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編:Shirley.xu
數英原創內容,轉載請遵守文章底部轉載規范
Bill還是和以前一樣。見到他的那一刻,我心里這樣想到。
五年前的Bill,是智威湯遜上海公司的首席創意官,而我只是初入4A的小小文案。
五年后的Bill,創立了自己的廣告公司——發記,而我則離開廣告圈,成了數英的編輯。
采訪地點約在奎克咖啡,坐落在離發記不遠的189弄購物中心里(這篇文章發出的時候,他們可能已經搬家啦)。
點了咖啡后,我們便落座寒暄起來。
對于創意的喜歡是天生的,Bill從小就喜歡想東西,也喜歡看書。“那時候香港很流行二樓書店,也進很多大陸版的書。那些書10塊、20塊的很便宜,所以就會看很多。最喜歡金庸的小說,一看就停不下來。”Bill無限感慨地回憶道。
前陣子的《中國有嘻哈》、《我的前半生》因為火得太厲害,所以Bill覺得怎么樣也要看一點。最近又迷上了俄羅斯選秀節目《俄羅斯通靈之戰》,雖然其中有些畫面比較恐怖(有好幾集是找死人),但當那些人還活著,說他還在愛你的時候,Bill覺得非常感動。作為一個“內外兼修”的創意大咖,Bill對宗教哲學也頗有研究,不僅經常看一些宗教哲學方面的書,也會研究一些靈性的、new age的東西。他覺得這類書可以幫助思考,打開創意思路。
《俄羅斯通靈之戰》
看的多了,所以也很認真的思考過寫小說。從《俠客行》中得到的靈感,想寫一個外星人變善的故事。是不是能有一本書看完就變善良了,不是讀或者研究書里的內容,就是看這個過程本身就改變DNA了,背后可能有兩派外星人在做試驗,打賭能不能創造一個動物是絕對善良的,具體還沒想清楚,題目就叫《變善》。那一年Bill沒有上班,但由于自己文案的壞習慣(改一個字就要從頭讀一遍),寫了幾章后就寫不下去了。為此還特地看了幾本教人寫小說的書。
還在4A那會兒,除了管好整個公司的創意產出,Bill還經常被邀請去各大廣告獎項擔任評委。大部分人對戛納趨之若鶩,他最喜歡的卻是D&AD,稱這是圈內人都特別喜歡的一個獎,因為它特別難得,要求特別高。雖然不同評委評出來不一樣,好的不一定能拿獎,但拿獎的一定是好的。戛納就不一樣,獲獎的比例相對高很多。我們那天開玩笑說如果大家都不參賽了,廣告公司要裁員一半,很多人只是為了進來拿獎。這個一定要寫,Bill強調說。
對于評獎這件事,Bill也有自己的標準。首先要尊重人家,不管有沒有參賽費。人家參賽你就要尊重就要認真看,需要多少時間就看多長時間(然后才投),這個很關鍵。很多年前評長城獎,一個下崗工人的case很感人。投票時有個評委說下崗工人的問題太大了,不是做幾個廣告就能解決的。我覺得那些人搞錯了,評獎不是說個人立場。我們評的是創意獎,創意畫面做的好,文案寫的很感人,我留意到那個話題就好了。就比如評最佳攝影獎,攝影好就好了。創意獎也一樣,評創意的時候純看創意就好。Bill曾在公眾號里說過“評選出來的作品,除了代表這個獎項,也代表了在座評委的品味,最重要的是,它們代表了我們所鼓勵的。很多創意朋友會拿這些標準當標竿。”未來,Bill還是期望能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作品。
在業界已經成為別人偶像的Bill,除了喬布斯、李小龍、團長,在采訪中還多次表達了對李三水的欣賞。他覺得李三水跳出了創意的框框(不止做創意,還生產產品),不把創意限制在傳播領域的想法是好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關系,Bill現在自己開的廣告公司除了和一般廣告公司那樣接項目,幫初創公司做定位傳播服務外,還在做自己的產品。Bill透露說,現階段主要還是以接項目為主,但可能之后會把更多時間放在做自己的產品上。正好有個朋友是開實體店的,生產方面比較熟,希望順利的話今年年底做些東西出來。
