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公司如何寫一句有效的slogan?
作者:Vicki Hwang
來源:創意冷啟動(公眾號ID:holycools)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底部規范!
初創公司在提煉廣告語的時候,很容易就一拍腦袋,想出來一些非常激動人心的話。
「創業就是要改變世界啊,把這個理想/初心/愿景……給說出來都不行嗎?」
嗯,不是很行。
要知道,Nike也不是一開始就叫你 JUST DO IT 的,那是在它成立N年之后才提出的廣告語。初創公司提煉它的廣告語,更多地是為了影響消費者,轉化銷售。80%的初創公司,都不適合說一些虛無縹緲的話。
金字塔上面三層的都先別想
那要說什么呢?要說產品廣告語。
什么是產品廣告語?產品廣告語就是非常直觀地表達產品利益的一句話,能影響那些即使完全不認識你的消費者,對你產生興趣甚至實現購買。這句話經常出現在銷售導向的廣告中。提煉這句話,可以有以下幾種方向——
01 呈現產品屬性
千禧年,蘋果發現音樂播放器體驗極差,喬布斯要求硬件大牛Jon Rubinstein做點靠譜的東西,于是第一代Ipod在2001年推出。它的配置讓人驚艷,同時體積明顯小于當時的其他MP3競品,所以就有了下面這句話。
這就是品牌能讓消費者相信的產品事實。當消費者對你不熟悉的時候,你得找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論點。舉個例子,一個男孩向一個女孩表達自己的經濟實力,說「我很有錢」和「我有三套房子」,是完全不一樣的后果。
咱們就比比誰的數字大
不掉出來的才足料呀
這羊我不舍得吃
就三文魚和鹽,沒了
表達論據的時候,不能假大空,要夠具體、能想象、有畫面感,才能讓消費者在腦海里演示一遍,然后相信并記住。產品的產地、生產過程、原料來源、物理屬性、產品呈現……都是可以利用的「論據」。
02 定義品牌角色
在星巴克的理念中,顧客之所以找上門,主要有三點:咖啡的因素、人的因素、感覺因素。舒爾茨認為,星巴克的門店需要洋溢一種愜意的體驗,讓顧客在這樣的空間中,緩解來自工作和家庭的壓力——于是就有了那句「家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間」。
從6點泡到12點
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網紅
還有一個說法是「被窩里的商學院」
跟冰柜里的淡味道水搶生意
定義品牌的角色,要在品類相關的基礎上添加差異化表達,使新鮮的東西有熟悉感,熟悉的東西有新鮮感。這一來讓消費者容易理解產品,降低學習成本,二來帶來驚喜,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興趣,適用于在品類里有所創新或者重新定義品類的產品,區隔與競品的差異。
03 直接告知好處
如果能找到其他人之前都沒發現的用戶痛點,那么就可以直接把產品帶來的好處展示出來,快準狠地戳中痛點。
暴露年齡的一個圖
紅遍大江南北
看見這句話我換掉了百度外賣
單押 x 2
啊啊啊啊啊啊啊……阿司匹林,終結疼痛
這樣的做法要注意幾點。首先,在這句話后面最好搭配一些支撐這個「好處」的產品屬性,增強說服力;其次,使用對比、對仗、諧音等文案修飾的方法,讓它朗朗上口,來增強這句話的傳播性;最后,這類廣告語適合大規模投放,快速地搶占消費者的心智。
04 給出行動方案
紅牛最初進入市場時,用了一句「困了累了喝紅牛」。當消費者識別到自己「困了累了」的狀態時,就會想起來紅牛能解乏的特點,實現購買轉化。對于不需要花太多決策時間的快銷品而言,直接給出行動方案,讓消費者快速把自己和產品聯系在一起,可能是個更有效的方法。
又是押韻
一粒的確不夠啦
熬夜寫作的我也想來一瓶
……經典……
我們還要通過畫面來加強消費者對自身狀態的感知,再而連接產品。舉個栗子,在加多寶的廣告中,就經常出現吃火鍋、吃串的場景,「怕上火喝加多寶」就來得水到渠成。
當然咯,那么硬的一句廣告語,消費者是不會幫你告訴他的親朋好友的。所以如果沒有大規模的投放,這句話可能就要變成一句自嗨的廢話了 : (
05 建造信任牌坊
當品牌獲得初步成功,知名度高,處于行業領先位置時,就可以把「品牌即品類」的定位理論拎過來,穩固自己的成功。這種做法,可以降低消費者的風險擔憂,建立信任感,幫助消費決策。
饒了多少個圈來著?
必勝客后知后覺
電商品牌特別愛用這個套路
我經常會想,怎么算的?
總結一下
1、呈現產品屬性:夠具體 / 能想象
2、定義品牌角色:品類相關 + 差異表達
3、直接告知好處:直戳痛點 + 朗朗上口
4、給出行動方案:聯系自己 + 給出方案
5、建立信任牌坊:知名度高、鞏固地位
看到這里,可能有些小伙伴會想,上面說了那么多,我的品牌應該選擇哪種方式去提煉這句廣告語比較好呢?好像并沒有必然的標準。
嗯,是的,所以我的建議是,全都嘗試寫一遍!
《精益創業》這本書一度在創業圈里很流行,到了提煉廣告語這件事情上,道理也是一樣的。通過大量的小型投放,不斷測試不同的廣告語,成功則繼續,失敗則調整,甚至轉型。在不同人群、不同場景下,效果可能都會不一樣,因時制宜就好了。
上期回顧
「 入坑三部曲 」
從消費者對產品毫無興趣,到掏錢包出來下單購買,你一共要演奏「入坑三部曲」。第一部是「挖坑」,就是上一期我們聊到的《如何讓消費者把不想買的也買了》,利用情緒或者心理機制激發消費者的潛在需求;第二部是「填坑」,這期講的產品廣告語,就是給消費者解決辦法,滿足TA被刺激起來的需求;而最后一部的「減少阻力」,如何降低消費者的行動成本,讓TA愉快無壓力地入坑……我們下一期來聊!
你可能錯過的:
如何寫標題、信息流這種吸引點擊的文案?| 五分鐘改寫爛文案(1)
一個經常(微)笑的marketer
隨便寫寫關于文案、策劃、創意的套路
公眾號:創意冷啟動(holycools)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