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疫情困局,把品牌包裝成網紅
一場瘟疫,讓線下門店冰封。營銷負責人都焦慮得不行,因為接下來面臨著要用3個季度時間完成4個季度績效的壓力。
那些品牌力夠強的品牌還可以借助線上手段先蓄客,為接下來線下收割助攻。平時過于依賴線下渠道流量、疏于品牌構建的品牌,就真的束手無策,只求戰「疫」早日結束。因此,我以重度依賴線下渠道的家居品類切入,分享一下我在品牌構建方向的拙見。
我粗略查看了一下近幾年的《世界品牌500強》榜單,除了宜家,家居品牌基本長期缺席,為什么?
和家居超低頻屬性有關系?答案是:沒有關系!
因為,哈佛、牛津、麻省理工更更更加低頻,卻長期霸占《世界品牌500強》榜單前列;因為,汽車和家居購買頻率相當,汽車品牌卻也長期大量霸占榜單(中國居民換車、換房周期大約5年,家居購買和換房緊密相關)。
即使我們把鏡頭拉回中國,家居和房地產業緊密關聯,家居品牌集體表現卻也遠遠不如地產品牌,慕思和萬科之間,還差好幾十個慕思。
所以,品牌力強弱和品類特質沒有關系,只和品牌人設顆粒度有關,和品牌像素點粗細有關。如果說可口可樂、宜家、特斯拉是古典繪畫、是達芬奇、是《蒙娜麗莎》:立體、多維、豐富、具象,那么99.9%的家居品牌就是抽象繪畫、是康定斯基、是巴勃羅·畢加索、是《雙臂抱胸的女人》:扁平、單一、純粹、含糊。
一、品牌塑造不二法則:品牌人格立體化
如何立體化?
先講一個品牌策略的基本功。為了把問題簡化,我把競爭要素先放一邊,只考慮自身角度+用戶角度,定義品牌核心訴求或品牌主張的基本思考邏輯線:產品技術點-產品賣點-理性利益-感性利益-精神主張。
例如:
依云
阿爾卑斯山地下長達15年的天然過濾和冰川砂層的礦化(產品技術點);
天然、均衡、純凈的礦物質成份(產品賣點);
活化血管、增加肌膚彈性、有利于人體健康(理性利益);
活出年輕(感性利益/精神主張)。
可口可樂
99.6%都是碳酸糖漿和水(產品技術點);
甜甜的,很好喝(賣點);
甜食能讓大腦產生內啡肽,這種物質讓人產生愉悅和滿足感(理性利益/感性利益);
Open Happiness暢爽開懷(精神主張)。
無印良品
省去了不必要的設計,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修飾(產品技術點);
設計極簡:只有材料和功能(賣點);
質優價廉,物有所值(理性利益);
簡樸主義(感性利益 / 精神主張)。
慕思
減震塔結構、睡眠自適應系統……
各種和健康睡眠有關不明覺厲的抽象概念(產品技術點);
舒適釋壓(賣點);
健康睡眠(理性利益);
今晚,睡好一點(感性利益/精神主張)。
可能有人已經注意到,我還沒有講“如何立體化”,而是先講“怎樣定義品牌核心溝通信息”。
因為,如果連“品牌核心”都定義得經不起推敲和檢驗,就會陷入朝立夕改的怪圈,一切圍繞它展開的營銷推廣動作和構建起來的品牌資產,就會被下一波不同方向的品牌信息稀釋。
其二,產品技術點-產品賣點-理性利益-感性利益(精神主張)必須在一條邏輯線上,也就是品牌精神主張必須和產品技術點、產品賣點高度相關。
其三,這條思考邏輯線上的各個要素是遞進關系,精神主張是品牌核心溝通信息的最高級。精神主張、價值觀溝通具有排他性,也具有超強的內聚力。“打土豪,分田地”有號召力,“共產主義”更有凝聚力;“1000首歌裝進你口袋”有銷售力,“非同凡想”更有影響力。一切團體都是靠物質+精神才能長期凝聚,品牌營銷,就是在構建忠實于品牌主張的共同體。因應品類/品牌的不同生命階段、不同目標、不同溝通觸點,品牌核心溝通信息側重點不同,這里不展開。
90%以上的家居品牌還沒做好以上3點,所以,家居品牌長期缺席《世界品牌500強》榜單符合情理。
好!接下來,分享“如何立體化?”
