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玩不轉social?
來源: 酸奶哥肖恩(ID:YogurtBrotherSean)
作者:酸奶哥肖恩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絡本人
最近我去拜訪一位市場總監。她是P&G出身,對品牌定位、廣告傳播這一套都很嫻熟。同是從甲方出身的酸奶哥,與她找到不少共同語言,因此聊得甚是投機。
但是當我們開始展示為這家公司做的social marketing plan時,這個和諧場面就不復存在了。
“我覺得這個campaign設計很不連貫?。∶恳惠喌男畔⒅g不是很有邏輯?!?/p>
“這個idea是有點意思,可是我的品牌信息不完整:RTB,functional benefit 都沒有。”
“不對啊,你講太多情感態度了,這和我的品類有什么關系?”
她連連發問,我卻不知道該從何回答起。
因為要回答她的疑惑,遠遠不是直接應對這幾個問題那么簡單。這些問題反映的,是P&G小姐的認知體系與社會化營銷的不協調。
越懂marketing,越不懂social?
就在不久前,品牌還在把“social marketing(社會化營銷)”作為“traditional marketing(傳統營銷)”的補充;今天,大部分的品牌都已經把社會化營銷作為常規手段了。
市場總監們對社會化營銷“到底有沒有用”的質疑聲言猶在耳,轉眼間,他們搖身一變,又成了言必稱social的弄潮兒。
只是很奇怪,在社交媒體的海洋里喝了那么多水,又被無數號稱專業的分析文章狂轟濫炸,很多人依然不明白social marketing究竟是什么,以及怎樣才是服用它的正確姿勢。
本來么,marketing這個行業門檻很低,從業人員魚龍混雜,所以大家的認知水平不一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酸奶哥研究發現,對social玩得最溜的,往往是半路出家,沒有什么理論基礎的同學;越是科班出身,受過良好訓練的marketer,往往對社會化營銷誤解越深,使用起來也越笨拙。
就像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這位P&G小姐,過往的經驗積累反而成了負累。主要是因為在以下三個方面有認知的偏差。
一、社會化營銷要求不一樣的洞察
“insight(洞察)”對marketer來說,實在是太熟悉了。所以,出身名門的品牌經理/市場總監們,往往會認為,在做社會化營銷時需要的洞察,和自己過去一直在講的消費者洞察沒有區別。
事實并非如此。
舉例來說,一個快消品牌講的消費者洞察,可能是:
這是一個品類相關性很強的洞察。Unilever的經典培訓marketing foundation里,也會強調說,一個好的insight,應該具有品類相關性。
道理很簡單:在傳統廣告里,如果最后你的產品要完美解決消費者的問題,那么你針對的洞察必然是落在這個品類里的。放到麥當勞的例子里,解決方案就是一個“同樣美味但是更健康的漢堡”。如果消費者的洞察沒有品類相關性,比如說是“我渴望健康”,那么它有太多解決方案,無法用區區一個漢堡來填補。
傳統廣告的邏輯,是很簡單很粗暴的。因為消費者被迫觀看廣告,所以品牌可以規定那個廣告的情境是什么。吃漢堡——想要健康——吃健康的漢堡。
這一套在社會化營銷里完全行不通。
在社會化營銷的場景里,品牌和所有品類的信息在競爭,無法決定當時受眾的關注點。如果受眾沒有在想吃漢堡的事,你說這么無聊的話題只會被自動屏蔽。
所以,社會化營銷針對的洞察,應該更廣泛。它是超越品類的,是在所有信息中依然會被消費者注意到的。
簡而言之,社會化營銷應該把受眾當人看,而不僅僅是“消費者”。
社會化營銷針對的洞察還應該更深刻。
品牌都希望自己的信息能被傳播起來,所謂的word of mouth。但是一個隔靴搔癢的理念是不會引起重視的,只有擊中內心,引起共鳴的主張,才會被受眾自動轉發。
這樣說來,“一個更健康的漢堡”就不會吸引太多注意。但如果在它之下挖掘出“自律的人才配得上更好的生活”這樣的洞察,也許就能被受眾認同和傳播。
所以想要做好社會化營銷,應該去關注和理解新中產階級的焦慮,中年危機的成因,婚姻與愛情的沖突,90后對自我的認同與放縱……這些社會文化背景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抓到目標人群的深刻洞察。
二、社會化營銷有完全不同的節奏
