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基因和氣質,公司有基因和氣質嗎?
比如,前不久確定要合并的滴滴與Uber中國,有人就在討論“情懷問題”。他們說,中國互聯網又一次打敗了美國對手,感覺像是鄉村基收購肯德基。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文章,來自創業者陸樹燊,他對此有一些不同看法。
樹燊曾先后供職于騰訊和阿里巴巴,這兩段特殊的經歷,讓他收獲了全然不同的視角:
在他看來,創業,是同類人和同類人的集合。而滴滴和Uber,則是一伙人看不上另一伙人的故事。同時也是兩個巨無霸公司間的“基因之戰”。
他的感觸和思考,應該值得你花時間。
來源:行者慎思(微信號:shensing)
作者:陸樹燊
原標題:UBER vs. 滴滴,不只是情懷之爭
(一)
滴滴和UBER,補貼大戰、傳言合并、辟謠、再傳言、再辟謠、真合并。一如過去兩年中國互聯網中的合并大戲,滴滴+快的,美團+點評,攜程+去哪兒,58+趕集,美麗說+蘑菇街……
有朋友說滴滴和UBER的合并意味著中國互聯網的補貼大戰徹底落幕。
我說,君不見餓了么還在pk美團外賣?君不見易到背靠樂視,神州專車背靠聯想么?君不見優酷土豆現在背靠阿里,而百度的愛奇藝、騰訊視頻、搜狐視頻依然健在?還有到家配送、短租、醫療、互聯網金融……各家廠商都還在磨刀霍霍向豬羊么?
其實商業跟生物的種群生存是一個道理的。每個廠商都希望搶占一個行業生態位,有了這個生態位,他們的企業才能健康發展。哪里有生態位的重疊,哪里就有競爭,就有虧損和補貼,最后一死一傷,或者合并。
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而且能牽涉出非常多有關商業,有關團隊,甚至關乎人性的話題。借著這個話題,有些人就在討論滴滴和UBER合并的“情懷問題”。
他們說:中國互聯網又一次打敗了美國對手,感覺像是鄉村基收購肯德基。
還有人說“不要把世界,讓給我們看不起的人”。
妹妹問我,老是談情懷的人是不是有點太嬌情了。
我說,其實情懷背后都是現實。人總是互相看不上的。
創業,是同類人和同類人的的集合。所以這是一伙人看不上了另一伙人的故事。
我們生活在一個價值觀混亂的時代,周圍的朋友多種多樣,有人求近財,有人求遠利,有人只求名,還有人只求家人幸福,也有人只圖自己開心。
誰對,誰錯,說得清楚么?
你只能說誰可能成功,或者誰更可愛——也許你的潛臺詞就是,誰更像我。
(二)
先聽聽我講一個我的故事吧。
我10歲以前的童年生活是在農村度過的。那時候非常自由,光著腳丫到處跑,跑到田里去摸泥鰍,在屋后堆石子……沒什么規矩,也沒有什么個人空間可言,小伙伴們來我家都到床上蹦蹦跳跳。每次去市區伯伯家,我都覺得特別拘束,規矩很多,進門脫鞋,坐要有坐姿,不要蹦蹦跳跳吵到樓下,上廁所要穿專用的鞋子……我的內心是拒絕的,城里人規矩真多。
后來我家也搬到市區了,我也成了“城里人”。再后來,高中的時候因為是全市最好的學校,成績最好的“實驗班”,班里面剛好各區各縣平均分配名額,即是市區學生跟農村學生人數基本相等——于是我們這些“城里人”跟很多農村來的同學同班而居,同室而臥。
很自然也感覺出來市區學生和農村學生在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上的區別了。市區的同學,聊天就聊電腦游戲,聊Beyond,聊吉他,聊聊各種好吃好玩,這個時候農村來的同學大概只有悶聲不吭的學習了。加上在農村生活的同學很多膚色比較黝黑,穿著打扮、生活習慣等總會讓城里的同學私下議論“真土氣”。在這個時候,我是不會附和的,我心里想:不要看不起農村人。
直到有一次,隔壁宿舍一個出自農村的同學在我的書桌上看見一個本子,直接就翻開看——那是我的日記本——我心里格外憤怒:農村人太不尊重人的隱私了,真沒規矩!
