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精品出轨人妻国产,熟女av人妻一区二区三四区,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在线av,美脚パンスト女教师在线观看

?年輕人正在遠離社交媒體,他們在焦慮些什么?

舉報 2018-09-12

作者:騰訊傳媒,來源:全媒派
原標題:那些拒絕社交媒體的年輕人:隱私風險和social包袱正在驅趕他們

來自倫敦的17歲姑娘MaryAmanuel退出社交媒體的契機,發生在esco超市工作時,“那時我們還在讀七年級,”她回憶道,“我的朋友在Instagram上開了個賬戶。當我們買東西的時候,她卻在數她發布狀態所獲得的點贊數。我當時認為這實在是太荒謬了。”

來自英國貝德福德郡的18歲學生Isabelle表示當她的同學都變得非常“呆板”時,她開始反對社交媒體的濫用,“每個人現在都不愿意面對面交談了,大家都變成了‘方便給我你的電話號碼,我給你發信息嗎?’面對面交談中的有些東西丟失了,我真的不想變成這樣。”

對另一名來自英國薩里郡的15歲女孩Emily Sharp來說,“網絡欺凌”是壓垮她使用社交媒體的最后一根稻草。“網絡欺凌真的非常不好。而這也讓我選擇不再使用社交媒體。”

人們普遍認為,年輕人毫無希望地沉迷于社交媒體。根據人們的刻板印象,青少年基本上可以與“tweet、Instagram、 Snapchat……”畫上等號。然而,真實情況是社交媒體對于每一個蜷縮在屏幕前的年輕人來說,已經不再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精編《衛報》一文,來看看這些正在遠離社交媒體的青少年,他們的焦慮和顧慮。

年輕人正在遠離社交媒體,他們在焦慮些什么?

一、Z世代對社交媒體:不滿情緒悄然滋生

2017年一項針對英國小學生的調查發現,63%的受訪者表示,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社交媒體出現,他們可能會過得很開心。

與此同時,安培分析公司(Ampere Analysis)對9000名互聯網用戶進行的另一項調查發現,在過去兩年中,18歲至24歲的人群對社交媒體的態度發生了顯著改變:2016年有66%的人認同“社交媒體對我很重要”的說法,而2018年只有57%的人這么認為。由此可見,雖然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在關注周圍人的Instagram生活,但年輕人對此的不滿情緒卻在悄然升溫

年輕人正在遠離社交媒體,他們在焦慮些什么?

然而,隨著年輕人越來越排斥社交媒體,老一輩人卻越來越能夠接受“社交媒體”這一新事物——數據顯示,在45歲以上年齡組群體中,重視社交媒體的比例從23%增加到了28%。另外,根據美國營銷公司Hill Holliday的一項研究,95后受訪者中有一半表示他們已經或正在考慮至少退出一個社交媒體平臺。當談到Z世代與社交媒體的關系時,該公司員工Lesley Bielby表示:“明顯的代際裂痕開始顯現”。她認為我們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降低社交網絡使用頻率。“當年輕一代注意到他們的哥哥姐姐和朋友有這種行為時,他們便會開始減少使用社交媒體。”


二、社交包袱下的另一副面孔

對于在互聯網中長大的Z一代,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從未學習過社交媒體,但卻能夠在每一次產品迭代中都游刃有余:2004年的Facebook、2006年的Twitter、2010年的Instagram、2011年的Snapchat。但是,從小就生活在像素里的他們生活卻并不容易。

“在社交媒體上,人們開始做一些不那么誠實的事情,”退出社交媒體的16歲學生Amanuel表示,“就像我會在Instagram平臺上展示自己不誠實的一面,而大多數人也都在展示自己不誠實的一面。”

年輕人正在遠離社交媒體,他們在焦慮些什么?

