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文章
發布項目
發布發現
在數字時代,平面設計師們過的好嗎?通過這張信息圖形,可以看到設計師們的苦悶和以及他們為什么還要堅守在這崗位上。
如果想成為產品設計師,未來應該去修哪些課、學習哪些技術?或許,你可以在Facebook 產品設計總監 Julie Zhuo身上找到合適的答案。
蘋果公關有“四不”,不開發布會,不接受采訪,不發表評論,不在乎負面(除央視級別)。得益于就職平臺,作者有幸和大家分享一些經歷,并分析下蘋果公關為何如此低調。
蘋果最新TVC“力量”與其說是在給iPhone5s宣傳,不如說這是一則當今智能可穿戴技術的集合展示。本文就帶你來逐一了解這些你也許未曾發覺的“力量”。
軟件設計師奧布里·約翰遜說蘋果的空心圖標,看上去比實心圖標更復雜,容易讓用戶產生認知疲勞,這將直接導致用戶討厭這種界面并停止使用這樣的系統。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蘋果對于自己的公司文化和理念是非常自豪的。
一天只接待十個客人,只能通過餐廳官網預訂,沒有具體地址,不能私自前往,統一集合后發車把客人送到用餐地點,連續兩年獲得亞洲最佳TOP 50餐廳稱號。
當撒嬌模式大行其道之后,就會出現兩個結果:其一,每個公司都要認真想一想,自己的商品是否是有溫度的,具備了撒嬌品性;其二,每個男生都要認真想一想,想什么,你懂的。
Leo Burnett新加坡由當地著名設計事務所Ministry of Design為其打造,入口處的巨型人像壁畫是公司創始人李奧·貝納,而他用的那支筆,則被斜插在天花板和地板之間,成了辦公室的“支柱”。
有沒有人統計過,中國現在有多少種電視盒子?叫得上名來的互聯網或者媒體平臺和廠商好像都有自己的盒子,而且做得都還很像?我老板對這個現象表示不高興,讓我吐個槽。好的,我這就來吐個槽,說說中國盒子同質化的問題。
據說上班用Excel的比Word的工資高,用PPT的比用excel的工資高。無論如何,在職場演講匯報中,PPT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平面設計師都是神器的生物,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員,不管你是否真的如前49條一樣如此怪胎,重點是你一定都會像最后一條那樣,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24小時。
樂高玩具至今已經走過80年的風風雨雨,從誕生、轉型發展、快速成長、彷徨與沒落,再到現在的崛起。從樂高的80年的興衰史中我們或許可以感悟出當下文化產業的發展思路。
雖是老文,但這些語重心長的話語仍不過時,與諸位分享,希望對廣告人有所啟發。
?如果民國時期也有微信,那么當時那些文學藝術界的名流的朋友圈又應該是怎樣一幅場景呢?
Jenny管理著Path產品設計團隊和平面設計團隊的日常運作。主要根據設計需求來分配相關資源;在此基礎上兼顧項目的優先級控制;此外,還要向這個屌炸天的團隊傳達一些決策...
對于設計師而言,拿知名網站作為練手的對象未嘗不是一件百益而無害的事情。來看看Dribbble以及Behance上的設計師是如何再設計Twitter、Facebook以及YouTube三大社交網站的界面。
巴西世界杯落下帷幕,在這場眼球爭奪戰中品牌們帶給我們這樣的感受:鑄就了數十年的精英文化在這個社交時代已經轟然倒塌。接下來,我們一起從哈爾濱啤酒世界杯營銷案例入手,解析這種營銷變革。
隨著有關方面的一則短訊,大老虎案浮出水面,各個主流數字媒體都爭相報道,大部分都制作了融合報道專題。魏老師的這篇專題對此做一個小結及橫向比較。
一針見血、毫不猶豫、直戳要害...一句標題就可能決定著一則廣告的成功或失敗。本文提到了38個標題切入的寫作與思維角度,供分享學習之。
用戶研究是用戶中心的設計流程中的第一步。它是一種理解用戶,將他們的目標、需求與您的商業宗旨相匹配的理想方法。用戶調研的首要原則:千萬別直接問用戶他們想要什么
初創公司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不外乎資金枯竭和創始人之間起沖突,本文給出了一些挑選聯合創始人的建議。
存量內容就像糧食,流量內容就像一道好菜,從內容營銷的角度來看,目前存量內容的需求量更大,垂直領域的信息饑荒,可能是中小企業的一個機會。
剛剛過去的七夕情人節,看看順豐優選和杜蕾斯這兩大品牌是如何借力打力,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傳播的。
麥當勞是“福喜事件”的最大“受害者”,公關聲明是危機公關的開始,然而事件高潮下的消費者對品牌的咬文嚼字變得異常敏感,一字之差,便能頓失民心。麥當勞還能挽回嗎?
作為一名設計師,如果你開始覺得“自己陷入了缺乏設計思路和產出質量的困境當中”時,不妨來閱讀一下此文,來看看作者是如何戰勝自己設計事業當中這種地獄般的尷尬狀態。
最終第一個和Google Glass合作的是世界第三大眼鏡制造商Marchon,在設計師DVF位于紐約肉庫區的工作室內,這款合作產品終亮相,這也是Google Glass首次與時尚品牌合作。
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的應用作為人們分享社會見解的寶庫越發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那么,男性和女性在對兩個平臺的使用上有何差異呢?這張信息圖形將對此進行闡述。
事實上,真正的O2O沒那么復雜,作者從國外媒體中精選了8個小而美的案例,看看放下身段的O2O到底能煥發怎樣的魅力。
深澤直人認為這世界上的產品數量已經到了一種過剩的境界,我們不再是一味地追求包浩斯的設計產品,設計必須要重新回頭思考,到底我們需要怎樣的產品,而產品又帶給我們什么樣的意義。
關注微信,一起數字進行時
手機掃一掃,下載數英APP
資料更新成功!
您確定要刪除該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