對于開公司這件事,按Bill的話來說已經想了很多年,覺得再不開就太老了。當時也算機緣巧合,要幫朋友拿下一個客戶,就以此為契機辭職(離開JWT)了。第一次看到“發記廣告”的時候,我就在猜測這個諧音像“發跡”又帶著股香港味兒名字的由來,這次終于得償所愿。“當時想了很多名字都不批,我想地道一點、香港一點,就想了很多無厘頭的。那時候還以為‘發記’不批的,因為查到其他地方有。結果上海沒有,就批了。” Bill回憶道。
發記Logo
現在公司已經進入了穩定期,剛創業那會Bill身兼數職,除了是創意之外,更身兼IT、HR、行政、財務、客服、traffic……大到談業務想創意去提案做執行,小到決定買什么辦公用品,偏到買域名開郵箱追欠款。很多事情多做幾次就習慣了,最煩的是追錢,但最好玩的也是追錢。如果你當那個事情和你沒關系就好玩了。經常有些人和你說明天一定有(錢),可能天天說這個說了兩個禮拜。然后明天就有其他事情發生了,CEO不在了,后天肯定有,后天又多了一個什么程序,這種經常遇到。但也是學習,做生意就是這樣,就看是不是冒得起風險了。雖然辛苦,但Bill也樂在其中,因為一切都是新奇的體驗。
發記廣告的小伙伴們
雖然創業相當辛苦,Bill還是忙里偷閑把兩個公眾號經營得有聲有色。其中一個(越穿越穿越)Bill說了以后我才知道是公司號,因為要長期寫,所以就變得比較偏個人風格。另一個(假如你無聊)則幾年前就開始寫了。最近以公司名義又開了一個新號,未來計劃由公司內部成員輪流發布。初步構想全公司看一本書,看完把大家的觀點分享出來。Bill認為如果對行業有貢獻的話,應該提倡一些不同的看法。說起做公眾號的初衷,Bill認為只有你真的做過,才能知道整個事情是怎么發生的,參與者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也是在看完了兩個號的196篇文章以后,我才約見了Bill。這場由公眾號開始的采訪,就像一場過去與現在的對話,連接了Bill過去4A的經驗智慧與當下創業的經歷體悟,由此碰撞出一些新的火花。
*注:引用部分來自Bill兩個公眾賬號內文章
.“什么是創意?估計問一百個創意民工會得到起碼一百九十九個答案。
因為我已經有一百個不同的答案。”
——《創意是一場陰謀》
數英:能不能分享幾個您覺得比較有趣的答案?
Bill:最土的是創意是老元素的新組合。還有創意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創意應該是一個答案。反正創意最終是為了不一樣。因為我們討論的是商業的創意,商業有點不一樣。
“我們一直說洞察。到底洞察和觀察有什么分別?觀察出什么結論才算洞察?”
——《別用眼睛看》
數英:您在文中通過故事的形式闡述了“洞察”,能不能分享一個大家都能懂的定義?
Bill:洞察的英文“insight”比較準。觀察就是表面的,洞察比較里面一點,可能是背后的原因,或者是心態,比較虛一點。你觀察10個人有9個人穿牛仔褲,那就是觀察。10個人有8個都穿球鞋,但為什么要穿球鞋?為什么穿牛仔褲?那個就變成洞察咯。表面的是觀察,當然你要先觀察才會有洞察。
“對于創意人來說
基本功的把握應該就是
概念”
——《是一切的盡頭,也是一切的源頭。》
數英:文中是通過舉例來說明的,是否可以具體定義一下何為“概念”?
