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全「人間清醒大賞」,火力吐槽多個圈層
原標題:味全,真敢懟
最近,乳業品牌味全在互聯網上,開啟了一系列嘴炮嘴替模式。
我想你見過吐槽的,但不一定見過這樣來吐槽的,因為里面所涉及到的現象,只要經歷過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比如它吐槽公司團建全體員工必須得穿公司文化衫,印著公司名字和logo的橫幅要拉15米長.....
吐槽大老板開會,底層說完中層說,中層說完高層說,即使無話可也要憋兩句無關緊要的話說。
吐槽網紅餐廳,把門口大排長隊當成是標配,把饑餓營銷當成世界上最好的調味料。
而且光發海報還不夠,味全還火力全開,把音樂圈、Tony老師圈所存在的各式各樣的無法理解行為都掃射了個遍,就連小小的廣告圈也無法幸免。
「真·互聯網嘴替」火力吐槽多個圈層
用網友的話來說,味全這系列吐槽,「翻譯過來就是懂的都懂」。
而針對廣告圈部分,很多人應該看得出來,它在里面內涵了好幾種固化的創作思維。
有以為靠一句slogan就能解決品牌心智問題的,有動不動就搞飽和式攻擊和全平臺投放的。
還有喜歡在廣告里講大道理的,一個60分的案子想要包裝成120分的。
不過吐槽歸吐槽,僅針對廣告圈這部分而言,這里面多少還是有一點詭辯成分在的。
因為「好的廣告就是好好賣產品」這個立論,看上去是沒有錯。
但好好賣產品的方式,放到當下的互聯網傳播環境里,早已經不局限于只在廣告里放大產品本身了。
無論是病毒營銷、打組合拳,還是立人生態度、拍大江大河,只要能夠幫助品牌在不同時期解決它所面對的階段性問題,就可以算得上是好廣告——這里也包括味全自己這一波campaign。
相反更需要保持清醒的,是那些把創作者個人愛好過度凌駕于品牌訴求之上的廣告;
是那些品牌撐不起議題表達,卻強弩著上價值教全社會做人的廣告;
是那些以為找一個流量代言,鋪天蓋地種草,就能把一款產品變成一個品牌的廣告。
當然,對味全來說,它肯定也無法顧全到所有人的心理和看法。
它只要替一部分人說出他們心中早就想說,但一直沒有說出的話,它就有機會把這部分人聚攏到自己的身邊。
比如它吐槽音樂圈,「請百萬修音師做后期,把五音不全修到一絲不差」。
那些神煩藝人明明沒有唱功,卻靠著粉絲打榜占據榜單的人會從中找到爽感。
它吐槽現在的雙11大促和一些互聯網產品拉新模式,「讓消費者拿出當年高考都沒有的勁頭,有錢的沒錢的都來剁手下單抽獎組隊砍一刀」。
那些有被冒犯過的人,會覺得這就是自己斗智斗勇過的。
還有那些經歷過前任時不時就提醒他還存在的,被Tony老師過分關照的,過個紀念日被要求儀式感拉滿的……都可以從味全這次的吐槽和開懟中找到映射。
總之就是,成為一部分人心中的「真·互聯網嘴替」,是味全在這次社交媒體傳播中所想要傳遞出來的一個人格化形象。
而落到品牌意圖層面去看:
味全更想要建立起來的,是一個長遠的印象認知——「味全=美味」。
在這個過程中,它采取了一種把話語權交給消費者來定義的溝通姿態。
把牛奶好不好喝的評價權
交給消費者來自定義
熟悉味全的人應該知道,它旗下生產的牛奶、風味奶、谷物奶、酸奶、乳酸菌、咖啡等品類,早已經覆蓋我們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多個場景。
比如平時喜歡喝果汁的人,肯定都知道它家的每日C。
而為了讓更多人認知到,味全的美味產品,除了每日C果汁以外,還有其他眾多乳飲品,于是在這次社交媒體傳播中,我們看到它就「味全=美味」這個認知目標,倒推并拋出了一個頗為大膽、也頗有討論空間的話題——「好的牛奶,就該好喝」。
說它大膽,是因為一個品牌想要去定義「什么是好的牛奶」這件事,它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除了要滿足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還要在原料產地、生產工藝、物流配送等多個環節,去向消費者傳導出在做出一杯好牛奶的過程中,它所投入的心力和堅持。
說它有討論空間,是因為任何一款飲品在進入市場接受大眾的檢閱后,必不可免地要去面對千人千面、眾口難調。
