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口中的“策略”,到底是什么?
來源:百聞不如怡見(微信號:bwbryj123)
原標題:如何打“策略人”的臉?
數英網會員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你身邊肯定有這么一群人:
思考問題時“足智多謀”,發表意見時“慷慨激昂”,演講時“光彩照人”,總有一幫人求他出主意。在古代這群人被稱作謀士,現代則變成了咨詢顧問、策略專家、策劃總監....在各行各業發揮光彩。尤其是筆者所處的營銷廣告行業,仿佛會做PPT就是一個策略人了....
但令人驚訝的是!筆者發現:
這個行業的大多數策略人的基礎并不扎實,很可能連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本質”都沒有思考過。
“策略人”是越來越多,
但真“懂策略”的可能不多。
看到某些所謂的“策略人”裝B,我都想打人了......
那么問題來了:
如何打那幫“策略人”的臉?
必殺,往往只有一招。
▼
這招就是:
「向策略人請教“策略”的定義」
你只要指著廣告策略人的鼻子問:
“那么策略到底是什么?
您能說清楚么。”
OVER
正因為“某些PPTer”缺乏對工作的基本的思考,因此對于“策略”的定義,反倒很可能支支吾吾說不清楚。
如果他們連“策略是什么”都說不清楚,那又怎么算合格的“策略人”?
應該被打臉!
下面,本文將從四個問題出發,帶你弄清楚:
1.你口中的策略,到底幾個意思?
相信不少新人在學習策略時,會困擾“為什么他們口中的策略和我想不一樣?”
在我最癡迷的那段時間,我只要抓住個策略人就會問他:你覺得策略是什么?
概括下來,有兩類答案出現最多:
A前輩說:策略是一個點或一個方案,例如在廣告策略中,就是key message,通過這個點你就可以解決當下的問題,達成目標!
B老師講:在我眼里看來,策略是一整個過程,而不是單獨的一個點。他包括我從一開始對客戶問題的思考,然后洞察出問題究竟在哪,再到創意、到執行。
我擦,這兩種迥然不同的說法,到底哪個才是對的?!
實際上A前輩和B老師說的都對,只是出發的角度不同。因為定義策略,首先要弄清楚對方說的是策略思考,還是策略結論。
思考在這里是動詞,描述個完整的思考過程或者思考活動;而結論是名詞,是思考和分析后所抉擇出來的結果。
在我們日常討論“策略”的過程中,新手可能常常會將之弄混,產生歧義和混亂。
策略思考是指“從了解當前狀態、設定合理目標,到確定最佳解決方案的一整套思考分析過程。”
而策略結論通常是指那個經過分析后得出的最佳路徑,即解決方案。
接下來,問題又來了。
我們來看看普通小紅和邏輯癌小明的對話。
普通小紅:Hey,面對X問題,你的策略是什么?
這時邏輯癌小明的心情是炸裂的。他反問小紅:你問我的到底是“策略思考”,還是“策略結論”啊?!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語言的無力,更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
當我們在說“策略”時,它其實是個:
抽象的/模糊的/籠統的口語概念
非常抽象、不具體。
小結
如果非要給你我口中的“策略”下一個定義,那么我的定義是:
面對問題所進行的思考分析過程,或進而做出的決策結論。通常是某種思考的籠統表述,而非具體行動。包括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
2.策略與戰略/戰術是啥關系?
現在你已經知道,“策略”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策略思考與策略結論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另外一個被廣泛誤解的問題就是,戰略/策略/戰術,這三者到底是啥關系?怎么老是被扯在一塊?為什么有的人理解策略=戰略,而有的人則認為策略就是戰術....?
其實而上述這樣的理解,可能是被一代一代人在各行各業以及日常生活中討論、沿用的謬誤。
而這個巨大的謬誤很可能要歸罪于.....