Bill:這個好復雜的。我覺得有幾個維度,它可以是一句話,可能是一個角度,也可能是一個執行形式。但這個太具體了。應該可以說是能夠用來延伸到其他執行的,比如說不同媒介,或者同一個媒介不同的版本。
“走得太快,在你拐彎走到下一條街的時候,別人已經看不見你,可能忘了你存在過。
創意,不在乎是否真的領先,只在乎人家能接受的領先。
這是商業社會的悲哀。”——《別捲得太快》
數英:很想聽您詳細說一說“創意,不在乎是否真的領先,只在乎人家能接受的領先。”
Bill:這是香港很出名的廣告導演吳峰豪說的。他叫你不能跑的太前,這樣就看不見。我印象比較深的是香港歌手羅文,那時他推出了一個有概念的唱片,十首歌都是花,這個可能是梅花,那個可能是菊花。他走的很前面,想法也很超前,形象也比較前衛。 還有那個時候Intel號稱所有電腦芯片每年都會更新,我不相信它每一年都有突破。它根本一早就是三年之后的科技已經成功了,但如果現在給你的話中間那三年就沒錢賺了,大概這個意思。
“說到底,跳出既有的思想框框,甚至擺脫所有框框,就是創意精神所在。”
——《《第十二講》:失常》
數英:能否就“創意精神”這個詞再多說一些?
Bill:一方面是想一下人家沒想過的吧。挺多創意人的習慣,比如一個layout客戶說不好看,然后你改。你改的layout的范圍就看你自己設的一個框框。你改個顏色也是改,改個字體也是改,重新再做也是改,這個就看你自己設的框框了。
另一方面是去了解客戶背后的意圖(但是可能沒什么精力吧,太累了)。客戶的修改意見背后其實有個原因。比如那個顏色涉及風水問題,所以不要紅色;或者原來競品用紅色的,所以不用……客戶經常說logo要大,我覺得大只是它不明顯,不一定是一定要大的呀,比如周圍怎么處理一下也可以讓logo比較明顯。但現在有個誤區,大家覺得很麻煩,就無所謂,聽客戶說的比較方便,你說大點就大咯。但如果你覺得小的那個是最好看最合理的,你就應該問客戶。
“想創意的人,不在乎之前這種形式出現過沒有。裝著有創意的人,只會搜尋有否先例,斟酌定義。
無以名狀的,才證明真正前無古人。”
——《一切從糾結開始》
數英:所以你們想創意的時候也是遵循這個原則嗎?對于現在廣告公司提案的時候喜歡給客戶一堆參考資料這件事,您怎么看?
Bill:我去講課的時候也說過這個。其中一個例子是現在說的viral video。你覺得是viral這個字眼先出來,還是那個視頻先出來?我猜viral出來是因為有個視頻傳來傳去很火,大家方便溝通去說這種現象,就叫它viral。現在已經不限制在視頻了,傳播力度像病毒一樣的,都可以這么叫。第一個想出viral的人,也不知道它叫viral,對吧。
看用來干嗎,兩個角度吧。一個是客戶想象力不夠的時候起輔助作用的。這就有個問題,很多人看到案例會分不清具體的內容跟包裝,他們放大了其他的感動,但其實大部分都是包裝,真正做的內容占很小部分。很多評委都是這樣,覺得好感動,但人家其實都沒做什么,可能一個片子剪的其他人很感動,他也覺得很感動。
另一個方面是他們喜歡去看一些方法論,總結一下人家做過什么。比如說viral成功了,就找10個例子分析原因。你覺得你按他那個套路就可以嗎?我沒見過第二個成功的。前陣子那個百雀羚長條的,你做一個長條就火了嗎?沒有啊。我覺得有點多余了,其實我們挺討厭方法論的。
第一反應并沒讓你感冒的想法,細嚼之后也許可能比其他更讓你神往。不試過怎么知道。
——《我最后妥協,買了那件比較好看的。》
數英:所以工作中經常碰到這種情況?
