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父母是你的“圈外人”嗎?
來源:騰訊社交廣告(ID:e_qq_com)
一款名為《旅行的青蛙》的游戲近期爆紅,一時間朋友圈所有人都在曬自己的“蛙兒子”看書、吃飯、旅行的樣子。而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莫過于收到蛙兒子出去旅行寄回的一張明信片,足以讓“養育”他的“爹娘”老淚縱橫。
其實,你對蛙兒子明信片的期待,和父母對你發布的一條朋友圈的感受是相同的。他們會因為好久不見你的消息而擔憂,也會因看到你的生活而安心。但如果,你把父母屏蔽了呢?
1月25日,騰訊社交廣告正式發布《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1月26日,百威在紐約時代廣場向全球華人,特別是與父母相隔兩地的年輕人,發起“請做我的圈內人”號召。
騰訊社交廣告IDEA+創意洞察實驗室首席消費者洞察官黎沛姿登臺,以多角度的數據事實解讀《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化解兩代人之間“圈內圈外”的隔閡。
黎沛姿現場展示了洞察報告中一些耐人尋味的數據:72%的子女沒有與父母同住,這其中僅有22%的人能通過“見面”與父母保持日常聯系。多達32%的新生代通過微信與父母保持聯系,僅次于打電話。
“然而,有超過一半的年輕子女選擇在朋友圈屏蔽父母,將父母拒之‘圈’外,拒絕向父母敞開心扉。”黎沛姿表示,與這個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40%的父母會瀏覽子女每一條朋友圈,并渴望通過朋友圈,了解遠行的孩子近況如何,是否開心,是否可以幫助他/她,他/她內心在想些什么......每一個愿望,都深深戳中了為人父母者的內心。
黎沛姿表示,騰訊社交廣告子女父母關系研究的數據顯示,子女屏蔽父母的原因,主要是怕父母瞎擔心,認為他們無法理解,還有怕他們反對自己的選擇等等“耳熟能詳”的理由。而且,越是觸及內心的事情,他們越不愿向父母敞開心扉。例如45%的子女會與父母溝通工作問題,但僅有28%的人會溝通情感問題。
這種溝通的缺失和朋友圈的屏蔽,讓父母愈發難以走進子女的內心世界。根據調研結果顯示,在說起子女現在心里最關心什么這個問題時,年輕人們的答案和父母的答案重合度很低。
“騰訊社交廣告子女父母關系研究的結果顯示,其實父母比子女更渴望平等的交流。” 黎沛姿表示,6成父母希望與子女的關系是“密友”或平等交流的“朋友”,而對于父母的這一期待有所了解的子女只有30%。
更讓人“意外”的是,父母對子女夢想的支持也遠超子女的認知。78%的父母想要支持子女的夢想,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子女認為能得到父母的支持。
而在工作、生活和情感這三個層面的各種選擇中,父母的支持選擇比率,也明顯高于子女認為能得到支持的比率。
種種出人意料的結果顯示,父母不僅不是新生代所想象的那樣難以溝通,甚至對子女的支持意愿,更遠超子女的既有觀念。黎沛姿說: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父母的關心與開明。”
這份源自騰訊社交平臺與社會調研數據的洞察報告,對海內外的每個游子訴說了這樣一個事實:父母的愛遠比想象中的深沉,也比想象中更值得感恩。而洞察報告的意義,不僅在于揭示屏蔽父母朋友圈的深層原因與兩代人的誤解,更在于讓新生代感受父母所想,并從現在起讓父母成為“圈內人”,重塑兩代人之間溝通的橋梁。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