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才是最大的本事
作者:春天,首發:插坐學院
原標題:一個人最大的本事,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朋友圈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湖畔大學學員向阿里巴巴永久合伙人蔡崇信提問:過去這么多年,最讓你難過的事情是什么?
他的回答大意是:你是問難過的事情,還是難處理的?好像沒什么難過的事,倒是經歷了一些難處理的事……
仔細琢磨這句話:沒有難過的,沒有抱怨的,所有的事情,如果發生了,只是冷靜地面對,最多是難處理而已,不會有太大的情緒起伏。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成功不要無謂的情緒。阿里巴巴能如此成功,蔡崇信是馬云感謝的第一人,他如此冷靜成熟的性格,讓人震撼。
一個人最大的本事,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深以為然。
1、危機時刻的情緒控制能力是一個人的頂級實力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身上,有一種類似于“機器人”般的理性和克制。
據張一鳴的室友梁汝波說,從上大學到現在,他從來沒見過張一鳴有打雞血的狀態,“不過分興奮,也不過分沮喪”,他的情緒只在這兩條線之間波動。哪怕是遇到不舒服的事情,張一鳴也很克制,很難從他身上看出消極情緒。
大學時期,張一鳴去幫一個女同鄉修電腦,回來后興奮地告訴梁汝波,他看上了那宿舍的一個女孩,決定要追。接著又去修了幾次電腦,和女孩聊BBS后約出來表白,結果張一鳴被毫不留情地拒絕了,女孩“連好人卡都沒發”。
「就感覺這件事跟你說了一下而已,然后你有不同意見,我們接著來,用現在的話來說也挺奇葩的」。梁汝波本想安慰張一鳴,但張一鳴反而覺得無所謂。
印象更深的是2014年,今日頭條確認獲得1億美元 C 輪融資后,有媒體起訴頭條侵犯版權,《新京報》也發表社論跟進。一時之間,侵權問題被推向輿論頂峰。
張一鳴告訴《人物》雜志,當自己在公司高管群里看到《新京報》的社論時,「第一反應是委屈。你看我這邊給你在帶流量,我也沒有賺你們什么錢,未來你們需要的話,大家可以談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解決。」
于是他主動找到“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希望傳統媒體出身的張鵬,能幫自己解答疑惑。
其實當時張一鳴內心有不少情緒,但據梁汝波回憶,張一鳴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情緒波動,他只是“迅速召集全公司能幫的上忙的人開會,商量誰可以做些什么”。并且在紛爭之后,張一鳴開始深度學習,了解版權相關的事宜。
接觸過張一鳴的人,都覺得他太理性,高興和沮喪都不輕易示人。一些跟隨他多年的下屬和同事甚至認為,這位80后 CEO 多少有些「缺乏情趣」。
著名產品人梁寧曾說:情緒,是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驅動一個人的,正是他的情緒,他的底層操作系統。
面對危機時刻的情緒控制能力,是一個人的頂級實力。情緒穩定的背后,是實力,也是格局。
2、真正優秀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
前幾天,和一個創業3年的學姐吃飯,席間我問她:你最喜歡什么樣的員工?她說:情緒穩定的。
我很詫異:能力、態度這些居然不是首要衡量因素?學姐不否認,同時講了一個故事:
去年有一個211大學的女生來應聘,業務能力很強,唯獨有一點不太滿意:女生提到上家公司時,一直在抱怨。但考慮到女生的業務水平,學姐最終還是把她留下了。
剛開始,女孩確實表現出了不錯的業務能力。但漸漸地,大家開始和她保持距離了,她的工作產出也變得不穩定。
學姐找到部門負責人了解情況,這才知道,自己擔心的問題還是發生了。這個女孩時不時地會和其他同事抱怨,抱怨公司,抱怨領導,抱怨客戶,對小事很敏感,容易陷入各種情緒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工作效率。
比如,她打印文檔的時候,同事讓她順便多打印一份,她就覺得這不是自己分內的工作而多次提起;她在會議上提了一個建議沒有被采納,而同事的建議被采納了,她在執行時就有點敷衍……
聽到這里,我忍不住問:那后來呢?你把她開除了?
