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個紀錄片曾提到創意的本源,即“Everything is a Remix(混合)”。 像兩種色彩混合會產生新的色彩一樣,已有元素的碰撞重構,總會產生奇妙的新事物。從藝術到營銷,都說創意已死,靈感枯竭。但真的是這樣嗎?我看未必。“Remix”式的思考方式足以讓創意人重回顱內高潮。
(一)
在我們的印象中,攝影就是攝影,繪畫就是繪畫,兩者是不同的藝術形式。但多倫多年輕女藝術家Madeleine Gross將這兩者組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抽象現實世界,這種視覺沖擊好比給你枯燥的生活帶來一股來自夏威夷的輕風。
Madeleine畢業于安大略藝術與設計學院, 在那里她獲得了攝影藝術學士學位。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發覺自身的攝影作品有點停滯不前,靈感被束縛。于是,她索性拿出丙烯酸漆料,憑直覺在每幅照片上涂畫,給攝影一種新的活力,重新抽象地構造出一種日常感的藝術。
“攝影作品有時給人感覺技術性太強,我總是想精確控制亮度、光圈等等……所以當我自由地用顏料直接在照片上繪畫時,表現力更強,過程也更愉快?!?/p>
我從Instagram瀏覽了Madeleine的主頁,一種活力、趣味、快樂躍然屏上。都說作品是藝術家內心的投射,這話一點都沒錯。Madeleine曾透露,藝術對她來說是一種逃避憂傷和自我治愈的方式。她之所以喜歡這種現實攝影與抽象藝術結合的創作形式,就是想讓觀者可以用一種更為有趣、令人欣喜的方式去重新審視這個世界,能從中獲得快樂與希望。
“生活已經足夠艱難了, 我們每天會接收到很多消極負面的信息, 如果我的攝影加上明亮多彩的筆刷能營造出一個好氛圍, 把希望帶給觀眾們, 我就已經非常開心了。”Madeleine也會鼓勵身邊的人去做一些有創意有實驗性的藝術。這種擺脫常態,跳出世俗規則,用“Remix”去獲得靈感與美感的方式,在藝術界其實屢見不鮮。
“我希望當人們看到了我的作品后,他們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不同的世界,當你打開思想時,他們能夠在樂在其中。” 德國青年藝術家Justin Peters 這樣表達他的創作意圖。
他擅長的便是把多種元素完美地糅合進一張圖片中,創作出令人驚嘆的創意作品。這些意想不到組合有星球與油燈、建筑與蠟燭等,極具震撼。
此外,攝影師 Stephen McMennamy的創意拼接也讓人眼前一亮。比較出名的有辣椒與高跟鞋、雞蛋與燈泡、煙頭與煙囪等拼接作品。我看后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家伙的腦洞得用光年來計量吧!
(二)
“Remix”的手法似乎對于藝術創意來說是一劑圣水,比醍醐還管用。事實上,營銷行業也是如此。很多廣告公關人肯定會遇到這么一個場景,一群人在會議室進行創意傳播的頭腦風暴,大家要么就是面面相覷,傻傻憋不出。要么就是互相diss對方提出的想法過于老套。這時,我們總會自責自己的腦洞太小,像是裝在套子里的人,idea仿佛自成年后就沒有繁殖過。創意,難道真的已死?
01 “打標簽”,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創意壁壘
“餅干是用來吃的嗎?”“刀具是用來切東西的嗎?”“道路是用來行走的嗎?”,在我們看來,這些問題也許只有智障才能問得出來。但實際上,當你這么認為時,你已經從創意的小屋離家出走,而且漸行漸遠。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去認知身邊的事物,這是什么,是用來做什么的。慢慢地,我們學會為事物進行歸類,為他們打上標簽。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思維逐漸變得固化,創意性的概念也很難產生。
比如想一個手機產品關于硬度賣點的創意,如果僅僅局限在“手機從高處摔”這一常規的應用場景,便很難想出諾基亞砸核桃的創意點子。很顯然,創意已經撕掉了手機的功能標簽,突破了其應用的固化場景。
賴聲川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人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習性設定的‘自動駕駛’下無意識活著。我們習慣性地自動遠離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接近喜歡的東西,自動對于無所謂的事不予理會。從小到大,行為模式愈來愈可預期,漸漸僵化?!?/p>
這么想,人生是有點可怕,每天生活在自己的習性中,思維逐漸禁錮,更何談創意。
02 “撕掉標簽”,是侵占用戶腦皮層的關鍵
對于通常發生的事情,大腦已經將其編碼儲存,且習慣于此,自然產生不了多大影響。例如,支付寶玩兒的疊字文案,“出門帶帶帶帶帶帶帶什么身份證”、“租房付付付付付付付什么押金”等,品牌自詡是文案胸大激發了靈感,新鮮的玩兒法當時引發了很多人關注與效仿。但放在現在,要是哪個品牌再出一個疊字游戲的營銷,恐怕會被營銷人所嘲笑。
一般而言,人們往往會把目光聚焦到“意料之外”的事物,并把它們當作應對這個焦慮時代的最好解藥。站在鄙視鏈頂端的品牌營銷人更是如此。不可否認,營銷更多是依賴獨特的“感官刺激”而被用戶所注意。
閉眼想一想,哪些營銷動作讓你至今都會為它的創意打call。你會發現,那些對大腦的神經細胞刺激愈強烈的玩兒法,在大腦里留下的印象就愈深刻。
舉個簡單的例子,奧利奧DJ臺。用戶能用奧利奧餅干玩作曲,而且能根據咬餅干的程度不同改變不同的旋律,一共能解鎖民族、爵士、電子,嘻哈4種曲風。如果再調整餅干和副機位置,就能演奏出的55段悅耳旋律,變化出525種自由組合音樂。當時的這波營銷賺足了大眾的眼球。
我周圍搞品牌營銷的人都齊刷刷地驚嘆到:餅干竟然可以這樣玩兒?
