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da進了上海的菜市場,東西還挺便宜?
作者:吳志奇,來源:愛范兒
原標題:Prada 進了上海的菜市場,大牌都給菜穿了
一邊是冷若冰山、引領時髦趨勢的頂奢品牌。
圖片來自:Prada
一邊是門庭若市、充斥人間煙火氣的菜市場。
撞在一起,會有什么奇妙的化學反應?就在最近幾天,Prada 跑到上海,跨界「開」了一個菜市場。
1、Prada×菜市場
Prada 菜市場開業的那一天,是 9 月 27 日。都市潮人們紛紛前來打卡,喜獲年輕人第一個觸手可及的 Prada。
圖片來自:小紅書截圖
菜市場地點在上海「網紅」菜市場烏中市集,Prada 就是和他們合作,把這個菜市場都包裹上了 Prada 的品牌圖案和 Logo。還沒進門,就可以在馬路邊看到外立面一大塊亮眼的 Prada 印花墻紙,路過不知道的,可能還以為這是一家高仿版 Prada 店。
圖片來自:微博@ PRADA普拉達
仔細看了下,發現門口的 Logo 不是 Prado 也不是 Proda,它竟然是真的 Prada。走進去后,每束蔬菜、每個水果、每個小袋包裝、每個店鋪檔位,都已經變成了「穿 Prada 的女王」。
圖片來自:prada
如果最近有關注 Prada 近況,這些包裹在蔬果上的印花圖案,其實就是秋冬季系列的服飾紋路花色。
圖片來自:prada
總的來說,在這個菜市場,Prada 既不生產蔬菜,也不是蔬菜的搬運工,它們只是想讓蔬菜也換上一套 Prada。這個900㎡ 的菜市場有著上下兩層,第一層是水果和蔬菜,第二層是肉類和熟食,雖然和 Prada「聯名」了,但這些菜也沒有漲價。每天 10:00-15:00 之間,來買菜的人就可以獲得 Prada 手印花包裝袋,現場還有很多 Prada 印花紙張可以包著水果和鮮花。
圖片來自:prada
在人聲熙攘、摩肩接踵之時,這個大型的菜市場,一會兒變得高貴華美,一會兒又變得頗接地氣。身處這種矛盾的交集中,讓人有種在富裕和貧窮的邊緣反復試探的刺激感覺。也就是這種落差感,吸引了更多人前來探店打卡。
圖片來自:小紅書截圖
人們常說,菜市場里看不到年輕人。事實上,現在的菜市場,其實已經越來越會和年輕人「玩」了。早在 2017 年,MUJI 就開了個菜市場,以同樣性冷淡的風格,和便捷輕松的購物方式,讓自己的產品更廣進入人們生活。
菜市場本身在各個城市,也有了不一樣的創新。北京三源里菜市場就很擅長和年輕人「溝通」,前幾年辦過「菜市場遇見經濟學」的展覽,在網上被刷屏,展覽通過雞鴨魚肉呈現經濟理論,也用一種輕松的方式,給普通大眾普及了經濟學知識。
2019 年,寶馬通過潮改三源里菜市場,讓這里成為年輕人新酷的拍照地標。
菜市場獨特的煙火氣息很受藝術領域歡迎。現在,三源里菜市場不時就會開辦一些展覽,廣州扉美術館隔著一墻也有一家菜市場,這里的墻被美術館館長「打破」,做成了「菜市場美術館」項目,讓市民和更多年輕人都前來參觀交流。
圖片來自:公眾號 扉FEI
菜市場里,有著更鮮活的藝術,也能觸達更廣泛的聲音。所以,菜市場被奢侈品牌盯上也并不奇怪。不止菜市場,這些奢侈品牌早已將自己的觸角伸往了城市的各個角落。
圖片來自:prada
2、走進城市角落的奢侈品牌們
Prada x 烏中市集的項目,將持續到 10 月 10 日。這其實是「Feels Like Prada」新主題的一部分,也是 Prada「入侵」城市生活的新行動。除了上海,Prada 在米蘭、佛羅倫薩、羅馬、巴黎、倫敦、紐約和東京也有相應的項目。
圖片來自:prada
但不止進入菜市場,上海菜市場項目之前,Prada 已經在米蘭「改造」了一家面包店。長棍面包、羊角面包、披薩餅、各類甜品以及餐巾紙,都變成了 Prada 風格,被三種不同的圖案和幾何形狀重新包裝。
圖片來自:voguePrada
也走出了店面,在米蘭的斯帕蘭扎尼大街 (via Spallanzani) 大放異彩,打造了首個包裹整棟建筑的黑白花卉壁畫,試圖重塑城市街道風景。路過的人們,很難不側目停駐。
圖片來自:WWD