學姐笑著搖頭說:我不但沒開除她,前不久還給她加薪了。
其實她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我不忍心看她因為情緒問題而影響未來的職業發展,所以我及時指出了她的問題。而她也意識到了情緒問題帶來的困擾,自己去讀了不少情緒管理的書。從那以后,很少聽到她抱怨什么,慢慢就成為部門的骨干員工了。
聊天最后,學姐給我提了一個建議:不要和經常帶有負面情緒的人,走得太近。
情緒是最容易傳染的。領導的情緒會傳染給員工,員工的情緒會傳染給客戶,客戶的情緒會反過來傳染領導和員工。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就不要讓情緒影響自己。有時候,阻礙我們的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我們的情緒問題。
真正優秀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因為情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戒掉情緒,減少精力消耗,聚焦工作和生活,才是你最應該關注的。最怕你情緒大于本事,專注于情緒而非目的。
3、90%的溝通問題都是情緒問題
世界上傷害人最多的武器是什么?不是原子彈,而是人們日常使用的語言。
自媒體人艾小羊說過一個故事:她有一個做兒童教育的朋友。有一天朋友13歲的女兒說:“我想自殺。”很多家長聽到這樣的話,都會有很大的情緒起伏。
沒想到朋友淡定地回答:“活著確實辛苦。不過,青少年自殺是要上社會新聞的。大家都會猜測我們虐待你,是狠心又愚蠢的狼媽虎爸。爸爸說不定連工作都得丟,畢竟我是老師。唉,又沒辦法跟人解釋,我只是尊重女兒的選擇,這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
他認真的可憐樣兒把女兒逗笑了。后來女兒說,覺得自己的父母很牛。她同桌也跟父母說過生活太苦,要自殺這樣的話,父母發瘋似地罵他,他媽邊哭邊打了她一個耳光。
朋友告訴艾小羊,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還愿意跟父母好好說話。兩對父母兩種不同的情緒背后,體現了兩個家庭價值觀的差異,也對兩個孩子的心理產生了完全不同的影響。
朋友的女兒現在18歲,跟他無話不談。而女兒同桌在和父母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后,再也不敢和父母說心里話,兩代人的隔閡隨著孩子長大越來越深。
《好好說話2》里,周玄毅講到一個溝通技巧:在聊天時,少問“為什么”,多問“怎么了”。因為這兩種表達包含的情緒是不一樣的。
他說,“為什么”容易顯得有負面態度,倒不一定真有,但潛臺詞是:我不懂,你有義務給我解釋,會給對方構成壓力。
而“怎么了”的潛臺詞是:我雖然不懂,但認同你的觀點,你沒義務跟我解釋,但我想多聽你說幾句。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說:情商,就是情緒管理的能力。所謂情商高,指的是一個人既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讓情緒控制自己,又能用得體的溝通方式讓別人舒服,控制別人的情緒。
就像有人說的那樣:與人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
4、怎樣更好地管理情緒?
村上春樹在《舞!舞!舞!》說: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
小時候,我們很容易把喜怒哀樂放在臉上。但長大后發現,所謂成長就是把哭聲調成靜音的過程,生活和職場都不是可以肆意釋放情緒的舞臺,成年人的情緒要可控,要自己消化。
那么,我們如何更好地控制情緒?
1、延遲判斷,轉換成積極正向的表達
當你產生憤怒、沮喪、悲觀等負面情緒時,首先不要輕易對人或事下判斷,定結論。因為在不冷靜的時候,你的判斷更多帶有主觀色彩。相反,你把這些情緒轉換成更為積極的表達方式,就會漸漸冷靜下來。
自媒體人梁爽分享過一個心得:
工作場合中,把“我能怎么辦”改成“我來想辦法”;
兩性相處中,把“又怎么了”改成“怎么了怎么了”;
朋友聊天中,把“為什么”改成“怎么了”。
試一試,你會發現,很多情緒不知不覺就消散了。
2、轉移注意力,換一種方式發泄情緒
所有負面情緒,宜疏不宜堵,如果不發泄,累積久了就會以極端的方式爆發出來,所以能換一種方式發泄的,一定不能憋著。很多商界大佬在面對巨大壓力時,都會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來轉移注意力。比如雷軍喜歡滑雪,周鴻祎喜歡射擊,張朝陽喜歡跑步。
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脫不花就曾說過:多參加打球、逛街、飯局、旅行,少參加茶會、禪修、面壁,不要給自己機會沉浸在自怨自憐傷春悲秋的情緒里。
當你不得不發泄負面情緒時,不妨讓自己停下來,在工作和生活之間,留出一段恰當的距離,創造一段獨屬于自己的時間,去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是很好的緩沖與休整。
3、冷靜下來后梳理問題,思考情緒問題產生的根源
當你通過轉換表達方式或轉移注意力緩解了負面情緒后,一定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一步:尋找情緒問題的源頭,并尋找解決方案。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脫困四問”,回答以下4個問題,有助于理清思路:
1)Emotion:我在什么情緒之中?強烈程度打幾分?(找出情緒類別)
2)Event:因為發生了什么事?不帶情緒化語言,客觀真實地描述當時發生的事情,發現自己的表述有主觀化傾向,請返回第一步,繼續處理自己的情緒。(挖掘情緒背后的事實)
3)Target:我的初心是什么?我原本想要什么?(找到期望與結果之間的差距)
4)Action:下一步,我準備怎么做?我能為此做些什么?(行動改變)
下一次,當你心里的情緒火山即將噴發時,不妨先給自己3秒鐘深呼吸,然后按照延遲判斷—轉移注意力—尋找情緒根源的順序試一試。
車和家創始人李想曾說:不少朋友不清楚什么是情商。這個情不是感情的情,而是情緒的情,尤其是關鍵時刻對于自我情緒的控制能力,以及關鍵時刻做出理性選擇的能力。
情緒穩定,是成年人最大的本事,能控制情緒的人,也能更從容地控制人生。
韓寒有一句話說:聽過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愿你能懂得很多大道理,也能控制好自己的小情緒。別讓情緒,成為你前行路上的絆腳石。
Reference:
1、《人物》封面故事 | 張一鳴 人機進化論 by 葛佳男 @人物
2、領跑者張一鳴:我當然想做龍頭 by 張茜 @中國青年報
3、很多父母,都輸在三觀太正:99%的家庭都在犯同樣的錯 by艾小羊 @我是艾小羊
4、情商高的人都懂:換一種說法,就是換一種活法 by梁爽 @哪梁爽哪喜慶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春天。每晚 21 點 21分準時分享,陪有夢想的人一起成長。
作者公眾號:插坐學院(ID: chazuomba)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