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3W黃金圈法則(2025年版)
首發:策略人藏鋒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教父》
看透本質需要策略思維,找到問題的關鍵和厲害之處。
當我們真正去找本質的時候,需要用到特定的工具來落地,而不是干想干談,應該是有步驟有環節有方法的。
此次我推薦的思維工具是黃金圈法則,源自西蒙·斯涅克的《從“為什么”開始》。
選擇大于努力,選擇背后需要建立認知,認知背后需要找到本質。
接下來我把我在策略思考中用到的黃金圈法則分享給大家,希望能激發你的一些靈感。
文章目錄:
1. 什么是黃金圈法則?
2. 黃金圈法則為何如此重要?
3. 黃金圈法則的使用方法及相關案例?
1. 什么是黃金圈法則?
黃金圈法則有三個W,從內到外分別是Why、How和What,
基于策略維度,我們對黃金圈法則的定義是:做什么是表象,如何做是路徑,為何做是本質。
也就是先問為什么,再問如何做,最后再問做什么。
2. 黃金圈法則為何如此重要?
黃金圈法則的重要性并非簡單的三個圈,因為它在根本上重構了我們思考、選擇、溝通與行動的方式。
(1) 戰略層:從“為什么”出發,做正確的事
從戰略維度,黃金圈法則的核心價值在于定魂。只有找到“我們存在的合理性”,才能做到在一開始的戰略領先。
如果方向錯了,再高效的執行都是無的放矢無畏浪費。
只有先定好Why,先明確真正意義上的價值,才能確保“做正確的事”,也才能讓“正確地做事”變得更有意義。
(2)品牌層:深挖價值觀,實現品牌的長期主義
真正偉大的品牌,不只是單純地告訴用戶“我們賣什么”,而是表達“我們相信什么”。
真正價值的碾壓,是在產品功能價值上疊了價值觀的buff。無法模仿的是偏好,是愿意相信。
找到Why,就是找到更高層次的用戶價值,才能做到品牌溢價和品牌忠誠,最終實現品牌的長期主義。
目標用戶難道不知道有溢價嗎,只是自己覺得值罷了。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認可的價值買單。
(3)產品層:在開發層段位領先,在營銷層溝通碾壓
做產品策略,用戶洞察極其重要,先找到用戶洞察,然后再去找實現方式。
好的問題是答案的一半。對于產品而言,好的開發是營銷的一半,是事半功倍而非事倍功半。
用Why的邏輯來做產品開發,找到用戶深層痛點,建立理念先行的產品競爭力。
在研發上,先從源頭定義標準,不盲目跟風,找到用戶決策的“為什么”。
在營銷上,不只是一味告訴用戶“我們做了什么”,而是要讓他們認同“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做”。
(4)思考層:避免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術上的懶惰
有人盲而無果,有人忙而不盲。
有人從外到內搞低維戰術,打出的拳軟弱無力。有人從內到外做高維戰略,打出的拳雷霆萬鈞。
黃金圈法則就是讓我們在開始之前先想清楚“為什么”,從根本動機維度思考。
不要一開始就陷入碎片混亂的戰術陷阱,然后在“忙碌的自我安慰”中惡性循環。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大多數的努力都沒有任何價值,甚至產生的是負面效應。
黃金圈法則是戰略思維,是聚焦思維,是找到自己的決策羅盤,指引時間、精力和資源都花在最有意義,最能帶來正向結果的事情上。
(5)組織層:認知同頻,增強凝聚力+提升管理效率
組織層最大的內耗,首先是目標不同頻,大家都基于自己的理解來決策和執行,導致各行其實甚至南轅北轍。
當方向一致,定調好了之后,具體執行就會有一把確定的尺子。任何拋開目標評判執行的邏輯,都是耍流氓行為。
當目標同頻,每個人就不會陷入被動的“我該做什么”,而是變成“我為何而做”。
這樣的組織不僅執行效率高,還讓每個人都可實現主觀能動性。因為有了靶子,需要的就是不斷練箭,把每個人的能力真正調動起來。
當團隊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理解時,那就變成了一個無解題。
我們需要文化驅動型和流程驅動型組織,前者靠認同前行,后者靠規則推進,這才能真正發揮團隊的核心價值。
(6)人脈層:高質量的人脈是基于價值觀的認同
真正建立長期信任的,不只是對方“做了什么”,更是“為何而做”。
你是誰,你相信什么,你正在堅持什么,這幾個問題可以快速篩選出價值觀相近的人。
相比簡單的資源互通,更需要價值觀的認同。這樣的關系也更加穩固,更加長遠。
3. 黃金圈法則的使用方法及案例?
