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你有權選擇不焦慮!
焦慮喚起,讓你意識到不如別人
不知什么時候,焦慮成了當下人一種普遍的生活狀態,每天我們都能看到無數種文章,他們在說著別人的好,但其實,都是在大聲地告訴你,“你如何的不如別人”。
然而,告訴你不如別人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所以你要去怎么做……
你要賺更多錢,所以你要去學XX技能
你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所以你要來聽XX課
你要出爆款,所以你要學XX寫作
……
但結果就是,就算你真的這樣去做了,也無法保證你最后會怎樣。
當然,我不太清楚這些文章的背后到底是為了吸睛,還是為了激勵?不可置否的是,它在某些程度上引發了大部分人的焦慮感提升。目的或許很單純,就是讓一系列延伸的商業化產品,順其自然地走向受眾,他們會告訴你如何用更短的時間讓自己得到最大的提升,知識付費、線上課堂、營銷快速班……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需要填充自己的內容越來越多,把碎片化時間當作賭注,投資金錢希望得到更大回報,壓力焦慮感,卻未曾減少,反而不斷提升。
也許,有些人會說有很大收獲,不過捫心自問,這些收獲是否偏要通過這種途徑才能獲得?
仔細想一想,有成千上萬的人和你一樣在做著這樣的事,你憑什么覺得你就能以同樣的途徑,成為最脫穎而出的那一個呢?
焦慮是自己的,與別人無關
“有些年輕人,除了年輕什么都沒有”
“理想是什么?能當飯吃嗎?”
“你的同齡人已經拋棄你了”
這些無比尖銳的問題,每一天都在不斷地拋向年輕人,可,年輕不就是最大的資本嗎?理想為什么不能當飯吃?同齡人拋棄我了,那又能怎樣?
每個人都會有焦慮的時候,面對焦慮的問題,并不是把它放大化,讓別人覺得無處遁形,然后,再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至少,我覺得這是不道德的。
因為焦慮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所以,你有權選擇不焦慮。
或許,下面三個年輕人的故事,能從某種程度上,讓你更清楚認識到焦慮心理以及如何緩解焦慮感的方法。
畢業的時候,當時論文沒錄用,想走的學術路走不下去,女朋友掙的比自己還多。
所學的專業,在國內一直被質疑,公眾認識不足,誤區還特別多。
26歲的時候,想成為漫畫家,但從沒有學過美術,連想象畫面的10%都無法表現。
他們每個人都面臨過人生焦慮的時刻,但是,他們克服焦慮的周期絕不是幾堂課、幾個月,而是要長達好幾年,正視現狀,正確面對,隨著有心付出,耐心堅持,潛心造化,或許,才能平息好內心焦慮,就會收獲到你想要的。
知乎:你有權不焦慮
你有權選擇不焦慮
這并不是一個以創意見長的視頻,但對于這個普遍焦慮的時代,它的發聲,就像一股清流,并且具有社會性思考意義。
所以別告訴我,現在的90后住著怎樣的豪宅,我的10幾平米也很逍遙自在。
也別告訴我,好像迅速躥紅是一種有套路可尋的東西,我更想知道他們背后的種種付出。
更別告訴我,半小時真的可以讀懂一本書,好像讀了就會真懂一樣,就會達到精英人群思維標準。
就簡單一點,真實一點,讓我們真正去遇見一些好的人,好的東西。
對于焦慮感最大的緩解,源于自我調解和意志力建立,不被蠱惑,不隨意聽信,形成自己判斷和價值分析,塑造自我意志,沉下來,去用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生長,哪怕慢一點,至少不焦慮,說不定,還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請記住,年輕人,你有權不焦慮。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