在打造城市街道風景上,另一家奢侈品牌 Gucci 其實更有話語權。因為最早就是他們在米蘭 Corso Garibaldi 設計了一整面 Gucci 藝術墻,這個想法由 Gucci 創意總監 Alessandro Michele 2017 年提出,他們放棄了用傳統平庸的廣告牌來宣傳,而是直接把整面墻都變成一個巨大的廣告牌。
圖片來自:Gucci
Gucci 在城市建筑壁畫的創作上如魚得水,每年都會創作了多個藝術墻作品,讓不同年代的文化和品牌美學融合在城市肌理之中。2018 年秋冬系列 Gucci 就把 50年前的巴黎學生運動,以及法國新浪潮主義繪制在紐約、香港等城市的墻上。
圖片來自:Gucci
之后的 Gucci 更加狂放和肆意,把古希臘和 70 年代流行的自由精神也貫穿到壁畫之中。
圖片來自:Gucci
現在的 Gucci 更加年輕化和趣味化,今年 Largo Foppa 最新的 Gucci 藝術墻,讓墻壁變成了一個萬花筒,絢麗的線條和大膽的設計,讓這個城區的氣息都變得活躍了起來。
「Gucci Art Wall」系列作品已經成了世界各地標志性的景點,也是品牌、街頭藝術、廣告營銷結合的典范。其它奢侈品牌如 LV、Dior、Tiffany,還盯上了一個凸顯城市特色的地點——咖啡廳。不同奢侈品牌的咖啡廳,都從設計、造型、周邊上傳遞著自身品牌的氣質和理念。
首爾 Café Dior by Pierre Hermé 雖然你在日本大阪的 LV 咖啡廳喝著 100 多塊錢的咖啡,在大露臺上看著和快餐店里的人一樣的風景,但品牌文化已經在你坐店子里時,就和你的生活「捆綁」在一起了。
當這些奢侈品牌「入侵」城市的各類門店、商品、建筑時,其實他們真正想進入的是人們的生活。
3、落地的大牌:真親民,還是搞事情?
Prada 表示,「Feels Like Prada」的目的,是為了傳達一種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是通過入駐面包店、菜市場、城市建筑,來連接并傳遞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情感,讓人們獲得重新感受生活和細微事物的魔力。然后,買它。
圖片來自:Prada
Prada 沒有說的是,當「高層」的奢侈品牌和「平民」的大眾場所碰撞,這種沖突,才是最大的傳播點。奢侈品進菜市場?奢侈品進面包店?奢侈品牌開咖啡館?奢侈品牌上了一面巨墻?反差越大,跨界越意外,越容易火爆。巴黎世家(Balenciaga)近年來就一直以大膽先鋒的設計、挑戰普通人審美極限的產品,贏得了大量的關注和熱度。
高跟洞洞鞋、春運編織袋、中國風包包……每個新品都在全網引起熱議,原因只有一個——離譜。這是一種當代的「丑學營銷」,也是一種「反差營銷」。另一方面,當代年輕人也是挑戰主流、崇尚個性、包容多元的一代,這些創新其實也能吸引下一代更多潛在消費者。近年來,奢侈品牌們也很注重和消費者直接對話(DTC 模式),讓品牌也更接近大眾消費者,獲取更多的銷量。
圖片來自:Prada
咖啡館也是一種讓人們能在一段時間內,都無形感受和體驗品牌文化的一種形式。當然,聰明的奢侈品牌們也不會顧此失彼,對于那些夸張的營銷,話題和熱度永遠是一時的。當流量和品牌文化本身結合得當,那就是「1+1>2」的效果了。Gucci 的「Gucci Art Wall」其實是個很好的例子,當人們在越來越多城市看到 Gucci 的巨幅藝術墻時,人們會關注到藝術墻中 Gucci 當季的新品和系列元素,也會拍照記錄,或特意前往打卡,然后自發傳播。
圖片來自:Gucci
更重要的是,每一面 Gucci 的藝術墻,都隱喻了社會的問題,表達了新銳的社會觀點,如性別平等、排斥暴力、多元審美、關愛少數群體等等,人們對 Gucci 的好感會加倍,Gucci 品牌文化也無形深入人心。當人們看到奢侈品牌傳播中的獨特、荒誕、反差時,也能感受品牌的文化、精神,看到消費背后有著時代正面的力量。
圖片來自:Gucci
如果真心想親民,那就降降價吧。
作者公眾號:愛范兒(ID:ifanr)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