了。
工作人員依次替換猴子,每只新猴子進去,都會有一個“摘香蕉—挨揍—不敢繼續摘香蕉—看到別猴摘香蕉就上去扁”過程。
最后,五只最初的猴子都被替換完了,已經沒有猴子知道當初為什么不能摘香蕉了,但看到有猴子去摘香蕉就上去打還是一直延續著。
“痛扁那只與眾不同的猴子”,進化心理學認為這是人類重要的群體心理,而且這在文化的形成、道德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近兩百年來,“自由”、”個人權益”、“財產權”等意識逐漸被喚醒,并成為大眾接受的“普世價值”:
“我堅決不同意你的觀點,但誓死維護你說話的的權利”,“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
人們的個性部分被逐漸解放出來了,慢慢的,大家發現做“一只與眾不同的猴子”的代價已經不那么慘重了,不會像布魯諾一樣被燒死了。
同性戀不會再被判刑,甚至被閹割,也不被當做“變態”,“病人”,僅僅是“性取向”上的少數派而已,甚至有人把 “允許同性婚姻”作為一個社會“文明、包容”的象征。
少數人的代價變小,但少數人的優勢卻在凸顯。老苗在上文中講過小眾的四大優勢:易吸引關注、易傳播、易粉絲化、自帶話題。
于是,每個人都在致力發現甚至包裝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都希望給自己貼上各種個性化標簽,而不再強調自己與大眾的共性。
3
但新的矛盾出現了:人類畢竟是社會性的群體動物,作為少數人,看“到別人都往東跑,而自己往西跑”,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
用葉總(葉茂中)的話來說,這是一種沖突:追求個性彰顯的精神需求和共性安全的本能需求之間的沖突。
互聯網為這個沖突的解決提供了絕佳的土壤,哪怕你是人群的1%,也可以輕易連接形成一個龐大的人群。
這個人群一旦形成,就成為一種小眾,它的表現會介于“群體”和“組織”之間。是一種圈層化人群,現在通常把這種人群叫做“社群”或者“社區”。
這種社群,具有“群體”的一些特征,比如情緒化,同時因為具備相同或者近似的意識(比如愛好或者價值觀等),又有一定“組織”特征,具有一定的秩序性。
比如球迷、明星粉絲團、某些游戲發燒友、各種先鋒派的擁躉、早期的果粉、有一定組織的驢友、動物保護主義者、馬拉松愛好者、戲曲票友、獨立電影愛好者、廣場舞大媽等等。
隨著人們的連接越來越容易,每個人身上與眾不同的地方都可能挖掘出來,并找到有共鳴的人進行連接。
互聯網時代與傳統媒體時代,從眾效應的不同就是:傳統時代的從眾是集體化的、一致化的,而互聯網時代的從眾將逐漸表現為圈層化和多元化,這種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流行和時尚以前是可以被引導的,甚至可以被奢侈品公司、時尚文化名人定義。但現在這種大眾的流行和時尚正在被瓦解。
社群給了小眾與眾不同的“優越感”和“找到組織”的“安全感”,所以會格外珍惜,他們會自動屏蔽對社群不利的信息,自動選擇對社群有利的信息進行傳播。
在狂熱的球迷看來,每一個對自己主隊有利的判罰都是公正的,大快人心的,而每個不利判罰都是黑哨、明顯誤判甚至是陰謀論。所以劉老師會把小眾的“偏執程度”作為其商業上的考量維度。
基于小眾的社群將成為第四種人群的典型狀態。未來,人人都可能成為某個或者某幾個小眾社群的人,這個社會的主流將變成“人人都是非主流”。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老苗撕營銷(ID:yiheyingxiao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