順口
因為“策略”其實是一個籠統的口語表述,并無等級上的高或低。有等級高低之分的是“戰略”和“戰術”。而我們在日常使用上似乎有所偏好。
譬如,我們經常會說“這件事情背后的策略是blablabla”,而不是“這件事情背后的戰略/戰術是blablabla”,聽起來怪怪的。
但“戰略”/“戰術”兩個詞匯都脫胎于人類戰爭之中,“戰”字從古至今一直保留,而我們的大腦潛意識也會覺得它多少和戰爭相關,在商用的過程中沒有那么被廣為接受。
而“策略”,亦作“策畧”。單字“策”通常是指古代考試中的對策,或者注意辦法。我們的大腦潛意識認知其更加無害,因此多為口語中使用。
筆者推測,這或許就是它順口的原因之一。
而另外一種順口的原因,則更加顯而易見:
你或許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
王小紅:小明!我們要找到正確的戰略策略!
這導致了一個小問題——不少人會把“策略”當作“戰術”的同層次概念,也就是戰略的“下層”。這個理解上的謬誤雖然不大,但也是很多人在進行深入思考時,會被誤導的原因。
如果用英文看就會很清楚了。
Strategy被翻譯成戰略更為合適,而Tactic就是戰術。
在英文中,strategy與tactic有著概念上的明顯區別,且在同一個維度的高低兩個層次。strategy大多用于更抽象更宏觀的表述,而tactic就是指具體的戰術,是具體到「可以被立刻投入執行」的那種。
小結
所以,“策略”與“戰略”/“戰術”不在同一個層次,“策略”這個籠統的表述是可以包含戰略戰術的。我個人比較推薦大家這樣去理解。
畢竟千人千面,每個人的解釋都可能因為語義和經驗的不同而不同,但本質是相同的。
因此,當我們使用“策略”一詞時,既可能就是指戰略,也可能是戰略/戰術,甚至包含執行在內的概念性統稱。具體是什么意思,需要在具體討論中明晰。
3.戰略/戰術具體是什么?
好了,概念討論完了,落地到戰略/戰術上,他們的又是指什么?區別在哪?
在筆者眼里,了解戰術和戰略的區別,才算了解了它們的定義,也才能真正創造好解決方案。
簡單的說:戰略是關與目標設定的藝術。而戰術則是路徑選擇的技術。
如上圖,戰術考慮的是A如何到B,你可以選擇abc三條路徑中的最佳路徑,到達B就算你完成任務;而戰略考慮的是你的目標B是否正確?是否能幫我達到最終目標E?是否還有其他選擇?
讓我來舉一個詳細的栗子:
今天小李要帶苦苦追求的女孩小蔡出去玩,當天的最終目標為“度過完美的一天”。
那么他的戰略/戰術是怎樣布置的呢?
首先,小李初始狀態A是在自己家。而最初約定的是在“定好的飯店做一枚安靜的美男紙”,等女孩來就可以了,這是中間目標B。
這時他的戰術選擇很多,比如打車/公交/跑步過去,在了解飯店與家之間的距離以及對比各選擇的性價比后,小李決定做公交去(嗯小李真是個吊絲....),這就是他的戰術決策。
但出門一剎那,小李覺得想要完成最終目標“完美的一天”,應該需要打破常規,來點不一樣的。于是他心血來潮決定突襲到女孩小蔡家樓下,冒著被女孩父母發現的危險,給小蔡一個驚喜。這是一個戰略級別的目標重設。如此一來,便能大大增加“最終目標D”完成的可能性了。
所以你知道,目標的設定其實遠比戰術選擇重要的多。
(嗯,相信用心的小李,還是可以追到小蔡的,恭喜他!)
