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破小眾圈層,「潮玩」躋身藝術時尚圈
原標題:BACK TO PLAY! 別拿「潮玩」不當事兒
2020年最夸張的故事,當屬中國大基金對泡泡瑪特的集體失手。
隨著盲盒經濟的爆火,泡泡瑪特開盤就破1000億的市值。讓「潮玩」這個原本屬于小眾的圈層文化,開始逐漸被大眾所熟知和追捧。
越來越多的成年人喜歡頻繁購買玩具公仔。這個現象越來越明顯,變成一種正在崛起的時尚消費。
「潮玩公仔」喚起了大人們內心深處所保有的童真。
“做個成人,持續而又長期地做個成人。其實是一件十分討厭的事。”
一、別拿玩具不當潮流
不同于普通玩具,「潮玩」更像是一種限量的藝術品。
就像古代人喜歡把玩一些小雕塑品。除了有收藏價值,也能彰顯個人的審美和品味。
Brothersworker系列玩具
看過電影《春嬌救志明》的朋友,一定還記得這個片段:張志明在房間里擺放了許許多多的潮玩,春嬌就常常取笑他是長不大的孩子。
“可是這個世界上,有著千千萬萬個長不大的「張志明」。”
娛樂圈潮人周杰倫、陳冠希、權志龍以及林俊杰等等都十分熱衷于收藏各種潮流玩具,并且頻頻在社交網絡曬出這些頗具藝術感設計出彩的公仔。
蘇有朋的Instagram更可稱為是「線上公仔博物館」,一眼望去全都是各類潮流公仔,滿滿的炫酷萌趣畫風。
與大多連載十幾年的動漫或影視劇IP等傳統手辦不同的是,潮流玩具沒有具體的故事背景,純粹依靠藝術設計和視覺美感來傳遞藝術家的設計理念。
21世紀初期,潮流玩具的概念逐漸傳入美國并與當地文化融合,涌現出一大批頂級藝術家,像Ron English、 David Flores、Jeff Koons等。
Ron English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來自美國新澤西州的街頭藝術家——KAWS。
潮流藝術家:KAWS
其創作的玩具人物憑借著標志性的“XX”眼球結構以及骷髏頭骨的形象,被通過惡搞的方式反復出現在各大藝術作品中,甚至是巨型的裝置藝術。
這些風格極強的作品,得到了許多品牌的追捧,隨之逐步形成了其獨特的潮玩圈。
這些又颯又美的公仔形象鮮明獨特,讓人一眼看到就會深深記住它的造型。
不僅集合了街頭文化、波普文化、嘻哈文化等元素,同時還融入了藝術、繪畫、雕塑等審美風格,頗具靈感和創意。
然而,鮮少有人知道。
潮玩公仔其實是被稱為「Figure教父」的 Michael Lau 劉建文帶起來的。
二、中國潮玩公仔鼻祖
1998年,第一位使用12寸全身可動人偶玩具 action figure 創作作品,并舉辦了主題藝術展覽。
“他將一個普通公仔,變成了Hip-hop玩具。”
Michael Lau
1970年出生的Michael Lau,沒有接受過國外教育和生活經驗,是典型的香港本土創作人。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他,之后順利地進入了香港大一藝術設計學院學習。
憑借在日本廣告公司的工作經歷,以及自己多年來作品的積累,在畢業后的第一年(1993)就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了第一個個人畫展 Michael Lau Exhibition 1。
此時的Michael Lau 還未與潮玩發生太多的交集。
直到1997年, 他為香港地下樂隊 “Anodize” 亞龍大設計第三張專輯 《Action Figures》唱片封面時,用樂隊5位成員的形象制作了5個傳神的12寸人形玩偶。
“Anodize” 亞龍大《Action Figures》
這5個人偶,不僅為他的商業設計之路奠定了基礎,也成為他著迷于設計人形玩偶的初始。
1998年,Michael Lau 開始以自己身邊的人物為原型,結合喜愛的街頭文化和運動,創作了四格漫畫連載《Gardener》。
《Gardener》 第一張手稿
在收獲好評后,同年的香港玩具展上,Michael Lau 將《Gardener》中的人物以12寸人形玩偶實體化進行展示。
Michael Lau 曾說,踏入社會后瘋狂的玩 figure,其實是為了補償自己的童年。
“當時的香港,普通人的生活壓力非常大。要想完成童年的夢想其實是十分艱難的。”
《Gardener》系列中的角色 Tatoo
1999年,Michael Lau 發行了1000個《Gardener》系列人物角色——Tatoo。成為了當時玩具生態中顛覆性的存在。
雖然不是傳統概念中那些可愛的小玩偶,但這些五短身材,身著潮酷服飾,面目猙獰古怪卻透露著一絲冷幽默的形象卻引起了粉絲的大力追捧。
之后,Michael Lau 借由與日本SONY品牌的合作,成功的將這些特別又吸引人的潮流玩具推進到日本辦展,并開始和日本的時尚潮流品牌進行跨界合作。
