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鴨,動物化性格了解一下?
作者:林嘉純,來源:NewMediaLab
打招呼說聲“你猴(好)”、給人打氣來一句“沖鴨(呀)”、有重要的信息立刻“馬(mark)住”、摸不著頭腦的時候就丟一句“你在說蝦米(什么)”……
如今,我們會發現,在流行語層出不窮的社交網絡上,這些帶有動物元素的表達,正在充當年輕網民們的“心頭愛”。
事實上,雖然這些網絡熱詞的“出身”都很普通,往往只是通過字詞的諧音來實現。
比如從“沖呀”到“沖鴨”,但一旦被賦予了動物的角色扮演,不僅文字本身突然變得俏皮可愛、容易被使用者記住,甚至連背后的情感也變得飽滿起來。
可以說,伴隨著年輕人在社交網絡上的話語模式逐漸呈現出這樣一種“動物化”的趨勢。
越來越多的動物形象正以圖文的形式介入到我們的日常化表達體系之中,形塑著我們所傳達的信息與情感,并逐漸建構出一套有別于日常交流的情感表達體系。
一、“動物化”想象:“人格化”到“人化”的轉變
1.0時代:想象與建構時代
從古典詩詞中的“動物隱喻”、到世界各地的部落對于動物圖騰的崇拜,我們可以發現,對于動物性格的想象和建構,是人類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一種行為。
這種想象與建構,首先是依據動物對于人類的作用進行情感劃分,如狗因其看家護院的本領,經常被喻為人類忠實的朋友。
二是依據動物與人類行為的相似性來賦予其人格,如蜜蜂因其與人類相似的辛勤勞作行為,而被視為“勤勉”的象征。
三是將某些動物的固定性格淡化,在媒介敘事中有意識地削弱它們原有的性征,如人類制造了許多諸如“乖乖虎”“小腦斧”的順從性形象,在主觀上選擇性忽略老虎兇猛的天然習性。
2.0時代:情感與人格想象的轉變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富有創作力的人們已經通過諸如卡通動漫等媒介,實現了動物人格化的2.0創造,大量的動物在經典形象的刻畫下被賦予了情感和人格想象。
例如,迪士尼公司創作的動畫作品曾刻畫了無數經典的動物形象。早期的米老鼠和唐老鴨更多代表的是一種雜耍表演者的喜劇形象。
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動物逐漸成為迪士尼影視作品中真正的“人物”,它們除了動物的形象之外,也具備了人物所有的人格,如小鹿斑比、小熊維尼等都代表著具有善良、勇敢、機智等人類優秀品質特征的角色。而《獅子王》更是第一次將獅子辛巴的角色賦予了豐富、立體的性格特征。
至此,動物角色所出現的故事情境也逐漸脫離自然世界,而進入模仿人類世界的敘事情境。
3.0時代:感情載體功能變革
如今,在社交媒體的語境下,對動物的情感想象也已經轉化成人類對于自身情感的間接性抒發。
動物的固定人格被有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行使一種感情載體的功能。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人類基于對動物既有想象的再生產,制作出一系列“動物表情包”,借助動物來表達自我情緒。如“加油鴨”表達的是人類一種元氣滿滿的情緒,而“沙雕動物”則更多代表一種戲謔意味。
在這一建構的過程中,動物的人格想象空間被大大拓寬,從單純的“動物的性格”逐漸演變為“人的性格”,實現了一種從“人格化”到“人化”的邏輯轉變。

二、“動物化”社交流行的背后
1、現代人對情感慰藉的渴望
高速發展變革的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現代人所面對的壓力常常轉化迷茫、焦慮等情緒,對于情感慰藉的渴望逐漸形成一種集體性的趨勢。而可愛動物的出現,恰恰滿足了人們的這種情感需求。
從心理角度來說,人們對帶有“萌”屬性的東西天然有控制不住的好感。
奧地利動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就曾提出“幼體滯留”的觀點,即喜歡一切帶有幼體特征的東西是人的天性。
因為動物們可愛又真實,有關它們的任何輸出,都能讓身處虛擬社交網絡中的現代人,暫時忘掉現實生活中的緊張與恐懼,沉浸在可愛動物的世界里被慢慢“治愈”。
例如,抖音紅人排名第一的“會說話的劉二豆”就屬于萌寵類帳號,僅靠兩只貓的日常就收獲了超過3000萬的粉絲關注。通過萌寵極好的表現力和自己神一般創意的結合,“會說話的劉二豆”總能產出極具觀賞效果和搞笑效果的視頻,讓兩只萌喵給大眾帶來歡樂和笑點,而這也讓許許多多都市青年心甘情愿地為之“買單”。
2、社交網絡時代的群體歸屬需要
在快節奏的時代里,人們除了需要“萌寵治愈”來獲得更多情感的安撫之外,還希望通過“網絡流行語”與他人達成默契,以便與“非現代者”形成區隔,這能給人們帶來一種集體歸屬感和安全感。
試想一下,在社交網絡上,當兩個素不相識的人也能用同一套動物化話語體系進行溝通與交流,那么這種達成共情、共享的瞬間,無疑會讓人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尤其是這個特殊的話語體系,既沒有過高的理解門檻,又符合人類的天然認知喜好,那么這種共情就變得更加水到渠成。
3、集體性心理防御機制的表現
“心理防御機制”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具體是指個體在面臨挫折或沖突的緊張情境時,自我會本能地采取一定方式調解、緩和沖突對于自身的威脅,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
放在社交網絡的場景中,人們對于不熟悉的人,也容易形成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防御機制,并傾向于展現出自己最溫和的一面以減輕潛在的社交壓力,避免正面沖突。
萌系動物帶給交流者的感覺恰恰是溫順、無害的一面,人們通過將個人情感借助于可愛的動物形象進行表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在虛擬空間發生爭執的可能,這也是“動物化”社交能夠流行的原因。
“動物化”社交的背后,是現代人對情感本身、對社交網絡流行表達的需求。
故而也可以說,在新媒體語境下,用“動物化”這種治愈的話語體系去交流,事實上是集體心理需求的一種帶有時代特征的表現形式。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NewMediaLab (ID: NewMediaLabSCUT)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