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要花199元,用上這個營銷方法我卻覺得賺大發了!
首發:木木老賊
最近看到上汽大通 G50的一組促銷海報,畫面簡潔明了,文案描述簡單直接。
最重要的是,里面有著不少技巧。
不知道大家什么感覺,雖然不是第一次見類似的案例,但老賊的第一反應還是覺得很妙。
可能是這個營銷方法百試不爽吧。
當然,我還是更關注它對于199元G50熱門配置抵用券這個產品的價值包裝,不忍拒絕。
具體妙在哪,大伙一起看看:
1、創造可感知的價值
現在的營銷市場,競爭這么激烈,大家都在喊破嗓子的把賣點喊出來,千方百計的說自家產品好,還不惜動用大量廣告費。
這點無可厚非,你說得都好,你說得也都對,你“貨真價實”、你“效果一流”、你“品質無敵”。
但問題是,如果用戶感知不到你說的價值,他不信你,那這不白忙活了嗎?
無論產品是不是質量最好,讓用戶感知到產品質量好,才是關鍵。無論產品是不是性價比最高,讓用戶感知到超高性價比,才是關鍵。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一個是賣貨思維,一個是用戶思維,不僅能夠讓用戶知道你的產品價值,他還能感知得到。
恰好,用戶能感知的產品價值,才是他們真正想要購買的價值。
在絕大部分營銷里面,創造這種消費者感知往往比產品事實更重要。
比如小米體重秤“喝杯水都可感知的精準”,也是利用事實來讓用戶感知到產品價值,從而贏得信任。
常用體重秤的人最大的煩惱就是擔心秤測量不精確,而對于減肥的人來說,每天都要上秤幾次,分毫必究,當一款秤可以精確到100g,能做到喝杯水都能感知,你會不會心動呢?
“喝杯水都可感知的精準”、“100g精準度”,這就是可以感知到的價值,這要比直接說“我們的體重秤非常精準”好太多。
總而言之,如果一個產品提出的效用不能被感知,那么在消費者眼里就相當于沒有效用,沒有效用就沒有價值。別總說你的產品有多好,賣點誰都會喊,不如多花點時間好好想想:你說的賣點如何能被消費者感知到?
再看這一組海報,就是始終在塑造G50熱門配置抵用券的高價值,而且通過一系列營銷方法讓這個價值可感知。
2、不斷用錨點暗示性價比高
人在判斷價值的時候都是相對的,我們天生就喜歡對比,而這個“對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決策。
這是絕對的殺招!不管你信不信,“原價399 現價99”應該是我見過最強大的營銷文案之一。這就是利用人類這個最原始的對比本能。
而關于“對比”的利用,這幾張海報就用到了錨點和參照物2個方法。
先說錨點的利用。在用戶對一個產品價值不清楚或沒有評估的時候,不妨多考慮使用錨點。
錨定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比如我們看見一個產品,在第一眼看到它的價格時,會對我們購買這一產品的出價意愿產生長期影響,這就是“錨點”!
原價399,現價99。
這個399就是一個錨定價格,它提升了用戶對于這個產品的價值感知,這個產品質量不錯。如果沒有這個錨定,只有現價99元,那就會讓用戶覺得這個產品很廉價,而不是打折的驚喜。
同樣的,通過錨點不僅能提升產品的價值感,也能塑造產品的高性價比。以下面這張海報為例,兩張電影票就是錨點它提升了用戶對于產品性價比的感知,因為用戶會確切的知道199元是個什么概念。
如果沒有這個錨定,只有199元可超值抵購12寸中控大屏,價值感有了,但性價比上的感知就弱了些。
那接下來就是利用參照物。
3、利用參照物持續放大價值
一個好的參照物,能讓用戶很快就了解到產品的價值。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參照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加突出你要表現的目標項,而且用戶立馬就能get到。它比大量的形容詞、數據、理論等都要更加實用。
就算是能說會道的羅永浩也敵不過“利用參照”的魅力。
之前羅永浩先生在做老羅英語培訓的時候,有一個1塊錢試聽8次課的廣告,非常經典,大家感受下:
1塊錢就能試聽8次課,這已經是相當便宜了。一般的文案基本到這里也就結束了,或者再加幾句“超級優惠”、“震驚”之類的。
但是老羅他們就是不一般,他們在廣告里加入了玉米、包子、大蒜、打火機、棒棒糖、避孕套等一系列參照物。一下子就讓一個平平的廣告活了,畫面感都出來了。
并且,這里的參照還是雙重參照,以包子為例。一方面,包子為”1元錢“作參照,更加地突出了價格的優惠;另一方面,包子為“老羅英語培訓聽八次課”作參照,突出超給力價值,促使用戶快速決策。
想想,你是要一個包子呢?還是要1塊錢聽老羅講八次課?
