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LinkedIn中國
什么是好公司?什么是壞公司?
最近在朋友圈瘋轉的 “一張圖識別好公司和壞公司” 信息圖好像把它說得 “清清楚楚” 的。
按照該圖的邏輯,好單位什么都是好的,
是讓員工會利用時間,
鼓勵員工創新,
給員工理想以及溝通交流的平臺,
能激勵員工,
充滿和藹與快樂的單位;
壞單位則是什么都是壞的,
浪費員工時間,
要求員工服從,
給員工扣標準,
要員工習慣沉默與命令,
監視員工,
裝滿傲氣與怨念。
似乎手執這把“刷子”,你就能明辨是非,為各大公司貼上黑白標簽。但是,事實真的如此簡單么?
好壞公司的標準有哪些?本圖標準均是針對公司文化及管理方式而列的。誠然,對員工來說,公司文化和管理方式是衡量公司好壞的重要標準,但即使只對員工而言,也不能僅憑“公司文化”或“管理方式”來篩選一家好公司。
根據2014年全球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領英總結的“最佳雇主”榜單,谷歌、蘋果和臉譜網等大公司之所以位居全球最搶手雇主之列,除了優秀的企業文化,還與其極具吸引力的福利待遇、豐厚的報酬密切相關。
而當你跳出員工角色,站在不同立場與視角之時,對一家公司的評價標準就更為多樣了:股東看重資產規模,投資者在意資本回報率,消費者希望獲得物有所值的產品或服務,社會則更關心它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創造的工作機會……僅針對公司文化和管理方式就把公司簡單分出好壞,是片面的。
即使我們堅持只用公司文化和管理方式來劃分公司的好壞,圖列標準的合理性本身也值得斟酌。“要求員工服從”的公司是壞公司?怎么解釋“服從是西點軍校的美德”這個現象?該校在二戰后培養出1000多名世界500強企業里的董事長,堪稱美國最優秀的“商學院”。
一味“鼓勵創新”的公司就是好公司?
創新并非空穴來風,更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根植于特定成長土壤各種競爭變量的有機組合,它往往需要借助強勢領導人的推動,更依賴于全面的組織變革以及系統性的公司改造。
不同公司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面臨的創新需求與風險并不一樣:
初創、小型企業有更多機會創新,機會成本也更小;成熟、大型企業想要創新,則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
以聯想的公司屬性與優劣勢而言,其創新的難度、風險和成本,就遠遠大過其資源整合與產業擴張,但這不妨礙其躋身“全球最受贊賞公司全明星榜”。
“監視員工”就是壞公司?
調查顯示,國內對員工的上網聊天記錄、電子郵件等內容實施監控的企業超過20%,而在IT、互聯網以及部分高新技術行業,這一比例更高。按此邏輯,谷歌、微軟都不可能成為“好公司”。
姑且相信圖列標準的合理性,但由于這些標準過于主觀,在兩分法下缺乏程度之分,其可操作性也是令人質疑的。
即使同意“好單位充滿和藹與快樂”,“壞單位裝滿傲氣與怨念”,在這樣的“好單位”里,難道就沒有難以相處,或不夠快樂的員工?再壞的“裝滿傲氣與怨念”的單位,難道就沒有和藹而快樂的員工?一個單位“要求員工服從”的同時,不代表一點“鼓勵員工創新”的空間都沒有。
即使“好單位”是“讓員工會利用時間”的單位,但由于每個人對時間的觀念不一樣,對時間的利用方式也不一樣,這樣的“好單位”里面一樣會有感覺浪費時間的人。多次躋身全球最佳雇主榜單的麥當勞要求新人從基層工作崗位做起。剛進入該公司的年輕人,從事的都是炸薯條、做漢堡這樣的工作,歷經大浪淘沙之后才能成為了解基層狀況的經理。你能因為那些堅持不下來的人抱怨工作“浪費時間”而否定整個麥當勞的管理系統么?
最后,需要指出,公司的好壞也不是永恒的。
20世紀90年代的耐克公司在勞工問題上聲譽很差,而現在該公司被普遍視為可持續發展的商業領袖。即使我們完全同意本圖觀點,用一張圖就對一家公司下絕對的評價,沒有看到公司本身變化、成長的可能性,也是狹隘而危險的。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