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們,你們天天說的“戰略”到底是個什么?
你們天天說的戰略到底是個什么鬼。
來源:熱血馬(微信號:rexuema)
作者:卞海峰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經常見到大佬們在各種場合下提及戰略一詞,平安老板馬明哲說一流的戰略,二流的執行,不如二流的戰略,一流的執行。
那么戰略到底是什么,執行又是什么鬼,戰略無法落地是誰的問題?是CEO戰略制定問題,還是具體執行者的問題。
有這樣一個例子,相信都知道遼沈戰役吧。
當年,東北野戰軍在遼寧省義縣至河北省灤縣300余公里戰線上,向國民黨軍發起進攻,至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孤立了錦州。
蔣介石組成東進和西進兵團,從錦西、葫蘆島和沈陽地區東西對進,增援錦州。而東北軍野戰軍則采取慣用的圍城打援戰術,誓要攻下錦州。
在南線堅守核心陣地塔山的第4縱隊第12師第34團,以“人在陣地在”的架勢,面對十倍于己的敵人陸海空立體進攻,鏖戰6晝夜,殲敵6000余人。
林彪當時更是放下話來:我不要傷亡數字,我要塔山。
至于結局當然是東北野戰軍順利的拿下了錦州,實現了毛澤東最初定的目的,打通了解放軍入華北平原的通道。
在這個案例里,我們可以看出錦州會戰的戰略目的是:打通解放軍入華北平原的通道,其可量化的目標為打下錦州、占領錦州。
戰略制定者為毛主席以及背后參謀團,在分析地理和當時東北局勢后,毛主席等定下打錦州的戰略。
而在企業里定戰略的角色,一般為CEO與其智囊團。
至于戰略的指定肯定也不是拍腦袋的,也都是有推理過程與數據論證的,是結合自身和外部環境推理出來的結論。
這個案例里,東北野戰軍使用了我黨慣用的戰術,就是圍點打援,圍住目標城市,打擊敵方援軍,即使城內敵軍再強大,也耗不過供給短缺。
林彪受到毛主席的戰略要求后,開始拆解如何打下錦州,需要部隊死守住敵軍援兵,還需要組織進攻的力量,我們習慣把林彪這個層級定義為戰略拆解層。
在企業里,也需要這樣的角色,來拆解CEO們制定的戰略,把大目標拆解成部門指標,然后再指派部門人員從事不同的工作來實現部門指標。
互聯網公司可能打的更加零散一點,實現某個戰略目標,用戶體驗、產品經理、技術部門、市場部門、其他部門都各自需要做什么。
CEO們在制定目標的時候,也需要考慮自己這些部門的能力,他們各自對戰略目標的影響(權重),再去制定可能實現的目標。
林彪定完部署了,接下來就是各下屬部門如何高效的實現林彪部署。塔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用最少的兵拖住敵人援軍。
戰役后統計,東北軍死傷3000多人,國軍死傷6000多人。論勝利原因,一方面是戰略部署正確,另一方面是不怕死的精神,也就是與陣地共存亡、誓死守住陣地之類的精神。
再往下拆解,就是東北野戰軍的人員素質,假設個個都是神槍手,可以花更少的彈藥達到這個目標,也或者是更少的傷亡。
而神槍手、神炮手等,都是具體的行為,這個為重復連續的結果,就像程序員寫代碼,天天寫,閉著眼睛也知道代碼部署在哪個位置,也知道如何改。
在企業中,多為企業的各種業務大牛,就像我剛才說的程序員就是一類大牛,他們的熟練程度越高,業務能力越強,戰略就越容易達成。
通過對錦州會戰的復盤,我們發現一個完整的戰略應該包含如上因素,制定目標、目標拆解與高效執行,每個環節都是上級的子集。
回到開頭的問題,企業戰略無法落地是誰的問題,這其實是大多數企業當前遇到的問題,CEO天天想出路、搞創新,想好出路卻總是執行不力。
我覺得這是目標拆解層的問題,回到遼沈戰役,東北野戰軍的軍事素養、裝備、供給等遠沒有國軍高,但結局是東北野戰軍贏得勝利,
由此可見最底層的執行影響因素在三個層級中最小,至于戰略,大佬們常把三流的戰略,一流的執行掛在嘴邊,由此可見戰略影響因素也很有限。
就沒有所謂的壞戰略,只有壞的目標拆解層。為什么這樣說,其實不止遼沈戰役,從古至今以弱勝強的案例多不勝數,都可以驗證戰略拆解層的重要性。
嗯,這些大概就是你們天天說的戰略。
- 完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