“所有的商業都傾向從時尚入手,設計師有更多新領域可以去玩。”
「設計師玩具」成功進入時尚圈,并賦予了這種創作型玩具更高的溢價與地位,受到了潮流品牌的高度關注。
三、潮玩與時尚的邂逅
隨著 Michael Lau 不斷受邀在世界各地展出,潮玩公仔也吸引到了諸如Nike、Puma、Levis等知名品牌的注意,并紛紛展開邀約進行更多的聯名合作。
Michael Lau × PUMA 聯名系列
2003年,由日本設計師 Tatsushi Kagaya 和美國設計師 Alyasha Owerka-Moore 聯合創辦的,
香港時尚品牌 Fiberops 就找到Michael Lau,讓其以 NIKE ACG Air Wildwood 為藍本,制作60雙限量球鞋。
Fiberops×Michael Lau×Nike ACG Air Wildwood
這雙球鞋的左右腳后跟除了分別有Michael Lau 和Fiberops 的簽名Logo以外,還配上了一個特殊的標志性玩偶。
而這個小頭巨身、還帶著紋身的馬賽克臉玩偶也穿上了這雙聯名鞋款。
仿佛是一種慣例,從此 Michael Lau 設計的球鞋必定會配上一個特定的潮玩公仔。
2006年,為慶祝Nike香港中環旗艦店開業,Michael Lau以自己喜愛的滑板運動為靈感設計了這雙真正的“滑板鞋”。
Michael Lau×Nike Dunk SB Low “Woodgrain”
球鞋整體被特殊木紋材質所包裹,后跟外側還有四個小點,這個設計則取自滑板的螺絲孔。
而這次與鞋配套的是一個棕色的6寸 NY FAT Gardener玩偶,配備了噴漆罐和可脫卸的T恤,不但更好的體現了街頭文化,還增加了收藏者的可玩性。
這雙鞋不僅拉開了Michael Lau 和Nike SB 長期合作的序幕,也見證了他和 Nike SB 部門創始人 Sandy Bodecker 的長期友誼。
Michael Lau× Nike Blazer Premium SB “Beijing Olympic BMX”
Michael Lau×Nike Air Force 1 Low Supreme I/O TZ “Crazysmiles”
Michael Lau × Nike SB Zoom Stefan Janoski “Woodgrain”(2009)
除了球鞋合作,在 Air Jordan 30周年之際,他還為 Michael Jordan 和 Jordan Brand創作了一副巨型作品《Jordan 本色之墻》。
《Jordan 本色之墻》
這幅藝術品于2016年在佳士得拍賣中以$1,100,000售出,拍賣收益全部捐贈并致力于青少年發展籃球運動。
Michael Lau 還將《Gardener》系列中的角色打造成 Michael Jordan的樣子,也深受 Jordan本人的喜愛。
以偶像喬丹為原型的玩偶佐頓(Jordon)
Michael Lau 是第一位真正讓潮玩引起世界注意的人。 全世界的插畫家紛紛跟進,將筆下的人物變成公仔。
自此,潮玩公仔已經從亞文化產物進入了High fashion領域。
James Jarvis 作品
Prada 開始生產類似機器人造型的吊飾配件,這是非常聰明的做法。7-11 和Hello Kitty 也合作推出磁鐵玩具。
“連曾經幫麥當勞做玩具的工廠,也轉行做公仔,找到了第二春。”
一些商業品牌如NIKE、Adidas、CHANEL等開始與潮玩設計師推出聯名產品,日本的 BE@RBRICK 就是其中之一。
BE@RBrick聯名系列玩具
他們將這只熊打造成一塊承載經典藝術畫作的“畫布”,與全球各地的藝術家、設計師、商業品牌進行合作,并推出獨一無二限量版的潮流玩具。
四、潮玩藝術的虛榮心
潮玩公仔除了滿足男生買“芭比娃娃”的心態,也具有裝飾和收藏價值。因為限量的公仔還具有投資增值的功能。
“所有玩具都是藝術,所有藝術都是玩具。”
當然,藝術是需要「虛榮心」的。它就像是一種古董,限量生產,過了幾年只會變得越來越稀有和矜貴。
STICKY MONSTER LAB 作品
限量讓玩具變成了收藏品,也是一種lifestyle。
如果你是Gucci的財務長官,買這些潮玩不稀奇,但如果你是英特爾的財務長官,擁有限量潮玩就會讓你變得很有時尚感。
潮玩的火爆不僅體現了一種新的消費趨勢,更預示了一種商業思維模式。
Marc Newson把自慰玩具設計成蘋果派的形狀,Philippe Starck的牙刷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玩具。
品牌如果把商品當作玩具一樣去思考去設計,它的市場可能性就會大得多。
~Having Fun~Back to Play
撰文:嗲寧戴嗲表
編輯:扭蛋一哥
配圖:均來自網絡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