記得我剛才提到的那個問題不,“餅干是用來吃的嗎?”這次想必你會回答,“不,它還可以做音樂”。
03 “連結組合”,能催化創意主體的產生
前文提到的“Remix”可以理解為一種連結性、組合性的思維。而創意就是要超越界限,重新定義事物和事物之間的關系,這樣才會有無限展開的可能。
還是以奧利奧DJ臺舉例,它連結的是奧利奧餅干與DJ臺這兩個元素。愛德華·德·博諾博士曾經在他的《水平思考法》一書中提到,“創意并不是長期尋找與付出的必然結果”。他認為產生創意的一定是水平思考,需要跳離原有框架的束縛?!段陌赣柧毷謨浴分幸蔡岬搅诉@種思考方法:
“一個透明的小球,里面裝著14000個寫上詞語的塑料片,你搖動這個小球,寫下最先看到3個詞語,然后將這3個詞語選擇1個或幾個最為合適的,與營銷問題聯系到一起?!?/span>
然而,我個人并不認同這種做法,原因是能產生有效的組合幾率太低。我比較推崇的是,白三角筆記創造法。在左邊的三角形里,寫下與主題相關的信息。在右邊的三角形中,寫出目標客群喜歡的東西。然后將一和二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有趣的詞。
其實奧利奧DJ臺也是這樣產生的。和奧利奧相關的信息比如有圓形餅干,而在奧利奧的用戶數據畫像中,他們對音樂、DJ、漫畫、黑科技等有著一定的追求。我們把這些元素放在右邊的三角。左右三角的元素進行隨機組合后,會產生多個趣味的詞語。然后,我們考慮到兩元素之間的融合性,最終將圓形餅干和DJ組合到一起,產生了創意。
以“自嘲”和“吐槽”流行文化為主的綜藝節目《吐槽大會》之前做了一次“遛彈幕”的營銷活動可謂風靡一時,不同的職業不同的人群用遛實體彈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收割了一大批網友們的注意力。
彈幕是“吐槽”的載體,是情緒表達的出口之一,也是節目的精髓所在。那么,我們首先要進行“去標簽化”,“彈幕只能是發布在互聯網上嗎?”不,它可以在線下。接下來要思考的是,與節目受眾相關的信息,這批年輕人其中有一個特點是喜歡自嘲佛系,喜歡遛狗遛貓,“遛”這個字可以稱得上是在互聯網環境中被年輕玩兒壞的代表。于是創意人一拍腦門,那不如讓年輕人去線下遛遛彈幕吧!
這種將“不相干”元素連結組合的創意方法對營銷人來說簡直像是魔幻的“水晶球”,可以從中源源不斷地汲取靈感。
04 “拒絕無意義拼湊”,一切創意都要服務營銷
也許你看到這里已經學會了如何去制造一個創意主體。但我需要提醒你的是,盲目地追求舊元素的新組合,其實不是創意,而是混亂。
比如你剛才把餅干和年輕人喜歡玩兒手機的信息放在一塊,除非你真的能在餅干上做出個電子屏來(貌似這種操作只出現在類似007的電影中),否則我還真不知道兩者的結合對奧利奧的營銷有什么意義。
提到在糕點餅干上放置東西,有一個面包店的營銷做得就很好。在婦女節,法國手工面包品牌保羅面包店Paul Baker推出了一個公益宣傳活動,他們把男女在職場中雇傭率、薪酬比較、高管比例等不平等的數據放在蛋糕上。這家店讓用戶在吃到美味蛋糕的關注到性別平等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宣傳了品牌的理念,拉近了用戶的好感。
所以,即使對不同元素進行remix,我們也一定要考慮這個創意產物能否服務于我們接下來的營銷動作。如果不能,要果斷更換組合。
事實上, “Remix”的思維模式對于創作人的價值遠不止這些。我們在從事創意策劃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去打破元素的固有標簽,嘗試多種元素進行連結組合,選出最能表達主旨、傳播效果最好的創意品。
下次再有頭腦風暴,相信所有人都會被你席卷。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底部規范
公眾號:輕咖(ID:lightcoo)
作者微信(ID:269701843)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