二、品牌人格立體化的N個切入點
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說:人類之所以能成為地球的主宰,是因為人類會講故事。
一個個社團,正是靠一個個故事構建起來的。所以,品牌立體化最重要的動作:讓產品附著內容,讓品牌附著故事。
我隨機列舉N個切入點:
1、附著于社會熱點
可口可樂
30年代美國大蕭條,民眾極度缺乏安全感,可口可樂借勢營造全盛時期的景象,把可樂定義為一種樂觀、向上、進取的精神載體“只要有快樂水,這個世界就不會太糟糕。”
二戰時期,盟軍打到哪里,可口可樂的工廠就建在哪里,可口可樂又成功成為戰士們的精神食糧,變得和槍炮彈藥一樣重要。
貝納通
討論膚色平等。
好爸爸(立白高端洗滌品牌)
男女平權,呼吁爸爸角色回歸家庭、參與家務。
2、附著于競品
早期的蘋果挑戰IBM獲取關注和熱議。
三星手機吐槽iphone獲取聲量和認同。
漢堡王互懟麥當勞獲取生意和忠誠。
羅永浩砸西門子冰箱圈粉。
3、附著于流量巨人
NIKE:
NIKE簽約過科比、C羅等等一票運動巨星。
2019,為了紀念“Just do it”30周年,耐克甚至大膽請來了飽受爭議科林·卡佩尼克(Colin Kaepernick拍攝視頻廣告《Dream Crazy》,宣揚為夢想瘋狂的競技精神。
于是,社交網站上開始掀起對耐克的抵制,一些極端粉絲將自己的耐克鞋子燒毀,把耐克衣物割破……甚至美國總統特朗普也發Twitter抨擊耐克和科林·卡佩尼克:“What was Nike thinking? ”
隨后,美國社交網站掀起一股文化風暴,開始關注耐克“Dream Crazy”的正向價值,不僅有明星的支持,還有普通大眾的肯定。
耐克只花了科林·卡佩尼克的代言費,卻卷入了無數名人為其發聲。
茅臺:
Mao主席把茅臺送給斯大林,周zongli用它招待尼克松。
沃爾沃卡車:
《史詩級一字馬The Epic Split》讓布魯塞爾肌肉男 Jean-Claude Van Damme 橫跨在兩部卡車間劈腿,來證明卡車的穩定與精密。
4、附著于流量IP
優衣庫
優衣庫KAWS聯名款。2019年6月3日,KAWS和優衣庫聯名款系列一上架便被一搶而空。
5、附著于新聞
特斯拉
2018年,埃隆·馬斯克讓SpaceX Falcon Heavy Rocket(重型獵鷹火箭)把一輛櫻桃紅特斯拉跑車送上太空。
杜蕾斯
暴雨后的北京,鞋子防水大招。
6、附著于歷史
依云
“依云水的發現是一個傳奇。1789年夏,一個叫Marquisde Lessert的法國貴族患上了腎結石。當時流行喝礦泉水,他決定試一試。有一天,當他散步到附近的依云小鎮時,他取了一些源自Cachat紳士花園的泉水。
飲用了一段時間,他驚奇地發現自己的病奇跡般痊愈了。這件奇聞迅速傳開,專家們就此專門做了分析并且證明了依云水的療效。此后,大量的人們涌到了依云小鎮,親自體驗依云水的神奇,醫生們更是將它列入藥方。Cachat紳士決定將他的泉水用籬笆圍起來,并開始出售依云水。
拿破侖三世(即路易·拿破侖·波拿巴)及其皇后對依云鎮的礦泉水更是情有獨鐘,1864年正式賜名其為依云小鎮(evian來源于拉丁文,本意就是水)。”
7、附著于品牌領袖
海爾
張瑞敏砸冰箱。
NUDE衣帽架
六根木棍,沈文蛟要用兩年完成。
8、附著于創新
PIY家居(一般工作室)
世界上第一個沒有家具的家具店
9、附著于權威
PIY家居
11座紅點大獎,博物館永久收藏。
10、……