黃金圈法則不僅是溝通框架,更是戰略思維。
我們需要找到冰山之下的動因,以觸及問題的本質。
(1)不要只看到對方做了什么,要理清楚對方為何要這樣做
在做任何分析時,不要糾結于表面的動作(What),還要不斷追問對方背后的動機(Why)。
屁股決定腦袋,出發點決定了動作點。任何拋開背景的分析都是耍流氓行為,都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
(2)我們需要研究對方怎么做,更要深究對方為何這樣做
方法(How)固然重要,但沒有與目的(Why)相結合,那就只是學了術,分析不夠嚴謹也不夠深刻。
只有真正理解對方的目的,才能判斷這個方法適不適合自己。否則就是抄了形,東施效顰。這就是典型的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自我感動沒有意義,找到解法才是真。
(3)問的Why多了,自然能找到戰略的手感
黃金圈最根本的意義,就是確定自己的戰略起點。
不斷追問“對方為什么要這件事”和“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就是在不斷做戰略檢驗,方向校準。
先確保“做正確的事”(戰略),再“正確地做事”(執行),才能進入正向循環的長期主義。
我每次做重要決策時,都會不斷追問自己“我做這件事情真正能解決什么問題”,“這個問題是真正有意義的嗎”。
然后拆解出How和What,檢驗是否符合我的Why,這是檢驗的最佳標準。
(4)讓黃金圈法則頻繁練習不斷迭代,變成自己高效的戰略直覺
黃金圈法則不是表面上的一次性工具,而是一個需要反復練習,不斷內化與迭代的戰略思維模型。
當你把Why的思考變成了習慣,就會擁有“戰略本能”的判斷力。在做決策、做分析、做復盤的時候,都可以做到更高效。
案例 1:哈雷摩托——“實現個人自由的夢想”
哈雷不只是賣摩托車,它販賣的是一種身份象征,一種叛逆自由的精神圖騰。
a. 為什么 (Why)
實現個人自由的夢想。它代表著獨立、不羈、反叛和對主流秩序的挑戰,是“自由靈魂”的代名詞。
b. 怎么做 (How)
打造標志性產品體驗:堅持使用V型雙缸發動機,制造獨一無二的轟鳴聲和重型巡航摩托的經典造型。
建立用戶社群:創立官方哈雷車主會(H.O.G.),定期舉辦全球騎行活動,打造擁有強烈歸屬感的“哈雷部落”。
文化深度綁定:通過電影植入、品牌聯名等方式,將哈雷與“硬漢”“搖滾”“自由”等文化符號深度融合。
c. 做什么 (What)
生產和銷售重型摩托車、品牌服飾及周邊配件。
戰略解讀:
用戶購買的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成為哈雷騎士”的身份認同。
哈雷通過高度凝聚的社群文化將“Why”具體化,構筑起極高的用戶忠誠度和品牌護城河。
案例 2:TOMS鞋——“用商業改善生活”
TOMS不僅是一家賣鞋的公司,更是用商業模式實踐社會責任的代表。
a. 為什么 (Why)
用商業改善生活,TOMS相信商業應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b. 怎么做 (How)
開創“One for One”模式:每賣出一雙鞋,就為有需要的兒童捐贈一雙(從開創性的"One for One"捐贈模式和將三分之一的利潤捐贈用于公益事業,到現在致力于為世界各地的兒童創造美好的未來)。
用故事營銷觸動人心:強調消費者每一筆購買如何幫助改變世界,激發情感共鳴。
推動社群參與:組織“不穿鞋的一天”等活動,提高公眾對兒童貧困問題的認知與參與度。
c. 做什么 (What)
銷售帆布鞋,以及后續拓展的咖啡、眼鏡等公益產品線。
戰略解讀:
TOMS的“Why”本身就是最強競爭力。消費者買的不是一雙普通鞋,而是參與慈善、實現善意的機會。
這種高情感價值,極大提升了品牌吸引力和用戶忠誠度。
案例 3:樂高——“啟迪和培養未來的建設者”
樂高從不把自己看作傳統玩具公司,而是致力于兒童成長的創造力平臺。
a. 為什么 (Why)
啟迪和培養未來的建設者,堅信“玩樂”是開發兒童潛能的最好方式。
b. 怎么做 (How)
系統化積木設計:所有積木都可無限組合,具備高度兼容性。
倡導開放式玩法:鼓勵孩子自由拼搭,探索多種可能性而非遵循標準答案。
極致品質保障:每一塊積木都精密耐用、安全無毒,保持極高標準。
與教育深度結合:推出樂高教育系列,與全球學校和教育機構合作。
c. 做什么 (What)
生產積木玩具、主題套裝、樂高樂園,以及動畫、游戲等內容衍生產品。
戰略解讀:
樂高賣的不是塑料塊,而是“孩子的無限可能”。
它用清晰的“Why”打動了家長的教育焦慮,實現了品牌信任、情感連接和價值溢價的三重成功。
4. 總結
任何拋開標準談利弊和優劣的行為,都是耍流氓。好的問題是答案的一半,而把Why想清楚,便是做好How和What的一半。
我們講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在于是想清楚了Why,而不是一味埋頭低效執行。自我感動之后,很容易一地雞毛。
作者公眾號:策略人藏鋒(ID:clrcf2020)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