產生這個想法的時候,我一愣,我難道不是農村人么?于是我開始不斷反思我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是的,在市區生活之后,住著樓房,有了自己的房間,有了自己的抽屜,所以自然有了自己的隱私空間,不希望別人去隨便碰我的東西。在市區上學若干年后,我自己跟其他的市區同學有一樣的興趣、著裝、習慣甚至口頭禪……我一點都不像農村人了。
但農村同學“土氣”、“沒規矩”,并不是他們的錯,只是大家的生活習慣不同罷了。他們土氣,但正因為他們沒有那么多花哨的娛樂,他們在學習上特別專注;他們以前沒有好的學習條件、沒有好的老師,甚至沒有好的教輔資料,現在他們卻能跟我們考出一樣的成績,他們的優秀不言而喻;他們沒什么規矩,不知道保護我們的個人空間,意味著他們自己也沒有什么防備,為人坦蕩蕩;沒有太多講究,為人熱情爽朗,有什么好吃的也都熱情地拿來跟我們分享……
想明白了這點,我也就釋然了:真不想讓別人碰的東西我會收起來,不讓別人不小心碰到就好了。其他的,放開一點不是更好么?
(三)
聽完這個故事,還有一個故事。
2013年底,我加入了支付寶錢包團隊,這個在當時號稱阿里巴巴最核心的團隊。而在此之前,我主要的工作經歷,是供職于騰訊郵箱和微信團隊,從11年到13年經歷了微信幾乎整個創業期,可以說,我的職場基因打上了深深的騰訊和微信烙印。
阿里巴巴是出了名的狼性公司,抄錄幾條阿里人奉為圣經的“阿里土話”給大家看看就知道了
“擁抱變化”
“生命在于折騰,不在折騰中崩潰,就在折騰中涅槃!”
“沒有坑,就先讓自己成為蘿卜”
“不要事情找你,而要你找事情”
“很傻很天真,又猛又持久”
“與其怕失敗,不如狠狠地失敗一次”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絕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見到后天的太陽。”
“不難,要你干嘛?”
而騰訊公司的文化就不一樣了。由于員工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校園招聘,所以這些大學剛畢業就在公司里工作的人,都帶著一股非常強的學生氣,再加上公司創始人都是工程師出身,所以整個公司都非常斯文。
而微信團隊(曾經的廣州研發部)在騰訊公司中又極為特別,也許是因為遠離總部,在微信做大之前,這里的升職、調動的機會并不多,人員流動很少,團隊里隱藏了非常多低調卻才華橫溢的同事。在部門群里聊天,總是時不時就有人賦出詩一首,或者來一句讓人拍案叫絕的金句,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卻常常少言寡語,默默在做好事情,專心的雕琢產品、代碼、設計稿。
騰訊內部有一個叫“瑞雪精神”的傳統——不要逆乘電梯,要文明排隊等。在阿里,我很快發現,靠“瑞雪”是無法生存的。
比如,我在支付寶大樓21樓辦公,每天中午如果我不逆乘電梯是下不了樓的——因為大家都逆行了,樓下的同事先坐向上的電梯上來后再下去;
比如同事幾人一起經過一個門,我先推開門的話,我會扶著門讓后面的人好過來,但從來沒有其他人這樣做;
再比如,下午發點心水果,晚上發夜宵的時候,如果不飛奔過去搶的話,你只能聞著別人吃東西時那個香噴噴的味道,獨自默默的吞口水。
“斯文”在阿里并不是一個好詞。在阿里我“學會了”罵粗口,我發現不說粗口在這里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有的上級會說,如果這事搞不定,你就跪下去求他——我不敢想像在騰訊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最典型的一次,我在公司樓下上樓時遇到一個沒打過交道的女同事抱著大箱小箱,我主動幫她拿了幾個——是的,很小的一件事。后來這個同事說,在公司這么久第一次遇到有人主動幫忙拿東西。這又讓我疑惑許久。
在阿里我顯得像是個怪人。
曾經有人問我騰訊跟阿里的區別,我說:“書生”跟“土匪”的區別。但我不覺得阿里這樣不好。
騰訊人之所以“書生氣”,是因為大部分人是需要寫代碼,需要設計產品,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創新模式,不斷地思辨,思辨之后再執行,這樣當然要求非常多高學歷的“好學生”,要有理想,有才華,愛創新愛創造講規則;
而阿里是一個典型的銷售、運營導向的公司,一支在電子商務最前線作戰的部隊,每天跟各行各業的小商家打交道,幫其他需求奇特的傳統行業客戶解決問題,更多地講執行,要接地氣,要講結果,要吃苦耐勞,需要每個人都能像獨立作戰。這樣的團隊,不“土匪”能行么?