與Amanuel相似的還有18歲男孩Jeremiah Johnson,他對維持社交媒體形象倍感壓力且時常感到厭倦,對此,他表示:“這是一場比拼誰看上去最快樂的競爭,如果你不開心,想在社交媒體上發泄,那么你就是在尋求關注。”Johnson在16歲時因被朋友“騷擾”而停止使用Facebook,轉而加入Instagram,但他對Instagram的使用也僅僅維持了6個月。

“如果你今天已經過得很糟糕了,想要通過瀏覽社交媒體打發時間,那么這時你會在社交媒體上不斷接收人們參加派對照片的狂轟濫炸,即使這些照片背后的真實情況并不如照片顯示出的那樣,但它們仍會讓你變得更加沮喪,所以我選擇停止使用。”

自從青少年大腦中的神經通路形成之后,在社交媒體中高度連接的青少年就面臨過多的點擊、轉發和點贊行為,“獲得在線虛擬認可”的多巴胺迅速激增。Bielby對此表示:“Z一代青少年對運營自己社交賬戶感到不堪重負,而且對于維護自己的社交面孔也背負較大壓力,因為他們需要不斷地通過每一篇帖子來尋求他人的點贊及認可。”而該點也正如Amanuel表示的那樣:“那些非常誠實的人通常不會玩Instagram, 因為Instagram的游戲規則就是通過盡可能多的露骨行為博取更多的贊,而我并不想參與到這個游戲之中。”


三、友誼+時間,理性回歸真實世界

在學校里,社交媒體可能是彰顯人氣的晴雨表。13歲就退出社交媒體的Sharp說:“如果你遇到一個新朋友,他們要你的Instagram賬號,而你只有80個粉絲,他們認為你可能沒那么受歡迎,但如果你有2000個粉絲,他們則會認為你是學校里最受歡迎的人,所以我寧愿不通過社交媒體了解別人如何看待我。”

年輕人正在遠離社交媒體,他們在焦慮些什么?

對建立真實線下友誼的渴望促使一些人離開社交媒體。“我現在更擅長現實生活中的社交,”Amanuel說,“不僅僅是結交那些接受‘朋友請求’的朋友。”同樣的還有18歲男孩Tyreke Morgan,作為一個根本沒有社交媒體賬號的人,他經常被詬病“無法接近”,但對此Morgan反擊:“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他人找到我,我為什么又需要社交媒體上的500個‘假朋友’呢?”很難接近的人——他根本沒有社交媒體——有他的優勢。“每個人都是通過別人找到我的,”摩根笑著說,“為什么我需要500個古怪的朋友?”

實際上,那些還沒有準備好完全退出社交媒體平臺的青少年們,也已經與社交媒體漸行漸遠了。從事年輕人網絡生活研究的Amanda Lenhart博士對美國青少年進行了一項關于退出社交媒體的調查,調查發現,58%的青少年表示他們至少離開過一個社交媒體平臺,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他們要忙于學業或工作,同時也包括了他們對社交媒體中充斥的沖突或虛偽感到了厭倦,以及對持續不斷的信息轟炸感到壓抑。

年輕人正在遠離社交媒體,他們在焦慮些什么?

Bielby認為,年輕人越來越能夠意識到他們在網上浪費了多少時間。在Hill Holliday的調查中顯示,在已經或考慮退出社交媒體的年輕人中,有44%的人是為了“以更有價值的方式利用時間”。Isabelle說:“對那些需要進行A-level或GCSEs考試的人來說,唯一分散學習注意力的便是社交媒體。”因而,Isabelle在不學習的時候,會選擇進行一些戶外運動,而并非將時間浪費在無休止地刷社交媒體信息中去。



四、隱私意識愈發凸顯

Z一代成長過程中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被父母記錄在網絡上,而這也構成了他們對社交媒體反感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有權利去追求隱私并決定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形象。來自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的Amy Binns說: “我看到很多父母在網上發布孩子第一次上廁所的照片。但父母為什么要這樣對你的孩子?或許他們根本不想讓這件事公之于眾。”

Z世代對隱私的態度將其與其他代際群體區分開來。Binns說:“年輕人想要逃離社交媒體這個四通八達的地方,在那里,每個人都知道你的一切。”所以,盡管現在的青少年花很多時間在網上,但他們實際上并沒有公開分享太多的個人信息。而他們少數的分享也是需要策略的,比如通過社交媒體去打造個人品牌形象。”