如果現在你去采訪品牌方,一定會發現大家的知識儲備還是很不錯的。畢竟都是聰明人,也都很好學上進。
他們一般都知道受眾時間已經很碎片化,注意力也非常短;也知道在信息過多的時代,很少有品牌會有能力連續出現在大部分受眾的視野中。
但是知識儲備和實際應用還是有很大的鴻溝。很多品牌在進行社會化營銷計劃時,保持著傳統營銷思路的強大慣性。
比如,分好幾個階段的campaign。要花一個月的時間拋出懸念,預熱;再花一個月的時間讓核心消費者深度了解和體驗;最后這些消費者再分享自己的體驗,擴大影響,最終觸及更廣泛的人群。
團隊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這三個階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力求做到自然過渡,充分調動消費者情緒。還要保持品牌信息的層層遞進,連貫一致……
搞得和真的一樣。
回過來看看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你就會明白,沒有人會跟著你的節奏來看你的溝通。H5,視頻,公眾號……品牌必須假設受眾只會看到其中一個端口釋放的信息。應用場景,產品賣點,品牌態度個性,甚至完成購買。
Social要做的就是短平快,一個星期就足夠了。2016年刷屏級的社會化營銷案例,持續時間不過也就兩周吧。
航班管家 X 新世相:逃離北上廣
也有品牌方說,我就是要力推幾個月。如果不是錢多燒的,那一定是沒有錢卻想耍流氓了。
三、Viral和“品牌的role”如何共存
經常聽到的品牌方需求,就是要“viral”。然后真看到一個足夠有殺傷力的想法,品牌方又會說,“品牌的role在哪里”?
我打賭,這是所有social agency最怕聽到的問題了。
很多乙方的應對方法,是聚在一起罵甲方傻逼,然后再乖乖地去改改改,把品牌的元素一點點加進去,最后把原先令人振奮的想法改到它爹娘也不認識,再也“viral”不起來為止。
另外一種極端,是品牌方被說服了,所以出來的方案的確可以傳播。但是不管是品牌力的提升,還是銷量的實際增長,品牌都沒有得到。原因是傳播的推動力并不是深刻洞察,也不是品牌賣點。
比如,這兩天楊洋為oppo拍的小人國廣告被很多公號,甚至是廣告圈內人士的自媒體推送(估計花了不少錢)。
看完之后我獲取的唯一信息是“oppo的手機能拍照”。這能幫到品牌什么?
這條片子的本質只是“楊洋迷妹新春大回饋”,以及“制作公司能力展示”吧?
要想解決viral和“品牌的role”共存這個世界難題,最重要的是甲乙雙方需要達成共識:“品牌的role”究竟是什么?
如果是指產品的露出,大大的logo,產品賣點,功能利益……基本上也不要想傳播力這件事了。你想要的,也不過就是一條在網絡上播放的廣告罷了。
如果我們同意,“品牌的role”也可以是在受眾腦中的一種態度、價值觀、情感,我覺得這件事大有搞頭。
因為今天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地為這些產品功能利益之上的東西買單了。多芬的real beauty,New balance的匠心,甚至是P&G最近的like a girl都是現實的例子。
說到底,還是要抓準了洞察,并且品牌迅速搶占某個價值觀。social,愛你不容易。
其實以上我總結的道理很簡單,但是執行有困難。原因也無外乎以下幾個:
1. 最終決策者沒有理解社會化營銷。
很多市場部的負責人沒有時間,也沒有決心來學習社會化營銷 。他們依賴的還是過去老模式里的成功經驗。50歲的Marketing VP,和目標消費者距離實在太遠了,常常以為用小鮮肉做代言人就是貼近90后。
我遇到過好幾個例子,都是品牌經理,總監已經認可的方案,在VP那里反復修改,無法定奪。
這種情況,還是建議放手,把社會化營銷的重任交給年輕人。畢竟,他們學起來比你快多了。
2. 不能接受品牌“硬元素”的弱化。
想要能在社會化營銷中取得成就,需要弱化“產品包裝、RTB、功能利益“這些硬元素,強化“態度、情感、價值觀”這些軟元素。
這對傳統大公司里的品牌負責人來說,是顛覆性的,短期內很難在內部達成共識。這個需要品牌方全體反復學習案例,自我總結自我挑戰。
整體洗腦的過程任重而道遠。
社會化營銷,其實是更高階的溝通模式。
還有一些marketer,在傳統的模式下也沒有練好基本功,連什么叫洞察,什么叫觀察都沒有搞清楚,又怎么能指望他們在社會化營銷中脫胎換骨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