而從味全這次傳播來看,在探討「好的牛奶,就該好喝」這個話題時,它分兩步走。
第一步是從行業獎項背書層面,給出了「味全旗下多款乳品獲得ITI國際美味獎章」的信息,來支撐起「味全=美味」的論證。
ITI國際美味獎章是一個每年由200多位世界頂級主廚和飲品專家,對來自世界各地的產品進行盲測和評鑒的獎項,評審團會根據第一印象、視覺、嗅覺、味覺、質地、余韻這些感官評鑒標準來進行評判。
第二步是在與社交媒體用戶建立「味全=美味」的溝通橋梁時,它找到了一個「反爹味」式的洞察。
具體點說,它是洞察到時下的年輕人,越來越厭倦高高在上的說教,也越來越反感模糊事物本質的討論。
于是它返璞歸真,去到各個圈層和慣性區域,把那些大家「表面上的默認、心里上又不想承認」的現象給抽絲剝繭了出來。
然后再匹配時下能夠與年輕人站在一起的互聯網嘴替式表達,來引導大家回到事物的源頭,去想想所謂的「好」,是不是就應該回到它最樸素、最本真、乃至最直覺的那個價值點上,去討論什么是「好」。
而真正落到乳制品身上,味全所給出的觀點就是「好的牛奶,就該好喝」。
這就像好的音樂,就該是好聽;好的促銷,就該是直接打折;好的Tony,就該是好好把頭發剪好那樣。
不過,對味全來說,想要真正的讓消費者接受「味全=美味」這個認知,僅靠這一次社交媒體傳播,做一次大家的互聯網嘴替還遠遠不夠的。
它還要在夯實產品品質的基礎上,去做一些讓人們更有美味體感、和美味參與感的事。
因為說到底,牛奶好不好喝,美不美味,它需要在宣傳上表現出口直心快,更需要實打實的有口皆碑。
數英獎案例展示
創作人員名單
總經理:趙鴻鄂
創意總監:管坤
創意總監:馬方舟
客戶總監:楊倫
文案組長:梁逸豪
美術組長:朱偉斌
資深文案:王秋榕
資深美術:黃雅婧
資深美術:鄔佳穎
數英獎參賽項目說明 - FANREN AD 凡人廣告 上海,創意代理商
【背景與目標】
味全的乳品線,建立了全新的戰略定位:味全乳品=美味。想詮釋好“美味”這個“不獨特”的全新品牌印象,要解決哪些問題?
首先,消費者選擇乳品的關注維度很多,包括營養成分、原料產地、行業標準等,我們如何將美味打造成消費者購買乳品時的重要選擇標準。
其次,牛奶行業乃至于食品行業,大多用感官刺激傳達“好吃”——流動的牛奶,濃厚的質地,對于消費者來說,已經是無效的視覺刺激和廣告信息。而且,當美味上升成品牌端的定位,比起五花八門的創意表達,我們需要的是一次更加擲地有聲的宣發,思考美味之于品牌的長遠意義。
【洞察與策略】
好喝,其實是原料產地、奶牛品種等生產標準帶來的最終結果,也是乳品最本真、最直覺的價值點。而在當下,太多模糊本質的爹味說教涌現,我們想借反擊這種爹味社會現象,搭建起好的牛奶=美味的溝通橋梁,再以“ITI國際美味獎章”作為產品好喝的信任支點,佐證“味全乳品=好的牛奶=美味”。
本質上,我們是在以品牌的身份,大膽地建立乳品行業的新標準——好的牛奶,就該好喝。
【創意闡述】
我們借用各類“模糊本質”的爹味現象類比,例如:“好的音樂,就該好聽”“好的Tony,就該好好剪頭發”,反復佐證“好的乳品,就該好喝”。
視頻和海報中,高密度輸出的文案,流暢的剪輯與轉場,制造了極大的爽感,廣告成為社會情緒宣泄的嘴替,味全與消費者站在了一起,讓廣告去廣告化,把廣告做成了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具有自傳播性的“互聯網內容”。
傳播上,“好的____,就該____”的句式滲透到各大圈層,由圈層KOL帶動大家紛紛填空吐槽,發動UGC創作力,還有疊樓轉發等激發自來水的傳播手段,讓這出“人間清醒大賞”愈演愈烈,成為全民反爹味的狂歡。
【結果與影響】
味全從一杯牛奶開始的「人間清醒大賞」,引發了大眾對“模糊本質的爹味現象”的吐槽狂潮,B站投放Up登榜B站“每周必看”,引發彈幕大軍刷屏,全網累計總曝光2.9億,累計討論次數47.7萬,味全官方微博指數環比增長4777.21%。
而在品牌端,味全以好喝建立好牛奶的最終標準,“好的牛奶,就該好喝”的廣告語,更引起競爭對手市場部的高度關注與緊迫感。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