Amanuel說過:“構圖和上傳并不是五分鐘的事情,但在這之前卻需要花費幾個小時去思考,因為人們要去塑造一個特定的形象并盡可能地獲得更多的贊。”Binns表示:“當社交媒體出現的時候,我們并不知道它意味著什么。但現在的年輕人比10年前的我們更能夠認識到隱私的價值。”Amanuel曾在采訪中提到當初英國數據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揭露社交媒體對用戶信息進行廣泛收集的事情幫助她擺脫了社交媒體,而且也使得更多的年輕人開始抵制Facebook平臺,有報道稱,英國18歲至24歲的Facebook用戶數量今年預計將下降1.8%。

年輕人正在遠離社交媒體,他們在焦慮些什么?

一些青少年對諸如Snap Map (Snapchat的一種實時跟蹤朋友地理位置的功能)的技術表示擔憂,因為關注者將會監察到自己的動向,以致于對個人隱私造成影響。Isabelle對此表示:“Snap Map對我的很多朋友來說是件大事,但同時也有一種被侵犯的隱私感。”

現在的青少年在學校往往會接受過有關攻擊性微博或露骨圖片傳播的相關教育,“學校會告訴學生分享出去的裸照會如何經Twitter被傳播,他們也都了解過相關典型案例。” Binns說。Isabelle對此表示:“長時間看電視會損害你的視覺能力,還會導致內在損傷,比如焦慮。”研究也確實表明,長期使用社交媒體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青少年群體。

年輕人正在遠離社交媒體,他們在焦慮些什么?

在一項針對美國13至18歲青少年的全國性調查顯示,使用社交媒體過多會導致抑郁和自殺,尤其是女孩。在Hill Holliday調查的Z世代青少年中,41%的人表示社交媒體讓他們感到焦慮、悲傷或沮喪。但退出社交媒體也可能會引發新的焦慮。Bielby說:“我們的研究表明,阻止青少年退出或暫停社交媒體使用的最大原因是他們擔心‘錯過’。”

Johnson表示:“這就像你朋友圈里的每個人都去參加聚會而沒有告訴你。”有時,他會質疑自己退出社交媒體的做法:“我經常懷疑自己。有時候我真的很想重新安裝它,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因為我想讓自己看起來很正常。”

但也有人對此持有更加樂觀的態度,比如Morgan曾表示:“在我不使用社交媒體之后,很多人會說‘如果你有這個賬號或那個賬號,我們就更容易找到你了’,但是我認為通過手機號碼發短信或電話來找到我并不是一件難事,除非人們不愿意這樣做。”

年輕人正在遠離社交媒體,他們在焦慮些什么?

但不得不承認,在一個人人都在上網的世界里,宣告放棄社交媒體看起來是一種叛逆性的、反文化的舉動,而Morgan也因此成為了想要逃離社交媒體的同學們眼中的“斯文加利”。“我的朋友來找我說‘我不用社交媒體了。’然后我問:‘為什么?’他們則表示:‘因為你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情。’不過這聽起來確實很酷。”Morgan表示。

退出社交媒體是一個需要決心的舉動,因為像Facebook和Instagram等應用都是為了讓人上癮而設計的。“社交媒體在青少年文化中根深蒂固,很難把它拿出來。但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就會如釋重負。”Amanuel表示,“人們理所當然覺得社交媒體是青少年身份的一部分,是他們的‘必經之路’。那我要說,我不再是青少年了,因為我不再使用社交媒體了。”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 全媒派(ID: quanmeipai)
1536724352861181.png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錄后參與評論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0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昂仁县| 江陵县| 东乡族自治县| 虹口区| 尚志市| 清新县| 高陵县| 台安县| 凤庆县| 贡山| 抚顺县| 平阳县| 砀山县| 克拉玛依市| 河西区| 平舆县| 松江区| 麻城市| 新密市| 张家港市| 兖州市| 石渠县| 德昌县| 富阳市| 潮安县| 五寨县| 和平县| 惠东县| 霞浦县| 迭部县| 咸阳市| 伊吾县| 新泰市| 玉山县| 建瓯市| 五家渠市| 丽江市| 崇仁县| 天水市| 永泰县| 比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