Bill:經常有的。不是有笑話說提給客戶100輪后就買了第1輪嘛。有些可能真的要慢慢想,有時候第一反應覺得有問題的,再想想可能不一定有問題。可能是初想的時候沒理解,或者是理解得比較膚淺。
我們最近有個比稿在研究婚姻,有個說法不是說“不奔著結婚去的戀愛就是耍流氓”。我們那天在想反過來“奔著結婚去的戀愛才是耍流氓”。談戀愛就應該是談戀愛,很認真地談戀愛。第一個反應是好像不對,但再想一想那個邏輯好像也對,戀愛本身沒其他目的,就為了談戀愛而談戀愛才是真的談戀愛,這個說法好像也對哦。所以這個idea說出來那句話表面上好像不成立,但再想想其實也可以是一個idea。所以第一反應不一定很準。
“可我們判斷一個創意好壞的時候,往往忘了愛。下次試試不要分析,拋開理性,找回本能,只管用心,喜歡就好了。
盡管消費者以后發現愛錯了,起碼他們愛過了。”——《第二講:用心》
數英:這句話感覺有點哲思,能不能再展開講講?
Bill:這個很奇怪的,如果你跟客戶去做調研,去討論,他們覺得別的品牌做了一件事情很好,判斷的標準跟他們自己品牌的不一樣。他們只看別人怎么好,別人有些不合理的,他們不介意的。輪到他們自己品牌的時候就會很邏輯地去分析這個不對那個不好。其實也是一樣,如果用專業的角度,把其他品牌當成自己的品牌來分析,就會覺得有很多漏洞,很多要改。客戶判斷人家的時候是用本能,到自己品牌就很理性了。
“當我們用創意為別人服務的時候,是否會像米叔一樣,先從懂得欣賞創意的人入手,還是來者不拒?
這個問題不是討論單純的個別工作,而是整體的價值取向。”
——《《關于創意,我們缺的是什么?》|好文回顧》
數英:所以比較喜歡和什么樣的品牌/客戶合作?
Bill:米叔有個前提,他的東西真的很好。所以人家找他,他才有那個資格說不。
我們現在生存階段有生意就接,不考慮生存情況的話,要看運氣吧。有想象力又比較勇敢的客戶,這么多年我就碰到過兩個。他們知道自己負責什么,把握那個大方向,執行就讓廣告公司去做。只要大方向對、策略對,其實創意的影響沒有很多。你那個片子拍出來真的會銷售影響很大么?銷售影響很大是因為策略錯了。反而放手了以后,執行的時候廣告公司可以更用心一點,責任感更強一點。
“當討厭一個人,會對他的存在無限放大。
品牌卻不一樣。
我們討厭一個品牌,會當它不存在,它連揮手的機會都沒有,被鄙視的機會都沒有,別說挽回。
所以,品牌怎樣才可以讓消費者真正的愛上?”
——《義無反顧才是愛》
數英:所以對于“品牌怎樣才可以讓消費者真正的愛上?”現在有答案了嗎?
Bill:我在文章里面舉了Apple的例子。那個意思是如果你的品牌是一個人,他是什么性格的人?不同品牌有不同做法。做不同的事情是為了人家愛上你的品牌,但不代表你是某一種特別或某一種類型的人,不同的人喜歡不同類型的人,就等于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品牌。你喜歡百事,他喜歡可樂,可樂就說happiness,百事就比較年輕,你沒有說他哪一個對哪一個錯。
其實很多文案都忽略了節奏!”
——《無聊語錄》之一
數英:可以具體說說這個“節奏”是怎樣一種感覺嗎?
Bill:文字的節奏。
我小時候第一次看金庸的小說感覺很驚訝。他寫的很流暢,那個節奏讀起來毫不費力,看了基本不會停。不會停有兩個原因,一個因為故事很吸引人,二是因為你讀的很順。但那個時候還沒意識到這個層面。
后來還在讀書的時候,我在同學家看完了一本李碧華的(她是小學老師,也寫劇本)散文。你會發現原來中文可以這樣寫!她的字又用得好,你看的快的原因也是她寫的很順。就是那個節奏,不一定說很短就好,長短結合吧。你要讓人家理解得很方便,讀起來很舒服。
這個跟創意一樣,你能不能抽離出來當第三者來看。如果你看兩個人寫的文章,你可以說的出來我喜歡這個我不喜歡那個,他寫的流暢一點,他寫的沒這么流暢。但他為什么流暢,你能不能說出來。可能他的風格就是這樣,然后你寫的時候你當然是覺得流暢才寫的,還是你不追求,你覺得意思寫清楚就算了。
“寫文案,你可以沒有經驗;對于文字,你不能沒有感覺。”
——《送給正在求職的,尤其是畢業生》
數英:您說的這個感覺是什么,可以具體描述一下嗎?
