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洞見可以激發無數個創意,成為無數行動的理由,并使一切成為可能。這也正是我們堅持并竭力發掘好的洞見的重要原因。
——菲爾·杜森伯里
來源:罵我(微信號:mawa178)
原標題:被奉若神明的?洞察?究竟是什么?
數英網已取得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出處
相信每一位跟營銷創意打交道的人,都經常能聽見【洞察/洞見】這個詞,尤其在廣告公司,人們在提起它時往往帶著近乎癡迷的推崇,就如同《星球大戰》中的原力一樣,神秘且能量無窮,是一切創意之源。
但悲哀的是,很少有人能描繪清楚“什么才算洞察”。它太過縹緲,以至于你都無法確認是否找到了它,是否用對了它。當你向“業內大師”請教這個問題時,他們通常只會給你一個“不可言傳”的迷之微笑。讓人不禁絕望地想,【洞察】難道真的是那種“閉關十年,偶然被上天點化才能參悟”的神技么?
洞察是什么?
所謂洞察,《新華字典》給出的解釋是:觀察得很清楚;按弗洛伊德的說法是,變無意識為有意識……這些話說得都沒錯,但對廣告營銷的新人幫助極為有限,基本屬于“看得明白理解不了”。就我而言,更愿意用一句話來描述【洞察】——“發現事物之間隱含的、更深層次的邏輯和關聯。”
下面這個例子可以幫你更好的理解。
故事中,飯店老板的洞察是“①如果一個人能毫不抵觸地吃掉很難吃的食物,那么他就不是在裝餓。②只討食物充饑而不提要錢,那就不會是騙錢的慣犯。”基于這兩個洞察,老板才判定這個人并沒有撒謊,才給了他一筆錢應急。
我們暫且不談老板的判斷是否準確可靠,只從洞察層面上說,“不放鹽”這個行為,實際上激活了“食物、饑餓、說謊”幾者之間的隱含關系和邏輯,它就是一把洞察的鑰匙。
這也算是洞察?
當洞察揭開了神秘面紗后,你可能會對洞察的“真容”有些失落。你痛苦地發現,很多經歷了無數冥思苦想后得出的洞察,一旦介紹給別人時,就像是說出“地球是圓的”一樣,正確又普通,毫無新意可言。甚至有人會嗤之以鼻地說“這也算是洞察?”
舉個栗子,如果有人告訴你他洞察到“同樣作為快餐,但披薩跟漢堡和薯條不同,它是一伙人歡慶時的好食物,它更應該強調多人的分享。”你會如何評價這個洞察?很神奇?很激動?很正確?還是很無聊?但當你知道發現這個洞察的快餐店叫做“必勝客”,而且它從1987年就開始在市場營銷中堅持使用這個洞察了,你又會怎么看?
沒錯,實際上大多數洞察聽起來并沒有那么讓人興奮,也遠不如“創意表現”那樣惹眼,但只要它正確,并能給創意指引方向,那么它就可以被稱作【洞察】,它就是有價值的。
必勝客的廣告宣傳中,一直在強調分享這個洞察。
洞察能拿來做什么?
一旦認同洞察的價值,你就會發現洞察的作用絕不只限于為廣告創意提供清晰的方向,或是幫營銷策略做更好的梳理和推導。一個好的洞察,可以找到用戶的真實需求,開發出更好的產品(啤酒與紙尿布經典組合);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溝通方式,確保信息更精準的傳達(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推薦);可以規劃革命性的解決方案,顛覆一個行業(共享經濟);甚至發現新的理論體系,改變人類的認知(相對論)。
實際上,洞察已經存在于商業生活的方方面面,源源不斷地為你提供新的視角和機會。
好洞察從哪來?
既然洞察如此重要,那么如何保證它總能在你需要的時候出現呢?客觀來說,一個好洞察是需要看運氣的,但也并非無跡可尋。這里有幾項日常的訓練也許能夠幫助到你。
1、鍛煉邏輯能力
更熟練的使用邏輯方法,起碼掌握一種思維模型,讓自己能夠持續系統的開始思考。
2、激發跨界腦洞
嘗試著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找到盡可能多的共性或潛在關聯,讓大腦保持在敏銳狀態。
3、搜集有趣理論
洞察考驗的并不是“完全獨創”,而是“完全正確”,所以盡可能多的學習各行業有趣的理論和觀點,能夠確保你在作業時直接調取已經存在的“好洞察”
4、強化語言表達
洞察雖然常常隱秘而平凡,但是一個好的語言表達和歸類能幫洞察做更好的推介,想想看身邊的“xx效應”、“xx癥候群”實際上就是對洞察的一種生動化表達。如果能把一個好洞察凝練成一句精彩的廣告語,那么后面的工作肯定會事半功倍!
最后,留一個小互動問題,你覺得下方關于洗發水的洞察如何?你認同它的說法么?
歡迎留言,給我你的答案。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