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怪誕行為學》,如何誘惑你的消費者
看到一本好書,并不容易。
這是一本活的營銷教科書,因為它的思考一直跟隨人的行為,而不僅僅對現象的靜態剖析——后者往往是諸多理論書籍的通病。
現象永遠是變化的,固定的理論往往是僵化的,卻被一些人抱在懷中當成真理。
01
怪誕行為學最重要的觀點是:
我們的非理性一次又一次,以相同的方式發生。
不注重長遠利益是人類的自然傾向。
多數人只有到了具體的情境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丹·艾瑞里是一位幽默又富有質疑和求實品格的作家與學者,是心理學和營銷學方面的專業人士。
他的觀察和實驗,讓這本書真實地反映了人們在生活中所做的多數決定,其實都是出于非理性——盡管我們自認為深思熟慮、頗為斟酌。
這對營銷來說當然是好事。
因為營銷本質上追求的就是如何利用人們的非理性去影響他們,以便創造出成癮性消費的佳績。
李笑來最近說“一切成癮性消費,都是生產者對消費者的剝削。”
可是,營銷以創造了成癮性消費為榮、為成功的標志。
我們始終活在價值觀相悖的世界里,就像當下的小紅書專家(擴大到整個自媒體賣課大師)都在教人如何抄襲爆款。
拿到結果和職業道德,永遠都是背道而馳的嗎?
人們明明知道抄襲等同于偷竊,可一旦它跟利益相關,且跟真正犯罪還隔著較遠的距離,就心安理得地這么做了——甚至于出書教你這么做,而出版社會也不會認為一本通篇教人抄襲爆款的書籍有什么不對。
這是人類的群體非理性行為的典型事例——背離道德,并且心安理得。
02
了解人類的非理性行為,對每一個人來說也有好處。
知道外界怎么牽引我們,知道我們具有哪些非理性的習慣和脆弱——或者會有一絲絲的改進和擺脫呢?
這正是丹·艾瑞里寫作的初衷。
這本書有利于任何一方:無論是營銷界,還是消費者。
怪誕行為學列舉了很多種“非理性行為的”現象:幼鵝效應、免費效應、誘餌效應、所有權幻覺、預期效應、獨立需求人格、性興奮影響、多選擇困境等等……并對市場規范和社會規范做了清晰的界定——這是人類活動的兩條主要邏輯線。
為了便于理解,我把它做成了一張圖示:
這些影響人類非理性的因素,力量有強弱,但基本上可以概括我們日常的行為表現。
免費效應
免費誘惑昭示著促銷所激發的一切非理性消費行為。
想想前天(7.5)發生的史詩級外賣大戰,美團大肆派發0元奶茶券;充分利用了免費誘惑引發的非理性行為,實現當日訂單量突破1.2億。
在免費的刺激下,人們喝下了比平時多得多的,對健康不利的奶茶。
盡管《怪誕行為學》在2008年已經出版了,它列舉的非理性行為在今天依然非常行之有效。(營銷人應該為此感到慶幸)
正如它所說:
免費引起的情緒沖動是不可戰勝的。
“零”不僅僅是一個特別的價格表示法,它還能喚起來熱情的情緒——成為一個非理性的興奮的來源。
你可以用免費方案來掀起搶購狂潮。我們壓根兒不想買的東西一旦免費了,就會變得難以置信地吸引人。
誘餌效應
一個產品誘餌、社交誘餌、價格誘餌都是有用的,幫助了人們無需在真空中做決定。
它也有一些規律:
我們有生以來就被比較所束縛,人們總是觀察周圍的事物以確定彼此的關系。
你想吸引的那些人很難在沒有比較的情況下對你做評估。
在給顧客三種選擇之后,多數人會選擇中間的那一個。如同飛機會在跑道的兩列指示燈之間降落一樣。
如果去掉了誘餌,人們的選擇就不一樣了。(餐館推出一道高價菜,這樣可以引誘顧客點次貴的菜)
幼鵝效應
幼鵝把生下來第一眼看到的生物視為“媽媽”;實際上這跟定位理論是不謀而合的。
錨和幼鵝的這一切,比消費者偏好的內涵更深遠,所謂搶占心智本身就是一個非理性的植入,這是定位能夠成功的關鍵。
如果在要在它之間們列個公式:幼鵝效應=印記+錨定效應+定位
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可以很容易被操控。我們一旦以某一價格買了某一產品,我們也就為這一價格所“錨定”。
盡管最初的價值是任意的,但一旦這些價格在我們頭腦中確立,它們就能塑造我們目前和未來的價格理念,而且過去我們遇到的任意的錨在形成初次決定之后仍會長久存在,陪伴我們左右。
