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觀察:春天里,語音社交真香
作者:鐵林,來源:刺猬公社
95后與陌生人社交兩個詞組合在一起,醞釀出了年度第一低調風口——語音社交。第一高調風口是電子煙。
在語音社交領域,2019年第一個闖出來的是音遇,上線兩個月后,音遇超越微信、抖音,在1月份登頂App Store榜首。在隨后的一個月,主打聲音交友的吱呀再次闖入App Store排行榜,進入前五。
刺猬公社搜索后發現,目前市場上主打語音社交的陌生人交友產品數量不低于30款,這些產品以聲音為媒介切入陌生人社交,并迅速進入95后的世界。
95后也被稱作Z世代,泛指95后和00后群體,嚴格意義上說,指的是1996年到2010年間出生的一代人。幾乎所有新出現的社交產品,都會在宣推時強調自己在95后群體中的影響力。原因不言自明,這群和手機同時成長起來的用戶,對新產品的接納度更高,也代表著未來移動互聯網的流量方向。
但在和Z世代用戶以及創業者們聊完以后,我卻發現,95后并沒有那么神秘,人和人之間的共性大于差異,這一點是超越年齡層和國籍的,語音社交也不是陌生人交友市場上唯一的贏家。
一、95后的孤獨感不比80后來得多
所有的機構在推出最新的年度報告時,都會特意為95后留出篇幅。這群年齡在24歲以下的年輕用戶,精神飽滿,精力充沛,想法爆棚,也以神秘的面容,成為了內容行業的重點關注對象。
“老人們”總是為看不懂年輕人的交流話語而頭痛,二次元、游戲、線上交友......每一個圈子都可能誕生“行業黑話”,留給“老人們”的是無數個數據分析和行為報告。從興趣上來看,代際之間的差別非常明顯,子女和父母常常誕生錯位的微信聊天截圖,并在社交媒體上成為新的傳播點。但從情感上來看,每一代人都會有類似的需求。
“我們很早之前做的一個社交嘗試,就是用興趣去分類,當時就是讓大家去填表單,選自己的興趣愛好,試圖把三個或者五個相同興趣的人配在一起,我們覺得他應該蠻契合,”出生于1996年的概率論創始人秦昱瑩發現,在產品早期,做興趣社交分類的嘗試是無效的。
“后來大概有一百多個人填了(問卷)之后,收上來發現將近70%的人填的(答案)是一樣的,都是電影、旅游、閱讀,然后就是音樂,一些很泛的興趣分類?!鼻仃努摵芎闷鏋槭裁磿羞@樣的結果,他們跑去問了一些受訪者,受訪者反而質問他們:有一些選項他們本來就沒有興趣,為什么選?
后來秦昱瑩明白了,他們給受訪者提供的興趣選項,不過是他們認為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老人們”做年輕人的社交很容易弄混重點,興趣常常放在了第一位。但對于社交產品來說,興趣是變化的,依托于興趣做某一領域的垂直社交軟件合情合理,最典型的是游戲,依托于游戲誕生的語音社交產品,通常都能有不錯的數據成績,不信你看yy語音。
但如果是做更大涵義的陌生人交友軟件,只看興趣是不夠的,因為有很大一部分人并沒有興趣。在與不同的95后以及00后交流后我發現,他們非常在意一件事情:在社交媒體里可以什么都說,更自在。興趣并不是一個會被提及的需求,情感上的痛點更明確,他們希望獲得熟人社交場域以外的東西。
第三方數據機構QuestMobile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Z世代有自己獨特的社交形態,喜歡嘗試各類小眾的新潮社交,在傳統社交軟件的使用上,Z時代與總體網民沒有明顯差異,相對于微信,他們更愛QQ。
數據確實會給產品人更多的信心,但也更可能是暗示了危機。
95后愿意嘗試一款新潮的社交產品,但也容易在短時間里拋棄它。從春節到現在,不斷崛起的語音社交軟件在玩法上并沒有重大突破,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更可能只是提供了一種新的玩法,倘若要持續保持產品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難度非常大,除非進一步轉向成為內容消費軟件。目前來看,吱呀、音遇一個很重要的板塊,就是觀看一部分人提供的語音聊天直播,一部分人負責收聽和打賞。
