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工作的女記者,她們過得怎么樣?
2016年一部《東京女子圖鑒》講述了小鎮女孩在大城市漂泊與生活,這故事你一定不陌生,正在北上廣打拼的你我不也在經歷同樣的事嗎?
小城姑娘懷揣憧憬到大城市打拼,逆流奮進在大都市的霓虹燈海中,夢想、物質、欲望……這個城市有一切你想到和想不到的東西。在這里每個人的生活都仿佛被按下了1.5倍速鍵,而對于女記者來說似乎更快,她們要追逐和捕捉那些比生活更快的東西。
藍小鯨將講述她們的故事,今天是第 1 篇。
1、在北京創業兩年:沒有生活沒有戀愛,醒著就在工作
上一次跟李陽見面,是在某房企組織的發布會上,當時的李陽在我眼中就是一個“膚白貌美低調沉靜”的女記者,時不時掏出手機寫稿、回復工作,視線卻始終在捕捉有新聞價值的場景,一會不見人回來聽她說,“我剛去采訪了xx”。
“我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我很熱愛工作。還有點傻。”對自己,李陽給出這樣的評價。
兩年后再見面,是在廣東省旅游局。今年在廣州舉行的2018廣東旅游產業投融資對接會,新旅界是協辦方之一,以前的記者李陽現在變成了坐在臺上答記者問的代表。
大部分人創業都是從自己擅長的領域做起,李陽也不例外。一開始,新旅界重心還在做垂直于旅游行業財經新聞報道,經過兩年的摸索,重新定位為財經咨詢媒體。
采訪約在廣州珠江新城某咖啡廳,李陽拖了一個白色的中號行李箱,盡管化了淡妝但臉上透著倦容,身份也從記者變為李總。她告訴我,采訪結束后馬上要跟新招的華南負責人開會,晚上十點飛機回北京,上午其實已經見了好幾撥人,而自己今天才剛落地廣州。
“看你有點憔悴,后悔創業嗎?”我問。
“當然不后悔,我是山東人,12 年來到北京,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北漂。在濟南的工作其實也很不錯,領導也賞識,但自己不甘心就這么過一輩子,所以想來北京闖蕩一番事業。”李陽回答說。“來到北京簡直太興奮了,很多以前只能在電視上接觸的專家現在我打個電話就能采訪到。”
在李陽看來,北漂一族的女孩想要“逆襲”大概有兩條路徑:一、嫁人。二、創業。李陽選擇了后者,這也許是說北京想要嫁個好人大概比創業成功還難。
12 年到北京后李陽先后在《中國房地產報》和鳳凰旅游頻道等媒體工作過,后來也進入過機構。
“從媒體離開后,一開始我想做旅游行業的企業家俱樂部,然后帶著想法去找今典集團老板張寶全,但卻被說服留在那做品牌。在機構的工作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以前盡管做了很多文旅的報道,做了很多采訪,但始終沒有真正理解透徹這個行業,因為采訪對象給你的答案很有可能是他們想要告訴你的,但機構則不同,你會更深入了解這個行業的真相。”李陽說。
在機構的工作也讓李陽的視角發生了轉變,同時也堅定了她創業的決心。
2016 年 7 月,李陽從上一家供職單位離職,8 月開始注冊自己的公司,盡管公司剛成立之際她也曾跟團隊打過“預防針”:大家要做好心理準備,萬一我們沒拿到融資后面可能會比較艱難,但她并不是那種會打無準備仗的人,成立不到 1 個月就順利拿到融資。
“因為做媒體,拿企業的錢報道難免有失偏頗,所以我們天使輪融到的資金來自房企的高管個人,我也跟他們強調過,與公司無關,純屬個人投資。”創業路上的每一步,李陽都想的很清楚。
自2016年9月獲得天使輪后,新旅界在2017年7月再次獲得聚元資本Pre-A數百萬人民幣的融資,而今年1月在再次拿下了云起資本和英諾天使基金投的Pre-A+輪。李陽對我說,最新一輪融資其實春節前已經到賬,但目前還未正式對外公布。
“我們目前還屬于一家初創公司,剛開始的時候會特別急躁焦慮,現在好很多了,但我時常會跟團隊說,我們現在是在一個陡坡上,一旦停止腳步,就會摔得很慘。”李陽說。
創業后還會像以前那樣周末跟閨蜜出來吃個下午茶什么的嗎?
“哪有時間,我現在醒著就在工作。”
有談戀愛嗎?
“沒有,我給自己設定是不找圈內人,而且對我來說當務之急是先把自己的事業做好。”
在北京買房了嗎?
“還沒。”
對女記者來說創業難嗎?
“我覺得創業不難,創業成功是九死一生,要成為幸運兒,你需要做的就是把那99%的人干掉。”
簡單的幾個問答拿來結束跟李陽1個小時的采訪,她預約好的專車也剛到。
對創業者來說,時間似乎永遠都不夠用。
2、在上海沒房子沒戶口?I don't care!