Bill:文案大部分都不是本科出身的。我們以前喜歡和同事討論字,這個字什么意思,那個字跟那個字的分別在哪里,就比較研究一些字。因為文案其實要精準,你越研究得清楚,寫出來就越精準,這也是敏感程度了。你看到那個字,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比如路邊這個寫的好還是寫的不好?它什么意思?怎么可以寫的清楚一點呢?這個寫法有歧義……這也是一個壞習慣吧。
“我和同事說,不停的練習,只是為了把技能,變成接近本能;除非你是天才,否則沒有捷徑。”
——《關于創意,我們缺的是什么?》
數英:就算練習的話,掌握一點技巧還是比埋頭苦干來得更快一些。有沒有什么技巧經驗可以和大家分享?
Bill:這和經驗有點關系,看你能不能抽離出來,跳出這個框框。可能你寫了一句你覺得不錯的,但你能從不同角度來看這句話,就這個結構是這樣,我能不能不用這個結構,那個字的玩法是這樣的,那我就是另外一個玩法,大概這個意思。就你抽出來去試其他,起碼多試幾個方向方法。比如這個是玩押韻的,那試一個不押韻的可不可以;那個玩雙關語的,能不能不玩雙關語;這個是玩成語的,能不能不玩嘞。
數英:迄今為止有沒有印象比較深刻、覺得特別好的文案?能說說原因嗎?
Bill:分答里面我回答過這個問題。那個時候我說的是Adidas的 “impossible is nothing”,這句話用到現在了。一般人都說“just do it”,我反而覺得Adidas那個厲害。因為它把那個“nothing is impossible”反過來,意思好像一樣,但它態度更強。它不止說一個事情那么簡單,它很有態度,沒有不可能的。
文案出街的時候還配了一套純后期的片子。我在想那句話說來說去都差不多,畫面可以怎么體現呢?那個時候是奧運會,它就找了阿里拳王跟他女兒在不同時空打拳;還有一個是兩個年代的人玩高低杠。反正那個系列的片子都挺神的,文案也厲害。
創意/文案之于Bill是再簡單不過的事,雖然Bill覺得“商業文案很容易寫,有brief就自然就能想出創意。因為有系統,有流程,賣什么就說什么,調性是怎么樣的,有什么角度,一步一步來就肯定做的完。”但透過那些日常生活的蛛絲馬跡,你會發創意已經內化為Bill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達到了練武的最高境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可能也正因為一直保持著那份對創意最純粹的初心和熱情,Bill才對抬頭高低毫不在意,對外自稱“發記文案”。“我覺得文案沒有很低,但其實我最想做資深文案。那個時候我從文案直接到了ACD,所以我挺懷念的。而且除了資深文案我都做過了,就回到本質,本質我就是一個文案。希望寫的好一點,老板喜歡,我申請一下,看明年老板批不批啦。”Bill笑呵呵地說道。
這樣的Bill被大家評價為“性格挺搞笑的”,Bill也覺得挺好“我覺得是應該的吧,為什么那么嚴肅嘞?尤其是做創意的。我總結了這么多年,覺得自己比較正派,比較正義,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多。” 無怪乎Bill在自己的公眾賬號里被粉絲們稱為“男神”,也收獲了一堆朋友們自發創作的肖像畫。
Bill的畫像
如果你也想和這樣有趣的Bill聊聊人生和廣告,可關注以下賬號哦。
(微信號:越穿越穿越)
(微信號:假如你無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