任何問題都可以創造出錨來。這看起來理性嗎?當然不,但我們就是這樣的——說到底,我們也是一群幼鵝。
自我羊群效應
今天我們用一個更常見的詞,復購。
當你第二次、第三次消費同一品牌時,你已經加入了自我羊群,你排到了自己以前的體驗之后。
虛擬所有權
這是一種很巧妙的心理學營銷手法。我認為它的另外一個同義詞,是小米的參與感。
虛擬所有權是廣告業的主要動因。
用戶社群、會員的首月免費試用,珠寶試戴、衣服試穿、名車試駕……一旦我們試用了它,所有權的情緒就涌了上來。
拍賣會兒上——出價最高、參與時間最長的競拍者,是虛擬所有感最強的人。他們處在一種非常脆弱的地位:一旦他們將自已當作所有者,就會強迫自已一再出高價防止失去這一地位。
獨特需求的人格特質
小眾品牌和奢侈品牌正是因此而成功的。
獨特需求的人格特質顯示,人們有時甘愿犧牲消費快感來突出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
人們在選擇食品和飲料時有兩個目標,要么能給自己帶來最大享受,要么希望能在朋友心中留下自己正面的人格特質印象。
預期效應
不要低估展示的力量。
器皿的檔次提高了,咖啡的味道也隨之提高。我們能接受銀盞里的咖啡比紙杯里的咖啡售價貴50元,哪怕它們是同一種咖啡。
在菜名前加一點帶異情情調、時髦的詞語(“墨西哥辣椒芒果牛肉”,或者用“北美草原水牛肉”代替“牛肉”),事先給予這種信息,用以改變預期,能有效地影響人們對味道的判斷。
預期還可以形成成見。
大腦不能在每一種新環境下僅憑片段就開動,它必須建立在從前所收到過的信息基礎之上。——又一個廣告業的主要動因。
人們的預期能夠改變他們的主觀、甚至客觀體驗,從而對他們施加影響(有時這種影響非巨大)。
書中舉可樂的例子:大腦對飲料反應的基本愉快值在兩種飲料之間是相似的。
但可口可樂相對于百事可樂的優勢在于它的品牌——它激活了大腦的高級機制。這些聯想因素而非飲料本身的性質給可口可樂帶來了市場上的優勢。
一提到品牌名人們就更喜歡可口可樂的原因,聯想更加強烈,使得大腦中代表這些聯想的部分能增加大腦愉快中心的活動。
多年來對消費者鋪天蓋地的信息轟炸,例如“可口可樂,讓一切變得更好”已經使人們難以分清,他們到底是喜愛它的包裝,還是喜歡包裝里那些棕色冒泡的液體。
品牌、包裝,還有關愛之人所做的承諾,都能使我們感覺舒服一些。
社會規范與市場規范
如果要舉通俗的比喻,社會規范是禮物,市場規范是現金。
1000元的禮物比1000元的現金更容易拉近人們的距離;因為前者包含了友好、肯定、感謝等諸多因素;而后者意味著交易或者酬勞。
這兩個概念,更適合運用于企業管理與品牌運營。
作者顯然更傾向于社會規范:
一旦社會規范與市場規范發生碰撞,社會規范就會退出。換言之,社會規范很難重新建立。(我們知道,品牌形象也是如此)
社會規范可以建立忠誠。
強調雇傭關系中社會性的一面所能營造出的親善氛圍。社會規范(例如共同創造者的興奮)強于市場規范(例如增加薪酬)時,員工能為公司特別是那些剛起步的公司創造的價值的確令人矚目。
金錢的作用是有限的。
金錢到最后經常是最昂貴的激勵方式,社會規范不僅成本較低而且更有效。
03
實際上,我整理出來的這幾個效應法則,對營銷來說已經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論了;它幾乎沒有一句話是過時的,仍然高度適合于我們當下的場景。
這一本書的精彩之處,遠不止這些——但是也取決于讀者的自已感受能力。畢竟任何內容,只有吻合了我們的內在經驗,才能夠在認知上得到真正確認。
非理性行為隨處可見,前幾天我在一個營銷交流群里說:一個人的感受力取決于自已的水平。
被那位群主指責有人身攻擊之嫌。
他顯然不愿意理性而誠實地面對這一點。
從心理學說,非理性行為讓人們識別了自己,可以進行有意識的克服。
從營銷學說,非理性行為讓品牌識別了消費者,可以進行有意識的征服。
知識就是這樣可愛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