新聞專業是華華高考的第一志愿,不過最后陰差陽錯到了一所理工科院校學習新聞。
同學中間有不少都是想學經濟、會計被調劑來的失落文科生,老師中間也有幾個不太靠譜,即便這樣華華依然很向往這個行業。考研失敗后,就踏上了北漂的征程。
“去北京一開始就定了,沒有任何猶豫”,來到北京后華華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科技類網站做創投與科技互聯網報道,住在北京的城中村,環境很差,上班通勤時間近兩個小時。但即便這樣,她也沒覺得苦,“我很少能想到客觀條件的苦,唯一的苦可能是苦惱自己工作沒做好。”因此比起住宿條件,工作氛圍的惡劣更讓她抓狂。
雖然工作是喜歡的工作,但心里總覺得工作的這地兒不太地道,“公司特別亂,主編的想法跟我完全不一樣,我覺得她已經完全和新聞偏離了,太扯了,太不專業了,”華華回想起那段時間依然憤憤不平。
人生啊,就是怎么選擇都會后悔。可是你若不走遍這一趟趟彎路,就沒法心平氣和地繼續眼下的生活。
雖然無數職場過來人都規勸“不要裸辭!不要裸辭!不要裸辭!”華華還是一氣之下裸辭了。
北京工作機會多,華華沒做太久無業游民,很快找到了現在這份工作,在一家互聯網科技媒體做汽車與AI相關報道,新工作氛圍很好,她成長很快,和同事也像家人一樣相處,但她也很清楚這樣的事實:開始混社會就不要祈求公司能夠帶來像學校一樣的安全感,混社會永遠是孤獨的,安全感只有自己給。
半年前公司開拓新業務,她因表現出色被派往上海,從北漂變成滬漂,而在這個過程中她也完成了自己的消費升級。
以前最多接受一百多塊錢化妝品的她如今也用起了雅詩蘭黛和CPB,拋棄了本科時死沉又慢的電腦,換成了可以裝在手提包里的新款MacPro,但即便這樣靠女記者的收入想要實現財務自由依然是癡人說夢,“做記者掙不到大錢的,我也不是為了錢進這行的啊。”
支撐她留在這個行業的是那些采訪中遇到的人,幫她打開邊界的人。
“去年采訪過一個從百度出來的創業者,非常專業、非常認真、非常厲害、總之就是那些技術男的迷人之處……我這樣的文科生如果做其他工作,恐怕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見到這樣的人,這個工作給了我機會,打開了自己的邊界,讓我能觸及更多的人,跟我不一樣的人,在我經驗之外的人,這是做媒體最大的好處。”
有采訪對象發展成男朋友嗎?
“一直都沒有!”
做記者不是會認識很多人嗎?機會不是很多?
“這是對我們工作的一個誤解,為什么大家不問一個汽車銷售員這個問題呢?”
如今提起“北漂、滬漂”這些詞,似乎自然而然帶著一種悲情、落魄,但華華不這么認為,“每個人本能地選擇更想要的生活,相比老家,上海就是我更想要的生活,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沒有房子戶口?I don’t care!”
3、在媒體的黃金時代,一個月的收入可以買三個平米
在開始采訪前,阿曼達笑著問:文中可以給我正在創業的公眾號打個廣告嗎?就叫阿曼達日記,關注家庭理財。
我答:當然,藍鯨會支持所有有內容創業夢想的記者朋友們。
2003年畢業的阿曼達,2004年就進了報社,成為了一名財經女記者,當時還沒有新媒體,自然也沒有公眾號,那是一個屬于媒體的黃金時代,有夢想,也有面包。
“當時的一個月收入可以買三個平米呢,現在……”阿曼達笑了笑。
在報社第一個月的收入她什么東西都沒有給自己買,而是給爸爸買了一套西裝。漸漸地隨著年齡的增長,阿曼達的生活里有了老公、第一個孩子、第二個孩子。
這時候社會和家庭為每一個新手媽媽都準備了一個艱難的考題:如何兼顧工作與家庭?
當時,阿曼達所在報社要求晚上八點半截稿,她通常下午六點采訪完,回到家吃完飯就七點鐘了,然后開始寫稿,可是孩子總是哭鬧不停,只有吃母乳才能安靜下來,于是只好把孩子掛在胸前喂奶,好騰出手來打字,這幾乎是每天的常態。
熬夜更是家常便飯,有一次她晚上熬夜寫稿,沒想到聽到了樓下有人在偷電單車的電瓶,趕緊把熟睡中的老公叫起來去追小偷,等一切結束才發現已經凌晨三點多了,“實現了與小偷同步的作息,”阿曼達開玩笑。
這樣兩邊實在難以兼顧,最終阿曼達還是選擇離開了報社,但她還是很懷念在傳統媒體做女記者的那些日子,“那依然是一段十分美好的經歷啊,被很多人信任的感覺真好。”阿曼達說。
成為家庭主婦的阿曼達可沒有閑著,在第二個寶寶上幼兒園之后,她也有了自己的公眾號,主打家庭理財,在自己的公眾號中,阿曼達靠譜又有趣。
2017年,閑不住的她參加了基金從業人員的資格考試,進行著各式各樣的理財與投資,同時也開啟了一次小小的創業活動。
“如果你真的想賺錢,那就必須去做一次生意,去感受一次完整的創業過程,事情肯定沒有你想象的簡單,但是你得去嘗試,看看自己是怎么失敗的,是在什么環節失敗了,如何東山再起,下一次避免同樣的錯誤。”
把想法變成現實,其實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已經是媽媽的阿曼達勇敢的邁出了實現自己夢想的第一步。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