在阿里,所有人都是那么粗野,叢林生態,大家都忙著向前沖,沒人有空給你“舔傷口”。
所以你能明白為什么騰訊過去沒把電商做好,而阿里也沒能做成社交了吧。
九型人格把人的九種性格分為:“思維中心”、“情感中心”、“行動中心”。你總不能讓行動導向的人去做思維導向的事的。
業務決定企業基因,決定團隊氣質。
為什么百度老說要“狼性”,卻不可能變得“狼性”。你試試讓公司里的程序員每天都排隊、集合,跟美發店的小哥小妹們一樣,站在公司門口大喊“干!干!干!殺!殺!殺!我們是最棒的!保證完成任務!”
一個月后我們來看看離職率。
(四)
很不巧,滴滴創始人程維同學在創業前長期供職于阿里巴巴的B2B團隊和支付寶團隊。所以滴滴最大的口號也是阿里那句“擁抱變化”。滴滴是一個典型的運營導向的企業,也很喜歡用重地面部隊的方式來進行業務開拓;
而UBER,一個信仰技術的團隊,一個來自“高大上”的美國的外企,在中國招聘了大量出身外企的精英,并且使用輕模式、小團隊就能保證大規模業務的順利開展。
這似乎又是兩個“阿里”vs“騰訊”式的對手。
于是,是否可以說“運營導向”打敗了“技術導向”呢?
并沒有。
很多人喜歡簡單地把企業的并購講為誰吃了誰,并由此推導出規律,比如文前提到的若干并購案,大家就在說是狼性企業吃了羊性企業,是北京企業吃了上海/南方企業。——那攜程并購去哪兒又怎么講呢?蘑菇街與美麗說的合并又怎么說呢?
(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同學,回頭我會專門寫文章再聊聊北、上、廣、深、杭五個城市創業環境的區別。有興趣的同學歡迎關注本公眾號“行者慎思”)
資本操作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企業、產品和業務之間的競爭更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只是基因決定,那我們做這個企業有什么意義?如果一切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命運,我們在商海、在人海中不斷奮進又為了什么?