栗子看完,你大概也懂得差不多了。
關于戰略/策略的詳細定義,隨便看看就好:
戰略思考是“對所處狀態的了解和目標設定的把控”;而戰略結論就是對目標的設定成果。(知道自己在哪,有什么資源,有什么劣勢,可以謀取的目標是什么,如何為最終目標服務)
戰術思考是“對從A狀態到B目標中間路徑的考量比較”;而戰術結論就是選擇一條最佳路徑。(當前的目標確定后,在當前的狀態和目標之間,有多少條可以辦到的路徑?最佳的路徑是哪條?走這條路又需要那些步驟?)
理論總是簡單的,但實操中呢?
假設今天品牌這波小campaign的目標是:“完成微博tweets/微信文章/H5頁面的PV達到200W。”那么對于一個social策略人,他的任務就是選擇戰術路徑——想想什么樣的媒介渠道結合什么樣的idea及content能夠完成這個指標?
但僅此而已么?
你去不去思考:客戶為毛線要獲得這些KPI,這些KPI設定的合不合理?有沒有更合理的KPI?可不可以換一種創意形式讓客戶買單?
你要思考的是當前目標“完成KPI”?
還是客戶對口人的目標:“升職加薪,贏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還是你自己公司的目標:“賺一筆客戶的錢就閃”?
還是甲方企業的目標:“新品launch擴大知名度”?
甚至是最終目標:“為社會創造價值”?
你不去思考,沒有人教你。
在我看來,目標,幾乎是有關“策略”的所有詞匯中,最重要的一個。
#隱藏彩蛋環節#
如果對“戰略/戰術”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會發現一個基本事實——“由于事物的目標有無限層次,因此相應的,也就有無限層次的戰略/戰術與之對應。”
而人的大腦就必須把這些事情的“目標VS解決”合理設置,完成你的最終目標。
當然,人類又何時有過“最終目標”呢?——此時可能就上升到了邏輯學的廣義范疇,即哲學。
(關于無限的strategy&tactic矩陣,可以參考上圖,感興趣的童鞋請回復S&T)
4.沒有定語=沒有意義?
最后要提一下這件事兒——“策略”之前的修飾、限定詞。
譬如競爭策略、市場戰略、營銷策略、廣告策略、媒介策略、文案策略blabla....只有用“定語”來限定范圍,關于策略的討論才具有現實意義。
使用定語的目的就在于,明確“當下討論事物的目標”,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李:不給力啊老濕,你能仔細講講么?
廣告策略自然是為了解決廣告有效傳遞信息的問題,相應的策略(結論)就是“說什么?”;媒介策略是為了解決如何reach到更多消費者,相應的策略自然就變成了“在哪說?”;而競爭策略是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因此策略自然就是一整套優劣勢分析....
當然,這也意味著,只要愿意,你可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進行策略思考。
譬如,你知道本文一定運用某種:
“文章策略”
這里當做casestudy寫下來:
本文的文章策略
目標受眾:你是誰?和策略多少相關,或者你就是策略人!
(這篇文章不奢求也肯定不能被廣泛傳播,但求擊中目標就好)
直接目標:這篇文章被更多人看見,深度影響其中部分人,讓他們了解我所定義的“策略”是什么?
最終目標:你猜~
戰術組合:A.標題策略 B.文章邏輯 C.語言與風格 D.投放策略
簡單說兩點,1.文章的標題《打臉》是為了吸引目標人群好奇并進入 2.由于內容方向,文章本身偏向枯燥,必須加入表情/gif這類進行調節。3.選擇優質微信群發布,與群友深度互動邀請轉發。4.5.6.7....大概是這樣做了很多內容/形勢的優化
5.結束語
這篇咬文嚼字、苦心積慮想“打策略人臉”的文章,到這里就全部結束了。
所謂“打臉”,大概算是一個玩笑,請各位策略人前輩們別在意~
如有冒犯,我也非常愿意登門謝罪
更歡迎你打回來!
畢竟,我就是一策略人....哈哈
希望對你有啟發。(E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李怡,社會化營銷 / 策略 / 吐槽 / 找 gap 小能手。
文章首發公眾號:百聞不如怡見(bwbryj123)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