同理,這幾個海報也是巧妙的去利用參照,199元你是喝咖啡、吃晚餐、買巧克力、抽煙,還是獲得真皮座椅、更好的汽車外觀、電動折疊后視鏡?
總之,就參照物這個妙招,你應該能夠去量產出一大批有效的文案了。
4、利用擇優心理
如果有兩個選擇擺在用戶面前,花費同樣的成本,一個選擇明顯看起來更合理,那么用戶就會選擇這個。
泰國洗衣品牌BREEZE很聰明,他的廣告是這么說的:“比起教出一個很棒的孩子,洗去身上的淤泥要容易許多”。
顯然,用他們家產品快速洗去污泥就是一個看起來更合理的方法。
而很明顯,這里這種"你要XXX,還是XXX“的句型就是典型的折優選項,而且是反復的利用這種擇優心理,總有一個擊中用戶吧!也強化了合理選項。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首先要指明你的產品能幫用戶完成什么任務,用戶使用你的產品要付出什么成本?
而同樣的成本,用戶還可以選擇什么其他產品,但這個方案比你的產品價值要差得多。
5、隱藏的虛擬所有權效應
多數情況下,我們一旦擁有了某個東西,它在我們心目中就更值錢了,不僅會給予更高評價,而且我們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會失去什么,而不是會得到什么。
甚至,不只是針對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對于假象狀態下擁有的東西,我們同樣有這樣的感受。
這就是營銷圈經常用到的“虛擬所有權效應”。
比如我覺得這個衣服我穿著很好,就是適合我,那我不是很容易就剁手購買了?
比如別人給一個東西我無償的使用10天,如果我用起來非常得心應手,10天是不是舍不得失去?
再比如我看到蘋果手表的廣告,想象著自己和廣告里那些人一樣戴著手表超有逼格,想象著自己也有這樣一個手表的美好生活。那我很可能被虛擬所有權效應影響,進而跑去消費。
那這和我們今天說的案例有什么關系呢?有的!虛擬所有權效應里有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就是“想象心理”。說白了就YY,我們每個人本能的就喜歡關聯想象。
就拿廣告來說,現在很多廣告都喜歡讓用戶去“想象”,去關聯到自己。比如下面這個汽車廣告,我們看到后就會想象自己身在其中,駕駛著“我們的”汽車,和家人一起在周末出游,一家人幸福快樂。
而這種想象實際上就會產生對這個汽車的虛擬所有權,大大影響了用戶最終的購買決策。
所以你看,當人們想象已經擁有了一個事物的時候,他會想象在使用這個東西時的各種場景,想到他擁有時的美好樣子。實際上這個感覺是和真實所有權很類似,他也就會因為害怕失去這種“想象”而心動,而行動。
大伙再看看這個海報的文案:“車內的一片星空”、“車里的移動影院”、“解放你的雙手”、“犀利個性的愛車外觀”......是不是一直在幫你塑造美好的想象?
一旦想了,就容易上癮。
老賊常說文案要場景化、情景化、要有代入感、共鳴、引發聯想等等,這也是原因之一。
總而言之,好的營銷文案,就是要能影響到人的認知,就是要讓用戶下單購買。
文案無法創造購買商品的欲望,只能喚起原本就存在于百萬人心中的希望、夢想、恐懼或者渴望,然后將這些“原本就存在的渴望”導向特定商品。
而營銷,也沒有專家的,唯一的專家是消費者,你只要能打動消費者就行了。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木木老賊(ID:mumuseo)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