生活、工作、創業的樂趣其實正在于未來的不確定性。
但有一點我們是知道的,像“出行服務”這樣的O2O業務,公司初期的運營非常需要“運營導向”(個人業務)或者“銷售導向”(企業業務)來保證生存,并進行業務模式校正;而公司發展到中期、成熟期,卻特別依賴技術和產品,需要通過大平臺、大數據和智能算法建立規則、模式來優化體驗,提升效率;同時,O2O業務不像過去的電商一樣模式相對確定只需要改進運營策略,它需要不斷地創新產品、更新模式,不斷地針對線下業務的具體情況調整產品的設計。
也即是說,O2O企業需要“阿里”和“騰訊”兩種基因同時存在。
從打車大戰數年來,我們可以看到滴滴的技術、產品團隊也很優秀。滴滴和UBER的區別,只在于誰的運營基因更強一點罷了。
(五)
中國歷史上,不斷有朝代更迭,有非常多的戰爭,但這些戰爭之間卻大有不同。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成敗。
秦國曾經是偏居西陲之地的一個弱國,資源匱乏且長期處在戎狄的威脅之下,但最終它卻一統了天下。轉折點在“商鞅變法”。這個變法后的“集權強國”打敗了“分封諸侯”。變法之后,只有秦國打各國的份,各國基本上是不敢招惹秦國的。
鴉片戰爭,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大清帝國的國門,這是“現代火器”打敗了落后的“傳統兵器”,更是“現代國家”打敗了落后的“傳統帝國”。同樣的,大清一見英國人的軍隊,是絕計不敢再去碰他們的,逢戰必敗。
這樣的戰爭,是“高低戰爭”,是模式高的打模式低的,是先進打落后的“降維攻擊”,是不可逆的,是高者必勝的。
另外一種戰爭,像楚漢之爭,劉邦是流氓,項羽是貴族,最后流氓打敗了貴族。
這樣的戰爭,只是“平面戰爭”,大家站在一個平面上,誰成誰敗在初期并不能下定論,一切只有到最后才有分曉。
這種戰爭是組織方式、經營策略的區別。他們是同一個模式上的兩個團隊之間的“肉搏”,最后誰更靈活、更聚人心,甚至“更無恥”,誰勝利。
滴滴快的們打敗傳統出租車行業,就是一種典型的“高低戰爭”。但UBER打滴滴,卻不是,這只是一場“平面戰爭”,在這樣的一個戰場上,需要血拼,所以UBER跟滴滴打仗注定是一場血腥無比的肉搏戰,這場戰爭如果殺到最后,兩敗俱傷都不為過。還好他們收手了。
也許如果UBER的人工智能真正的準備好了,針對滴滴的這塊戰爭可能會變成“高低戰爭”——可惜還遠沒有。
也許你會覺得這是屌絲逆襲。但打不死對手,意味著你們沒有高低之分,并沒有什么資格看不起對手。你們頂多是城里人,他們是農村人,可是城里人真的有資格看不起農村人么?
中國古代一直有一種屌絲:北方少數民族,憑借他們的騎兵優勢,不斷南下進犯,打擊南邊的中原王朝,中原王朝屢屢戰敗。但有兩個人反其道而行,向胡人學習,并主動出擊把他們打敗了——趙武靈王和漢武帝。
趙武靈王,他為了抵抗北方的胡人侵襲,提出“胡服騎射”,脫下中原人的長衫,全民穿上胡人的衣服,練習騎馬射箭,終于訓練出一支非常強悍的騎兵,用他們打敗了胡人,并且開拓了北方的領土。
漢武帝時,漢朝已經受到了幾十年的匈奴之苦,所以他學匈奴之法訓練騎兵,數次北伐,奪回了河套之地,“封狼居胥”,把匈奴徹底打垮,使得終漢一朝,再沒有匈奴之患。
……
這個時代世界科技大變革,“奇點”即將來臨,科技變化很快,而中國也經歷著社會經濟轉型、文化轉型,我們面臨著各種思想沖擊,價值觀必然混亂,會有無數的對錯之爭,卻不會有多少對錯之分。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好事,生在這個時代,是我們之幸。
回想盛唐氣度,包容天下,不擇細流。愿有生之年,得見如此。
所以,你可以有你的理想,有你的情懷,你也可以表達,但這并不是終點。你還可以長大,你還可以包容,更可以向他們學習,學他們之長處,最終成為比他們更優秀的人,做比他們更優秀的企業、產品。
*我對以上各公司的評論只限于過去,并不代表現在和未來,企業總是在成長和變化的。
END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