沒有喜歡廣告,但人們喜歡故事。在這些故事里,產品技術點、產品賣點、理性利益、感性利益、精神主張陸續出場,各種維度、各種角度,共同構建起多維、豐富、具象的立體化品牌人格。
延展:1個網紅品牌公式
網紅品牌 = 品牌戰略創新 ×流量紅利。品類戰略創新的核心思想是迎合趨勢。
簡樸風格的家居品牌很多,為什么只有無印良品成為領軍者?因為,無印良品始于1980年,當時世界經濟增長陷入低迷,日本也經歷了嚴重的能源危機,消費者不僅要求商品有好的品質,也希望價格從優。無印良品順勢提出“無品牌”概念,主張省去不必要的設計,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修飾。
甲殼蟲汽車誕生于1938年,卻苦苦等待了近30年才得以風靡,為什么?因為,1960年,隨著戰后經濟復興,人們對汽車的需求如饑似渴,但購買力又很有限。甲殼蟲的經濟耐用性正好適應了這種形勢,隨即成為歐洲最暢銷的車種。
讓我們思維跳躍一下,如果沒有社交媒體的崛起和權威媒體的衰落,就不會有邏輯思維,不會有瑞幸咖啡。
2019年,李佳琦們的躥紅,再一次認證了消費者信任KOL、用戶口碑勝過代言明星、權威媒體,家居屬于高參與度品類,上網查口碑已經是購買路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以上是品牌構建的通用法則。下面送一個彩蛋:咱們接著談家居品類專屬出圈技能。
三、助推家居品牌出圈的幾條路徑
1、用高頻帶低頻
擴展高頻產品,比如宜家的香薰蠟燭、相框、抱枕、布娃娃等等家居小件,大大擴展了品牌的露出場景和用戶購買頻率。
2、用低隱私產品帶高隱私產品
家居產品上,品牌LOGO不明顯。大件家居需要拍攝家居整體氛圍才有感覺,這樣一來就容易激發用戶的隱私意識。擴展花瓶、邊幾、臺燈等容易體現個性審美,容易營造氛圍,又不容易激發隱私意識的小件家居產品,可以增加品牌被分享的概率。
3、培育高互動/高參與度的年輕用戶
年輕群體休閑時間充足,也更加愛曬,擴展年輕人喜愛的單品,為品牌贏得更多的免費宣傳員。
4、用高識別性產品帶低識別性產品
同樣是大件產品,超低頻品類,汽車的識別性就比家居高得多。同樣是優衣庫,KAWS聯名款就比基本款識別性高得多。
造作、PIY識別性水平很高,因為造型語言超一致。
讓我們思維再跳躍一下,梵高、亨利·盧梭是怎么出圈的:迎合藝術思潮+創新的高識別性視覺語言。
5、從目的性消費、功利性消費,擴展到習慣性消費、感性消費、樂趣消費
駕駛長城是目的性消費,駕駛牧馬人是感性消費。去宜家、無印良品是逛、是娛樂、是消遣,去尚品宅配、去好萊客還只是目的、是功利。因為尚品宅配的品牌訴求還止步于“讓家多出20㎡”,這樣的訴求很有用,但很無趣——刺激的只是用戶的大腦皮層和理性,無法建立任何精神連接。
讓我們一起超越功能訴求,從產品品牌邁向用戶品牌、社交化品牌、人格立體化品牌。企業不是品牌擁有者,用戶才是品牌擁有者。不信,請你回顧一下歷史: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樂在紐約林肯中心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要更換新配方。這在后來被認為是可口可樂歷史上的“營銷噩夢”,三個月不到,憤怒的情緒在全美蔓延,抗議的人越來越多。可口可樂只好重新生產Coca-Cola classic,并同時銷售 new Coke 。
企業不是品牌擁有者,用戶才是品牌擁有者。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