在興趣面前,孤獨感才是更大的驅動力。不管是誰,在進入一個新的社交平臺時,都可以暫時性地獲得新人設。一個人長期生活在一個人員不流動的圈子中,很容易感到絕望,因為社會身份以及他人對自我的認知,不會輕易發生改變。
一個人在小學時可能會維持穩定的性格,但當這個人跨入中學、高中、大學以后,有很大的機會獲得一次改變自己性格的機會。地點的更換,相處人群的變化,可以讓那個人的過去被暫時放下。
秦昱瑩分享了一個看法,網絡社會只是某種現實世界的縮影,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在沒有網絡的時期,人們會通過去小酒館,茶館,飯店,來聊天,本質上來說,都是在進行泛陌生人社交,他會可能會跟老板聊聊天,或者跟旁邊的陌生人聊聊天。
“線上的話,其實只是把門檻降低,你不必要刻意讓你的身體跑到某個地方去,你可以在線上產生這樣的一些連接。”她說。
這也意味著,社交需求或者說陌生人交友需求,不會因為代際和空間發生太大變化。95后沒有比80后更孤獨。王維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柳宗元也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孤獨是詩人的繆斯,孤獨感推動了各類陌生人交友軟件的誕生。
二、語音不重要,社交的目的才重要
提到國內外的社交軟件時,有一個東西很容易被提及——美國的date文化。
通常來說,date是兩個人在確定男女朋友關系以前長久的接觸,包括不斷的約會、牽手等等私人行為。但在國內,雙方關系未確定以前,頻繁的接觸并不太符合中國人的婚戀邏輯。
國內沒有date的傳統,但配對是剛需。所有陌生人交友軟件最后都逃不過配對的命運,一部分人想找對象,一部分人試圖解決生理需求。我在做訪談時發現,95后或者00后也并不回避“性”這個話題,甚至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個高中生,告訴我,他的困惑可能是,一部分特殊的愛好,無法和更多現實生活中的朋友交流,只能通過社交平臺來表達,或者尋找同類。有一些隱形的需求,無法通過大數據獲得的。
對于他來說,通過社交平臺表達自己的成本,遠低于在現實中找到合適的人傾訴內心想法的成本,不僅僅是找到合適的人,還可以規避一些無法預料的風險。
在陌陌的背后,有各類受荷爾蒙驅動而產生的社交需求。探探則是更直接的配對軟件,男性右劃表示喜歡的頻率遠高于女性,這和國外的tinder是一樣的。我曾見過一張很有意思的動圖,那張圖顯示,由機器操控的模擬手指在不停的點擊喜歡,這樣的做法可以幫助男性提高匹配幾率,而被喜歡的人對此并不知曉。
后來,在市場上反饋比較好的soul、吱呀等社交產品,借助文字、圖片或者聲音,努力完成的工作仍然是配對。配對和交友是不一樣的,當強烈的配對需求超過交友需求時,平臺沒辦法更好地兼顧所有人的興趣需求或者交友需求,只能增加其他玩法吸引用戶,對模糊化的需求進行篩選,可以理解為“需求歸類”。
陌陌的解決辦法是:在社交的基礎之上,增加了直播、語音聊天等等功能,打賞無處不在,這個社交平臺更像一個秀場,用戶的社交成為了平臺的內容資源。
專注于解決30歲上下脫單問題的某社交產品創始人Bert認為,“所有的社交產品,都很容易去‘走約’,或者興趣兩個大方向。我們覺得中間市場沒有人去堅持它,沒有人去把它做好。陌陌和探探,如果從我的用戶的需求來出發的話,他們不是一個合適的場景。如果你要脫單,其實就像你談戀愛一樣,你可能會去了解她更深入的一些信息,更真實的一些東西,但是在陌陌和探探上的信息層次是非常的淺的?!?br/>
其實,Bert的看法本質上是雙方匹配的效率問題。這也是為什么即便有了陌陌、探探,后起的陌生人交友產品還是層出不窮,誰能最好地解決匹配以及營造社區氛圍,都就能滿足一部分用戶的社交需求。
但不論是配對還是交友,匹配效率都是陌生人社交產品面對一個大難題。
秦昱瑩自己作為95后,本身不太喜歡一個“約氛圍”太重的社交平臺,她的產品更專注于交友。
“我們不把線下見面作為我們的一個目標,也不希望它變成一個用戶的目標,你如果追求線下的話,意味著它會更靠近荷爾蒙,它會更靠近你的一個延展(空間),相當于是現實生活當中的一部分載體?!鼻仃努撜f,“你會發現大部分異性戀的戀愛都是用手機談的,他們見面的次數其實也沒有這么多。現在的網絡太發達了,導致于你把很大一部分交流(時間)放到了手機端,放到了你的另外一個器官上,我覺得線上和線下,它的區間會變得越來越模糊,你會發現線上的一些組織團體,甚至比線下的很多組織團體還要穩定和永續?!?/p>
