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文章
發布項目
發布發現
當一個又酷又霸氣的廣告人可不是說說這么簡單,本集對Dentsu上海 CCO余子筠先生的采訪中,他更詳談了他的作品、工作以及對廣告人與品牌關系的理解,快來漲姿勢吧!
團長的光環,是他的作品。一路鋒芒之下,是不停歇的審視、思索、反芻、磨練。 他不只是每個文案新人必學的專業導師,他更代表著一代本土創意人的努力與榮光。
幽默、隨意但又言辭犀利,更有一種深藏在骨子里的霸氣,這就是Dentsu上海 CCO余子筠給人的感覺。聽他聊聊怎樣當一個又酷又霸氣的廣告人!
這一篇略正經的專訪,可以看作一篇關于W公司的干貨。
這里有一家一開張就接下了路易威登的戰略大單,甚至邊做廣告邊開發智能家居產品的廣告公司,數英網和他們的CEO Blair Lee聊了聊這支不到30人的團隊是如何實現以上的一切的。
他們的作品《Electricity Generation Relay》在與來自英國、美國、瑞典、挪威、丹麥、意大利、新加坡的青年設計師的角逐中獲得“石墨鉛筆獎”(相當于銀獎)。
他曾經擔任過任湖南衛視選秀節目《快樂男聲》宣傳負責人,也是綜藝電影《爸爸去哪兒》的營銷宣傳負責人。看他是怎樣來理解文案這個職業的。
京東 618“宇宙奇妙市集”曾經刷爆了朋友圈,負責其美術、交互和技術的正是 LxU。數英網請到了兩位創始人 Levi 李雨和 Una 魏婷婷,向他們請教了緊抓市場敏感點的秘訣,也聊了聊當下瞬息萬變的營銷環境。
他是新加坡知名廣告人,他的職業履歷以及獲獎記錄不勝枚舉。
讓我們一探國產動畫背后的國產動畫人。
這是一期獨家答疑稿,接受答疑的對象是《花兒與少年》的幕后文案吳夢知。
成立僅兩年多的范思廣告已是國內和國際互動設計與技術獎項的常勝軍,但關于他們的資料卻屈指可數。這使我們很好奇,他們到底是怎樣的一家公司?獲獎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又是什么樣契機促成了艾德韋宣對范思廣告的收購?......
VML TEEIN 的CEO嚴顥Roy,這位畢業于上海交大的計算機系理工男與我們分享了他的社媒營銷論。在他看來,社媒營銷并非單點,社交思維與技術驅動的聯合才是未來所趨。
現在微信的大勢是什么,這塊紅利還有多久?微信的運營人員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我們請到了微信第一大號負責人——孫冠男,并請教了關于微信運營的 10 個問題。干貨很多,強烈建議大家閱讀。
本文作者工作8年,游戲社區運營,做過1年市場。雖然只跳過2次槽,但遇到的奇葩邀約也真是不少。仔細數數,把朋友的經歷也算上,真是五彩斑斕各種神奇。
W公司到底是什么鬼?李三水到底是什么鬼?本文獨家專訪W創始人李3水,他們的作品一次又一次的刷爆朋友圈,為什么他們的作品在保持了高水準的同時,還能撩動了大眾的神經?.
聆聽她對于年輕人消費者群體的獨到見解。
Do things that matter.
李維斯致力于和喜愛它的客戶共同發展,盡一切所能達到客戶的需求和預期。
臺灣奧美在華文廣告圈不斷有優秀作品面市,也誕生了許多活躍于兩岸三地的廣告創意大拿,這背后有什么秘訣嗎?
初見鄭以萍,一頭率性的短發勾勒出了她干練的形象,雖然坦言自己并不是女強人,但從她的身上卻能看到意外的穩重以及一份她對于廣告事業的追求。提到生活中的不確定因素,或許從一開始進入廣告行業就是一個不確定···
就在剛剛過去的上個周末,一款名為足記的拍照社交應用突然成為了又一個刷爆朋友圈的現象級產品,十天不到的時間,它在App Store的排名從Top 1000開外躥升到了免費分類全榜第1,堪稱奇跡。
廣告時代正在結束,創意時代正在興起。有人在地獄,有人在天堂。這是一個大革命的時代,一切將面目全非。對一個熱愛創意,并能用創意真正去幫助客戶的人來說,最好的時代,開始了。
這家“愛折騰”,總愛“革自己的命”的公司,現在到底在做些什么?
你怎樣確知某個方案的設計方向是正確的?如果可以重來一次,你希望在開始設計生涯之前了解什么?走進高品質在線攝影社區 500px 的工作空間,一起聽設計副總裁聊聊設計。
世界頂級創意公司IDEO的聯合創始人Tom Kelley并不是設計或創意專業出身,但他相信“人人皆有創意”。現在他的新書《創新自信力》想推動所有像他當年那樣的普通人加入到創新的海洋中來。
廣告文案出身的李欣頻,年紀輕輕就嶄露頭角,多年以來,她一直通過旅行來修煉自己,頂尖文案對她進行了多個方面的訪談,讓我們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李欣頻。
記憶中,不知從何時起,大街小巷上開始流行起一款風格迥異的洞洞拖鞋,夸張的造型不但沒有引起人們的反感,反而肆無忌憚的在全世界掀起了一陣時尚狂潮,其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互動中國今天的采訪對象——美國著名鞋類品牌Crocs卡駱馳。
是什么造就一家名副其實的創意熱店? —— 創意基因和獨立精神。這是我們在英國老牌獨立創意熱店Leagas Delaney身上找到的答案。要探究Leagas Delaney的創意基因,絕對不能不談到公司的創始人Tim Delaney先生。
@豆瓣 一定會進軍電商,只是個時間和方式的問題。回顧其產品線史,不難發現有一條共通的生存邏輯:先保證用戶價值,再讓用戶價值帶來商業價值。同樣的邏輯在“東西”身上也依然適用。來聽聽產品總監是如何說的。
關注微信,一起數字進行時
手機掃一掃,下載數英APP
資料更新成功!
您確定要刪除該文章嗎?