三、玩法不能替代需求
和熟人社交產品相比,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用戶遷移成本并不高。平臺可以通過新的玩法(比如音遇),或者提高匹配的效率(比如一罐),來獲得穩定的用戶。
吱呀的設計更多地借鑒了探探,只是圖片變成了聲音,同時借鑒了聲音直播的秀場模式,普通用戶可以通過打賞激勵。音遇同樣,平臺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觀看”。
從這點上來看,吱呀真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產品。結合了陌陌和探探的長處,同時保持了界面的簡潔。從一個全新的緯度,打造了一款上手速度快的陌生人社交產品。對圖片交友已經失去信任度的用戶們,可能會在語音社交上找到新的窗口。
其實這也反過來說明的一個事情,不論是視頻還是聲音,社交的門檻都比想象中大。吱呀在用戶注冊時,會強迫用戶進行聲音收集,可以唱歌,也可以念出一段話,然后再根據聲音來做推薦。
秦昱瑩不認為聲音是門檻更低的媒介形式,雖然她自己也曾是某聲音類產品的用戶?!拔矣X得在陌生人社交領域,你說聲音是不是一個最好的載體?本身來講聲音類產品形態其實延展性是受限的,因為它受限在我在這個場景當中,我必須得要用聲音去跟你們保持交流。”
她認為,聲音類社交產品一定有特定的用戶群,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適用。
Bert認為,聲音和視頻類似,基尼系數比較高(也就是極少的頭部內容吸引了大部分的流量,剩余大部分的內容只獲得了極少的流量),“聲音它的瀏覽效率是很低的,因為它還占用你的時間,你沒有辦法在一個屏幕上同時瀏覽很多的聲音。”
但吱呀并不用太擔心這個問題。聲音結合左右滑動的設計,不單單只是玩法的創新,他對一部分青睞于聲音,并且明確希望實現配對目的的年輕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大把空閑無聊的事件,可以隨時勻到這樣一款交友軟件上。
數據顯示,95后對社交產品抱持著開放態度。也就是什么都愿意嘗試。但究其原因,還是沒有一款真正能夠持續留住用戶的產品出現,以至于陌生人社交產品的天花板來得很快。
據陌陌財報,從2016年上線直播業務以后,陌陌的直播收入就在持續增長,一直到2018年Q4,陌陌的主要收入來源仍然是直播服務、增值服務、移動營銷服務和移動游戲營收。
以Tinder為代表產品的Match Group ,其收入主要來源是按月付費的會員收入,拿到這個權利后,可查看對方更多的資料。
引入直播功能的社交產品,雖然仍然具有社交屬性,但是其娛樂屬性也會增強,對有強社交需求的用戶來說,這類產品沒有解決最根本的“交流”問題。不過,對于市場上的多數社交產品而言,“消遣為主、交流為輔”也是另一種市場定位模式。
結語:95后真的不神秘
一個很重要的數據是:Z世代已經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群體,人數達19億,占全球人口的25%,目前中國Z世代有約2.65億人。
熟人社交的大餅繞來繞去離不開QQ和微信。但陌生人社交的想象空間卻仍然存在。對于社交,95后的需求并沒有超出太多人的想象,千百年來,所有人面對的困難無非就那么幾個,95后的荷爾蒙也只是荷爾蒙。
在與秦昱瑩交流的過程中會發現,作為95后,她反而在比較自然地處理關于“需求”的產品問題,并且也不把用戶局限在95后群體身上,他們的產品已經可以輻射到30歲上下人群。
Z世代的年輕用戶,是比較好伺候的一個群體。他們對線上交友的接納度和信任度遠高于其他的群體。把握需求,區分需求,促成用戶的匹配與交流,是產品的核心魅力,突然躥紅的吱呀,也吸引了一部分80后群體的注意。
但語音不是風口,95后的陌生人交友市場才是。市場仍然在等待一款更優質的陌生人交友軟件。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